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6)
2023(10341)
2022(8726)
2021(8198)
2020(6986)
2019(15784)
2018(15504)
2017(30078)
2016(15764)
2015(17398)
2014(17067)
2013(16497)
2012(14936)
2011(13076)
2010(12523)
2009(10899)
2008(10210)
2007(8500)
2006(6880)
2005(5684)
作者
(42972)
(36371)
(36069)
(34241)
(23281)
(17584)
(16262)
(14123)
(13757)
(12667)
(12402)
(12205)
(11548)
(11219)
(11171)
(10999)
(10710)
(10697)
(10404)
(10400)
(8837)
(8678)
(8622)
(8338)
(8085)
(8052)
(7960)
(7648)
(7234)
(7165)
学科
(63590)
经济(63532)
管理(49557)
(47367)
(39454)
企业(39454)
方法(33301)
数学(29950)
数学方法(29559)
(16406)
技术(16355)
(16030)
环境(14497)
中国(14021)
地方(13377)
(13092)
业经(12672)
(11353)
贸易(11349)
(11324)
财务(11286)
财务管理(11268)
农业(11112)
(11057)
企业财务(10830)
(10580)
(9622)
(9371)
技术管理(9370)
理论(9188)
机构
学院(213830)
大学(212538)
(87647)
管理(87293)
经济(86068)
理学(77095)
理学院(76322)
管理学(74946)
管理学院(74538)
研究(67709)
中国(48762)
科学(43054)
(42502)
(37588)
(34871)
业大(33770)
中心(32759)
(32281)
财经(31656)
研究所(30060)
(29855)
(29037)
经济学(27522)
农业(27391)
(26654)
(26299)
师范(25994)
(25514)
北京(25280)
经济学院(25172)
基金
项目(161505)
科学(129008)
基金(120294)
研究(114168)
(106337)
国家(105562)
科学基金(91847)
社会(74714)
社会科(71122)
社会科学(71104)
基金项目(64601)
(62848)
自然(61491)
自然科(59952)
自然科学(59931)
自然科学基金(58822)
(53299)
教育(52333)
资助(48568)
编号(43718)
重点(36525)
(36018)
(34934)
(34571)
创新(32812)
成果(32262)
国家社会(32164)
科研(31885)
教育部(30950)
人文(30313)
期刊
(83018)
经济(83018)
研究(53331)
中国(35895)
学报(34817)
科学(33007)
管理(30730)
(29635)
(29378)
大学(26616)
学学(25642)
技术(21696)
农业(20505)
教育(17745)
财经(15078)
(14945)
金融(14945)
经济研究(13586)
业经(13414)
(12933)
科技(11873)
技术经济(11700)
(11572)
问题(11329)
资源(11247)
(10556)
统计(9662)
(9469)
财会(9300)
理论(9140)
共检索到288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闵婕  刘春霞  李月臣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建立包括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和自然灾害危险度的万州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万州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6.42~84.60。沿长江一带自然适宜程度最高,西北其次,东南部最差。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广,占万州区总面积的31%;一般适宜区居次,占24.81%;临界适宜区占18.92%;高度适宜区面积占15.76%,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仅占9.5%。万州区总人口的77.13%分布在一般适宜区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全区域的71.5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威  赵卫权  苏维词  
以黔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选取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与石漠化等自然因子,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4.16~88.97之间,平均值为50.02,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北、东、南,从中山地貌区域向低中山、河谷、槽坝区域递增,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限制因子;(2)整个黔中地区以一般适宜区为主,占黔中地区总面积的31.76%,其次是临界适宜区,占25.16%,然后是比较适宜区23.13%,不适宜区为10.19%,高度适宜区最少,仅占9.76%;(3)最适宜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小,植被覆盖度高,海拔高度适中,且降雨丰富、地表水资源丰富的中东部区域,不适宜区域分布在毕节市境内七星关区、大方县以及织金县等,平均海拔高度在1 700 m以上的区域,其余零星分布在研究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莉  任志远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胜霞  
以公里格网为基本单元,基于GIS技术,建立包括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和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系统评价遵义市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限制性。研究表明,遵义市人居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自然适宜程度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其中44.41%为一般适宜区、54.13%为比较适宜区以及极小比例为临界适宜区;遵义市人居环境自然条件较好,地形、地被、水文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限制性不明显,其中地形条件对人口分布的限制性最强,其次是地被条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华  王云鹏  陈永品  沈奎  杨静学  马跃良  
采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技术导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在250米格网下,计算了全区的人居环境指数(HEI),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岗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4.32~86.06之间,平均人居环境指数为69.27,总体上属于比较适宜区(HEI范围61~80,占88%),局部地区处于一般适宜区(HEI范围24~60,占11%),局部地区属于高度适宜区(HEI范围81~90,占1%)。研究发现人居环境指数高的地方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HEI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东区街>夏港街>永和街>九龙镇>萝岗街>联和街。萝岗区人居环境适宜度整体分布态势是:从西向东呈带状递增,从低山、丘陵向...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炳贵  
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赣州市章贡区宜农、宜林、不宜地为评价目标,系统阐述了GIS在赣州市章贡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和作用.结果表明,宜农一等地、宜农二等地、宜农宜林地、宜林一等地、宜林二等地和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占23.6%、12.86%、16.69%、34.85%、2.92%和0.07%.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志丁  骆华松  唐郑宁  李树梅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郝庆  单菁菁  邓玲  
