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2.115.80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0)
2023(10850)
2022(9258)
2021(8675)
2020(7436)
2019(17114)
2018(16823)
2017(32225)
2016(17297)
2015(19614)
2014(19427)
2013(18721)
2012(17075)
2011(15162)
2010(14593)
2009(13008)
2008(12302)
2007(10710)
2006(9155)
2005(7535)
作者
(49178)
(41283)
(41097)
(38855)
(26037)
(20142)
(18656)
(16283)
(16107)
(14647)
(14266)
(13980)
(13252)
(12900)
(12875)
(12729)
(12207)
(12202)
(12129)
(11758)
(10148)
(10064)
(9998)
(9606)
(9312)
(9230)
(9164)
(8968)
(8486)
(8220)
学科
(69359)
经济(69278)
管理(47178)
(42763)
(35182)
企业(35182)
方法(33289)
数学(29828)
数学方法(29368)
(19090)
中国(18413)
(17571)
地方(17448)
(15384)
业经(14400)
农业(12808)
环境(11379)
(11233)
(11110)
贸易(11103)
(10723)
(10669)
(10500)
财务(10444)
财务管理(10410)
理论(9907)
企业财务(9893)
技术(9788)
(9297)
(8992)
机构
大学(230718)
学院(230569)
(90302)
管理(89724)
经济(88349)
研究(80107)
理学(77570)
理学院(76674)
管理学(75091)
管理学院(74686)
中国(59629)
科学(52635)
(49690)
(43494)
(40177)
(39984)
业大(38603)
中心(38062)
研究所(37000)
(35399)
农业(34198)
财经(31871)
(30662)
北京(30301)
(30202)
师范(29771)
(29174)
(27588)
经济学(27302)
技术(25853)
基金
项目(169517)
科学(133034)
基金(122852)
研究(119149)
(110044)
国家(109199)
科学基金(92973)
社会(74622)
社会科(70635)
社会科学(70613)
(66791)
基金项目(65503)
自然(63106)
自然科(61567)
自然科学(61546)
自然科学基金(60381)
(57463)
教育(54941)
资助(50239)
编号(47177)
重点(39417)
(37090)
(36833)
成果(35978)
(35095)
科研(33504)
计划(33144)
课题(33087)
创新(32986)
教育部(31140)
期刊
(94978)
经济(94978)
研究(61859)
中国(47570)
学报(40575)
(38070)
科学(36782)
管理(32490)
(31441)
大学(30491)
学学(28714)
农业(26101)
教育(24144)
技术(22778)
(17471)
金融(17471)
业经(15619)
财经(15206)
(14726)
经济研究(14587)
资源(13396)
(13149)
问题(12639)
图书(12095)
(11571)
技术经济(11282)
科技(11022)
统计(11018)
业大(10603)
(9886)
共检索到335444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伟  曹银贵  王静  袁春  乔陆印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体现,建设用地结构和数量的变化都会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0和200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图,采用ArcGIS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与其他地类在空间上的转换情况。由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耕地面积锐减,耕地向城镇用地转换面积达到6004.77hm2,并且平均图斑面积达到115.48hm2。本文对比了城镇建设用地在扩展过程中占用农用地的区域差异,城镇扩展年占用农用地的面积较多的区域是巴南区、江北县和重庆市区。以河流为中心,建立缓冲区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强度,在缓冲区半径0~10km范围内是库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重点区域。结合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分析,采用DEA模型,从库区城镇建设用地效益值、DEA有效性、规模效益的角度,对建设用地效益展开了评价,并采用ArcGIS技术将效益值、DEA有效性、规模效益空间化,研究表明库区城镇建设用地效益值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库区下游区、重庆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效益整体上在提高,并且区域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根据评价情况,对库区城镇建设用地效益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宝雷  周万村  周启刚  冯朝阳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近50年的林地变化及气候响应,该文以TM、SPOT、MSS影像和地形图等多种信息源为基础,通过一种新的自动提取方法获取了2002年三峡库区的各类型林地资源现状分布,并通过人工修改达到了精度要求.通过人工解译找动态图斑的方法获取了近50年三峡库区其他各期(2000、1995、1986、1973和1953年)的林地资源分布图,并对近50年三峡库区各种林地的变化过程作了分析.以全国1915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为基础,通过插值获取三峡库区的气候要素资料,并对三峡库区林地变化的气候响应做了阐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各种林地在近50年经历了剧烈减少—缓慢减少—较大减少—不断恢复的发展过程.三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郑新奇  刘爱霞  程烨  许宁  
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利用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本文以三峡库区21个县市1995-2005年城镇建设用用地的变化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1995-2005年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指数与区位商的空间分布变化,采用路径分析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城镇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第二产值、第三产值及城镇人口的路径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子对蜮镇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其中第二产值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影响最大,影响力最小的是城镇人口。此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路径分析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文明  张建辉  王文杰  左伟  何立环  
以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生态环境脆弱典型区———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为评价因子,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整体较差,良好等级的区域仅占4.25%,较差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60%;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比较明显,中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脆弱。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磊  吴炳方  袁超  朱亮  王鹏  周月敏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发展类型、时空过程,揭示库区城镇变化的驱动力,探索了城镇扩展与人口城镇化关系,研究城镇环境变化特征。三峡库区城镇规模发展不均衡,库尾城市规模庞大,库中、东部区县级城市规模较小,而乡镇的比例占城镇面积24%;在过去15a中,建城区规模扩大172%,高于全国省会城市发展水平72%;三峡库区城镇规模扩大的同时,东西城镇规模差距逐步缩小,三峡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镇发展以侵占了优质耕地资源为代价,耕地占城镇变化83%;城镇用地变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镇空间发展快于人口城镇化过程,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及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在2007年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黎建强  张洪江  陈奇伯  周红芬  
