- 年份
- 2024(8778)
- 2023(12662)
- 2022(10693)
- 2021(9945)
- 2020(8313)
- 2019(18780)
- 2018(18537)
- 2017(35687)
- 2016(18979)
- 2015(20855)
- 2014(20614)
- 2013(20090)
- 2012(18040)
- 2011(16059)
- 2010(15443)
- 2009(13466)
- 2008(12672)
- 2007(10677)
- 2006(8774)
- 2005(7280)
- 学科
- 济(79054)
- 经济(78988)
- 管理(55918)
- 业(52260)
- 企(42626)
- 企业(42626)
- 方法(37539)
- 数学(33794)
- 数学方法(33327)
- 农(21220)
- 地方(19920)
- 财(18476)
- 中国(17749)
- 技术(17441)
- 业经(16230)
- 学(15906)
- 环境(15498)
- 农业(14861)
- 和(11987)
- 务(11931)
- 财务(11888)
- 贸(11873)
- 贸易(11868)
- 财务管理(11864)
- 易(11480)
- 制(11463)
- 理论(11349)
- 企业财务(11263)
- 划(11189)
- 地方经济(10688)
- 机构
- 学院(254947)
- 大学(253347)
- 管理(102675)
- 济(102079)
- 经济(99985)
- 理学(90322)
- 理学院(89323)
- 管理学(87680)
- 管理学院(87190)
- 研究(82128)
- 中国(59982)
- 科学(52940)
- 京(52240)
- 财(43505)
- 农(41892)
- 业大(40174)
- 中心(39787)
- 所(39383)
- 江(36795)
- 研究所(36567)
- 财经(36131)
- 范(34150)
- 师范(33799)
- 经(33130)
- 农业(32780)
- 经济学(31382)
- 北京(31309)
- 院(31269)
- 州(29229)
- 经济学院(28596)
- 基金
- 项目(191134)
- 科学(152424)
- 基金(140063)
- 研究(138120)
- 家(122898)
- 国家(121937)
- 科学基金(105990)
- 社会(89095)
- 社会科(84600)
- 社会科学(84580)
- 省(75940)
- 基金项目(75508)
- 自然(69546)
- 自然科(67879)
- 自然科学(67862)
- 自然科学基金(66589)
- 划(63853)
- 教育(63440)
- 资助(55701)
- 编号(54454)
- 重点(43460)
- 部(42214)
- 发(42017)
- 成果(41038)
- 创(40884)
- 创新(38326)
- 国家社会(37583)
- 课题(37101)
- 科研(37072)
- 教育部(36090)
- 期刊
- 济(102207)
- 经济(102207)
- 研究(65268)
- 中国(45839)
- 学报(39625)
- 科学(38276)
- 农(35946)
- 管理(34734)
- 财(34014)
- 大学(30512)
- 学学(29022)
- 技术(25921)
- 农业(25266)
- 教育(24974)
- 融(17851)
- 金融(17851)
- 业经(17314)
- 财经(16703)
- 经济研究(15728)
- 资源(14651)
- 经(14417)
- 业(14071)
- 科技(13931)
- 技术经济(13852)
- 问题(13796)
- 版(12457)
- 统计(12173)
- 策(11864)
- 图书(10787)
- 财会(10742)
共检索到349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益敏 丁扬 魏苏杭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8个一级地类和46个二级地类;且二级地类在保持与原相关分类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更好地与原分类进行了衔接,分类可实施性较强。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论]结果符合泸水县生态用地功能特征,在土地分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区域用地规划中有一定的参考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益敏 丁扬 魏苏杭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益敏 刘素红 李小文
本文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地利用、交通、水资源、土壤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怒江峡谷区的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泸水县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泸水县人居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居环境评价值与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达到0.89,与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达到0.956。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泸水县各个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泸水县已难以承载现有的人口。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高山峡谷 泸水县 人居环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 李益敏 赵筱青
高山峡谷区由于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地矛盾突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对该区域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怒江州泸水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为评价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GIS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以30 m×30 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泸水县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泸水县60%以上面积的土地不适宜耕地分布,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临界适宜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62%、15.16%、18.26%。有10.67%的现有耕地分布在不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衍波 齐伟 商冉 李乐
研究目的:综合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TM遥感数据和各种调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基于栅格对栖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为山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探索一种精确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首先建立栖霞市地形、土壤和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然后结合区域特征选取评价因子,并进行空间量化处理和赋值;最后以地形为主导因子建立评价模型,完成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研究结果:栖霞市土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安全、较安全、预警和中警4个状态级,各级别面积分别占22.62%、49.82%、20.51%和7.05%,土地生态安全级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部的倾斜平地和山间泊地,土地生态较安全级广泛分布于低山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林 黄田 李黎武 文彤 曹永卿 曾敏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区位优势,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以绿心地区现状环境数据、国土二调数据等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对绿心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绿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并划分出四个区域,可为长株潭三市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对维护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长株潭 绿心 生态服务功能 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闫玉玉 曹宇 谭永忠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淑红 郭青霞 丁一 梅文静 梁纪尧 李惠敏