研究目的:基于"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和实现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相匹配的现实需求,研究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并选择西藏自治区开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简化、指标集成方法缺乏科学逻辑、数据精度不高、评价结果与规划编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2)改进形成了新的评价方法,选取了海拔、坡度、温度等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影响因子间的内在逻辑确定了指标集成方法;(3)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证实了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指标和阈值、采用高质量数据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科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有助于识别人地矛盾、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当被纳入"双评价"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改进和完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游珍  封志明  杨艳昭  施慧  李鹏  
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则是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已有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完成了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条件规则的综合评价法更适合进行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②西藏超过3/4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大部分分布在藏西北地区;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16.78%,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昌都市澜沧江上游以及山南和林芝北部地区;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5.83%,集中分布在藏东南、一江两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河谷绿洲地带;③西藏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有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人类生活的乡镇驻地及村庄居民点分布占比随着人居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而增加,代表高原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放牧点和古塔庙宇及文物古迹两类乡村居民点则反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西藏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分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晓议  曾咺  李军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采用移动窗口法,以250m×250m栅格为基本单元,通过选择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相关研究,并揭示其地理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介于0.255~0.821,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2)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34.53%;低度适宜区次之,占22.52%;高度适宜区居第三,占21.14%;中度适宜区占17.84%;不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3.96%;(3)重庆市85.19%的人口分布在低度适宜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61.5%。实证表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蒋国富  刘嘉俊  
本文选取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坡向5个评价因素,采用等差指数多因子综合分析与最低限制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ARCGIS9.0软件提取相关信息,对该区的农业耕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该区土地适宜性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并对这一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婧  姚亦锋  盛鸣  夏曙光  
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为例,运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地形、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经济基础和地震易发程度等影响因子,并通过用地适宜性分区,对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进行重新审视,从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空间开发强调因地制宜,即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而让生态和地质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生态维护和生态产业功能。结果表明:陇南市用地适宜性呈现出极大的地缘差异性,适宜发展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丘陵盆地地区,南部地区以限制发展用地为主,西北部地区由适度发展用地和限制发展用地构成。其中适宜发展用地占地区总面积17.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传豪  代富强  刘刚才  
土壤保持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代表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所起到的削减和改善作用。以万州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降雨、DEM等数据建模,探讨万州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万州区土壤保持总量为1 435.84×10~5t/a,单位面积年均土壤保持量为417.91 t/(hm~2·a),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2)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等的显著影响,东南部山地区域较高,而铁峰山与方斗山之间的长江河谷较低,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状况大致相反;(3)坡度角度,15°~25°坡度区产沙量最大占全区的41.56%,8°~15°区域次之,这两个坡度区人地矛盾最为集中;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侵蚀最为强烈,而林地侵蚀微弱并表现出很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对万州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借鉴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  李益敏  赵筱青  
高山峡谷区由于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地矛盾突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对该区域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怒江州泸水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为评价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GIS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以30 m×30 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泸水县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泸水县60%以上面积的土地不适宜耕地分布,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临界适宜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62%、15.16%、18.26%。有10.67%的现有耕地分布在不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