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89)
2023(16534)
2022(14376)
2021(13481)
2020(11275)
2019(26144)
2018(25911)
2017(49763)
2016(27073)
2015(30667)
2014(30369)
2013(29983)
2012(27705)
2011(24836)
2010(24709)
2009(22288)
2008(21307)
2007(18520)
2006(16302)
2005(13691)
作者
(78853)
(66004)
(65087)
(62170)
(41843)
(32011)
(29511)
(25989)
(25330)
(23350)
(22715)
(22306)
(20979)
(20665)
(20318)
(20216)
(19908)
(19434)
(19005)
(18859)
(16484)
(16072)
(16056)
(15415)
(14788)
(14716)
(14600)
(14569)
(13358)
(13182)
学科
(107427)
经济(107312)
(76270)
管理(70841)
(54049)
企业(54049)
(50305)
方法(47692)
数学(41952)
数学方法(41382)
农业(33454)
中国(26732)
业经(26390)
(25215)
(25008)
地方(24836)
(19268)
(18259)
贸易(18251)
(17668)
环境(16771)
技术(16645)
理论(16344)
(15832)
(15176)
财务(15101)
财务管理(15067)
(14601)
(14256)
(14196)
机构
学院(376695)
大学(374539)
管理(147574)
(144731)
经济(141577)
理学(128803)
研究(127710)
理学院(127317)
管理学(124795)
管理学院(124150)
中国(94777)
科学(84321)
(83557)
(79832)
业大(66801)
(65012)
农业(64979)
(62307)
研究所(59858)
中心(59555)
(58624)
财经(50391)
(50241)
师范(49652)
北京(48828)
(46463)
(46136)
(44839)
(42133)
经济学(41897)
基金
项目(269407)
科学(209969)
基金(193987)
研究(192714)
(171308)
国家(169869)
科学基金(144622)
社会(119055)
社会科(112277)
社会科学(112242)
(107411)
基金项目(104056)
自然(96935)
自然科(94555)
自然科学(94526)
自然科学基金(92803)
(89670)
教育(87521)
资助(79325)
编号(79275)
成果(62273)
重点(60821)
(58439)
(58192)
(55468)
课题(54014)
科研(52129)
创新(51827)
计划(50275)
大学(49316)
期刊
(159014)
经济(159014)
研究(103089)
(81915)
中国(72390)
学报(68017)
科学(60535)
农业(56117)
大学(51429)
管理(49775)
学学(48755)
(46296)
教育(39287)
技术(32499)
业经(31638)
(31082)
金融(31082)
(27459)
财经(23104)
经济研究(22568)
问题(22040)
(20845)
资源(19712)
业大(19648)
(19626)
图书(19482)
科技(19257)
技术经济(17236)
理论(17101)
现代(16652)
共检索到542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婧  聂艳  梁传丹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勇  吴锴  柳洪  雷新美  王德华  单士杰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总要求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和《湖北省土系概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对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样区进行了土壤详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 ;通过对样区资料数据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适合江汉平原的土系划分与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样区土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命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洪建国  杨钢桥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农户种植结构选择行为的决策逻辑,提出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差异,可将农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农作物如棉花;(2)农户心理劳动报酬是在要素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农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行为逻辑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边际产出与其心理劳动报酬接近的作物。研究结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好,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作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差,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作物。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嫚嫚  刘颖  蒯昊  周晓时  
土地细碎化和耕地地力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利用效率损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造了4个不同的模型,探讨了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不同组合对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存在负面影响,对技术非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和农业劳动力投入降低,使资产配置不合理,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过剩的农资投入,未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且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小规模农户释放土地,提高大规模农户经营管理能力,确保生产条件;鼓励和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引导农户合理投入农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高质量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环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嫚嫚  刘颖  蒯昊  周晓时  
土地细碎化和耕地地力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利用效率损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造了4个不同的模型,探讨了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不同组合对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存在负面影响,对技术非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和农业劳动力投入降低,使资产配置不合理,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过剩的农资投入,未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且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小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圣欢  彭婵  董利民  
文章以江汉平原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将影响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三类,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解析了江汉平原2001-2010年间耕地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出江汉平原各区的生态安全综合值,划分了安全等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劲峰  李蓉蓉  杜桐生  
该文通过最近 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 ,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但土地利用效益差 ,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 ,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 ,实行耕地总量超平衡 ,同时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水旱轮作 ,增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杨钢桥  
汉平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保留一定的耕地数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研究其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便具有了实际意义。文章以仙桃市为例 ,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AS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析了其 1990 -2 0 0 2年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仙桃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隽隽  周勇  叶青清  于雷  刘强  
采用马尔科夫模型与地类转移矩阵合成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方法对湖北江汉平原1980—2010年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图谱分析,并对研究区范围内县域耕地动态度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1980—1990年耕地主要向水域转换,1990—2000年耕地变化主要特征为转入,耕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水域,2000—201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占据主导;②30年间,耕地动态度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江汉平原东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提高,西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降低。研究认为,江汉平原仍旧是以耕地—水域为主的生态景观系统,科学地应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区域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耕地的非市场价值,是耕地利用决策过程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而其评估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意愿调查法(CV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资源非市场价值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江汉平原耕地非市场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支付卡方式设计了800份调查问卷,研究了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83.42%的居民家庭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有正的支付意愿,但农民和市民的支付意愿存在差异,前者为145.84元~167.57元/(年.户),后者为151.85元~196.80元/(年.户),研究结果与国内部分其它领域研究比较表明,CVM在耕地非市场价值领域研究具有有效性。论文还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袁梦烨  刘念  张翅  罗碧霞  
以江汉平原为例,基于行为理论在农户行为决策研究中的应用,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作物种植决策的因素,并比较分析了农户作物选择决策感知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行为意愿对行为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农户感知重要的经济效益、产量保障及家庭财富因素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影响显著;农户感知不重要的种植技术及种植补贴因素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影响不显著。但样本中农户作物选择决策感知与实际决策影响因素不一致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农户感知重要的灌排条件因素未通过农户行为决策模型显著性检验;并且感知与行为决策显著性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户感知与行为决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政府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志海  麦尔旦·吐尔孙  王雅鹏  
基于劳动力转移模式分化以及不同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存在差异的事实,将劳动力转移分为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利用江汉平原农户调查数据和DEA-TobiT方法,实证检验不同模式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水稻和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影响因作物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均对样本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异地转移对样本农户棉花生产技术效率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本地转移的正向影响不显著。提高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以及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均能有效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诗嫚  叶艳妹  张超正  文高辉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银莺  罗成  
江汉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及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典型地区,研究其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及空间集聚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及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运用"隐患―状态―免疫"模型,构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型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特征及空间集聚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228,处于不安全状态,历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趋势,耕地生态系统呈不稳定状态;江汉平原各市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呈从集聚向离散化扩展的变化趋势,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青清  曹隽隽  
文章采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等方法研究江汉平原30多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及波动响应效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发展是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耕地集约利用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效力会在中长期后得到放大。研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江汉平原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