研究目的: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背景下,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的选取模型。研究方法:生态位理论,适宜性评价和留白用地选取模型。研究结果:(1)留白用地选取模型同时考虑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两方面要求,既明确留白用地态势特征,解释用地单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势,又量化指标参数和转化梯度,提高选取效率和精准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模型得出和顺县最适宜作为留白用地的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煤炭工业带和产业园区;中等适宜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核心发展轴;勉强适宜地块3块(0.60 km~2),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不适宜地块220块(12.43 km~2),零散分布于县域。选取结果满足县域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论:通过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确定理想生态位的规划思路,为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选取结果满足工贸型县域产业转型诉求,可直接为留白用地选取提供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冉澎铼 胡守庚 瞿诗进 童陆亿
中小尺度地区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中小城镇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分布等多维要素,构建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武汉城市圈团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维度下的后备建设用地状况差异显著,多维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综合状况。具体而言,现有土地开发强度下,团风县后备建设用地数量状况较好,总面积达94.75 km~2,人均约278 m~2;但质量状况总体较差,高、中等后备建设用地数量少,分别仅占总量的14.81%与31.95%;空间分布上,部分后备建设用地距离集镇较远且分布相对零散不便于后期规模开发。镇域尺度综合评价显示,镇域间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差异明显,在全县大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地低的分布态势。总体上看,团风镇、回龙山镇与总路咀镇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较大,可作为后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常睿春 郭科 王顾希 何予霄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在此背景下,采用遥感技术(RS)与空间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的方法,以汶川县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下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占汶川县辖区面积的62%属于生态功能红线保护范围。
关键词:
生态红线 RS GIS AH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伶 张大红 王金龙 李亚云
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成为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程度将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并决定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资源的永续利用。研究基于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交互的内在机理,从森林生态的自身状态与人类活动产生的压力两个视角全面考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选取了5省15个县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试点县域,对其1999~2013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本研究的初衷是将森林生态安全指数以年报制度的形式作为地方政府常规的统计工作,其结果可以为我国的森林生态安全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亚楠 陈振杰 张云倩 梅梦媛
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由来已久,科学评价生态用地的重要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用地的重要性不仅由生态用地自身的生态系统功能决定,同时受到人类生态需求强度的影响。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户外休闲需求和生态用地稀缺度等指标,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构建了兼顾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生态需求强度的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模型,进行了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其中,生态系统功能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量化,区域生态需求强度通过户外休闲需求和生态用地稀缺度量化。实验结果表明: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极重要生态用地主要由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重要饮水源地和高质量的耕地构成,既包括城市外围提供生态屏障的大块生态用地,同时包括人口稠密城市建成区内的湿地、河流等小面积生态用地。与传统评价模型相比,构建的模型能够体现人类需求的影响,结果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态需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淑霞 张川 张耿杰 廖丽君 曾维军 余建新
[目的]通过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及空间分异规律,以期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指导。[方法]文章以喀斯特岩溶区域典型县石林县为例,在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表征耕地自然质量的因子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行政区域内自然质量等集中程度差异显著,分异规律明显;各行政区域内分布规律高度相似,以中心城镇为最优,呈同心圆向外围辐射发散趋劣。平均自然质量等由优趋劣依次为长湖、鹿阜、圭山、西街口、大可。(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不大;各耕地利用类型等别集中差异显著:水田、水浇地等别较高,多集中连片分布在坝区、河谷沿岸,旱地等别较低,多为零星分散的缓坡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水浇地略优于水田,旱地最差。(3)受大尺度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影响,自然质量等在不同海拔梯度间耕地等别分布差异不大,且等别集中程度高度相似。从整体看,耕地等别随海拔梯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部分区域小幅反弹。[结论]耕地自然质量作为耕地的本底质量,在县域尺度具有独特的分异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