植物篱是一项具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和控制面源污染等生态效益的复合农林技术。遵循层次分析法原理,从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和控制面源污染等方面建立了长江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系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与专家评分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种类植物篱的土壤改良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土壤养分增加效益和面源污染控制效益及综合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篱综合生态效益以灌木类植物篱最大,草本类植物篱综合生态效益最小,并且灌木类植物篱的土壤改良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增加土壤养分效益和控制面源污染效益均最大;不同种类的植物篱中,黄荆+臭椿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祥梅  郭志华  肖文发  王建力  杨海明  何红艳  
基于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1973—2002年34个气象站点的基本气象数据,计算出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年降水变率等。对这些气候指标利用“回归分析+残差修正”的方法进行插值,生成100m×100m的栅格数据,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峡库区的气候综合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气候进行综合评价,共分为8个等级。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热资源丰富,年均温主要在12~19.12℃之间,大于10℃积温平均为4794.56℃,干燥度小于1,年降水量主要在1100~1500mm之间,年降水变率较小,主要在10%~15%之间。气候综合评价等级平均为5.3级,西南部、中部地区气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广  刘广龙  朱端卫  王雨春  周怀东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选取25个能反映水生态安全状态的指标,通过指标权重确定、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水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从城镇化视角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2007年三峡库区水位达156m高程以来的水生态安全状态。为了使AHP所确定的指标更客观,运用熵权对AHP进行修正,得到综合权重值来表示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生态安全自2007年三峡库区水位达156m高程至2010年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75m最终水位水生态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2011~2012年升至警戒状态,总体趋势在逐年升高。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生态安全的劣势因子是资源环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宋士恕  
三峡库区移民与土地效益宋士恕长江三峡工程位于我国鄂西南山区,规模宏伟,举世瞩目,涉及川鄂二省19个县(市)140个集镇和4500个村。近百万移民需要安置,为此国家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何利用三峡工程在国内的巨大影响,开拓土地经济市场,发挥土地资产的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世琦  高阳华  梅勇  唐云辉  陈志军  吴成果  
三峡库区位于江汉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经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从未发现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但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量增加,库区内可形成冲积洲及滩地,加之库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很可能导致钉螺的孳生及扩散,使血吸虫病蔓延到库区。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在三峡库区寻找钉螺可疑滋生环境的方法。使用的主要数据包括1971~2000年的重庆市及周边气象站点的观测气象资料、长江主航道及其支流的水文数据以及4景ETM遥感影像。根据适宜钉螺生存的气象要素、消落带和植被等关键生态参数,试图找出三峡库区重庆段适宜钉螺生存的可疑滋生区域,并确定了巫山的大昌镇和开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群华  郭跃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由于水库水位的抬高,库区沿岸众多的文物古迹将部分或全部被永久淹没,为了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的发掘技术与改进文物管理工作的手段,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信息系统(TGRRPIS)的系统目标的基础上,探索了RS与GIS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应用的实用性,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信息系统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彦随  璩路路  
中国三峡工程建设造就了三峡库区、带来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探究三峡库区用地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创新人地系统调控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1990~2020年三峡库区系列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空间探测、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近30年三峡库区用地格局变化,探明了主导驱动机制和实现库区人地系统协调路径。研究表明:(1)近30年来三峡库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体景观,平均占比分别为37.64%、47.12%,建设用地占比<2%,林地、草地、水域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用地占比高达60%。(2)研究区以长江为带状中心向边缘地带,各用地类型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林地占比增多,连接度降低,形状趋于规则并呈整体化趋势,而建设用地和耕地斑块破碎但聚集度增强。(3)1990~2020年间,研究区耕地、草地分别减少4.01%、21.27%,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2.48%、477.4%,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多样性升高,在以人文和政策因素为主的驱动下,表现为生态恢复趋势,总体呈现生态经济复合型转变,人地关系也从不协调的矛盾状态趋向协调共生。(4)三峡库区实现人地系统协调路径为创新“三化”(系统化、集约化、高效化)战略体系,优化“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地域空间重构与功能整合,实现“三态”(质态、形态、业态)相对平衡;创设立体生态产业化区域集成路径,推动库区人地系统耦合与协调发展;创建库区人地系统协同观测体系,推进监测网络化、地理工程化、决策智能化;构建关键要素地段多级关联管控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系统多尺度多情景多途径综合应对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梅林海  聂红艳  
生态农业是公认的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破坏,后发展”的路子,他们的经 验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来说并不值得借鉴。本研究对贫困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参考国外通用的生态农业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三峡库区的特殊情况,构建了可持续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根据对重庆市万州区龙 沙镇的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贫困地区发晨可持续农 业的政策建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