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0)
- 2023(13237)
- 2022(11125)
- 2021(10300)
- 2020(9029)
- 2019(20163)
- 2018(19834)
- 2017(38199)
- 2016(20618)
- 2015(22778)
- 2014(22629)
- 2013(22254)
- 2012(20642)
- 2011(18526)
- 2010(18401)
- 2009(17443)
- 2008(16170)
- 2007(13621)
- 2006(11500)
- 2005(10071)
- 学科
- 济(83907)
- 经济(83824)
- 管理(59364)
- 业(57291)
- 企(46193)
- 企业(46193)
- 方法(41168)
- 数学(36779)
- 数学方法(36260)
- 财(23008)
- 中国(21697)
- 地方(19622)
- 农(19571)
- 学(18655)
- 业经(17162)
- 务(15792)
- 财务(15748)
- 财务管理(15716)
- 制(15054)
- 企业财务(15024)
- 融(14049)
- 金融(14047)
- 银(13914)
- 银行(13870)
- 农业(13411)
- 贸(13130)
- 贸易(13126)
- 理论(13117)
- 行(13082)
- 易(12729)
- 机构
- 大学(288469)
- 学院(286081)
- 管理(112232)
- 济(112055)
- 经济(109801)
- 理学(96888)
- 研究(96286)
- 理学院(95806)
- 管理学(93844)
- 管理学院(93329)
- 中国(74688)
- 科学(63061)
- 京(60684)
- 财(53071)
- 农(51708)
- 所(48866)
- 江(46862)
- 业大(46255)
- 中心(46007)
- 研究所(45055)
- 财经(42825)
- 农业(41173)
- 经(39067)
- 北京(36407)
- 范(36010)
- 院(35761)
- 师范(35474)
- 经济学(34479)
- 州(34210)
- 财经大学(32351)
- 基金
- 项目(206195)
- 科学(162268)
- 基金(151469)
- 研究(143166)
- 家(135112)
- 国家(134099)
- 科学基金(114733)
- 社会(91061)
- 社会科(86325)
- 社会科学(86297)
- 省(81276)
- 基金项目(80193)
- 自然(77818)
- 自然科(76020)
- 自然科学(75990)
- 自然科学基金(74614)
- 划(68967)
- 教育(65542)
- 资助(62758)
- 编号(55886)
- 重点(47346)
- 部(45228)
- 成果(44112)
- 发(43816)
- 创(42574)
- 科研(40995)
- 创新(40067)
- 计划(39942)
- 课题(38396)
- 国家社会(38270)
- 期刊
- 济(112161)
- 经济(112161)
- 研究(77648)
- 中国(53300)
- 学报(52453)
- 科学(45374)
- 农(43910)
- 财(42108)
- 管理(39374)
- 大学(38607)
- 学学(36642)
- 农业(30035)
- 融(28715)
- 金融(28715)
- 技术(24701)
- 教育(24588)
- 财经(20746)
- 经济研究(17927)
- 经(17699)
- 业经(17275)
- 业(16986)
- 图书(15280)
- 版(14685)
- 统计(14631)
- 问题(14330)
- 资源(14058)
- 理论(13900)
- 技术经济(13586)
- 科技(13578)
- 策(13457)
共检索到412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宁娜 马金珠 张鹏 齐识 田黎明
信息量法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文章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级计算与信息量赋值,生成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图层,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度危险区以上的区域包含88.91%的泥石流。随着危险等级的增加,泥石流沟面积占危险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在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和极高度危险区内发生的泥石流面积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骏 丁明涛 庙成 周鹏 黄英
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判断矩阵建立起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选取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植被覆盖、地震烈度及年降雨量作为评价指标,并阐明了各指标与泥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得到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等级分区图。通过评价,初步认识到研究区内芦山县、天全县、名山区、雨城区位于泥石流极高危险区,且评价分区结果与区内地灾点分布特征相吻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月巧 李红 左兰丽 程丽娜
以甘肃省舟曲县为例,分析了"8.8"泥石流灾害产生的自然条件,指出经济发展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并选取相关评价因子对当地经济发展三大支柱农业经济、林业经济和水电经济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舟曲赖以生存的农牧业正是泥石流灾害产生的关键和主导的因子,林业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泥石流,而新的经济形式水电经济又为新的、更大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关注经济的增长量,更要关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诱发更多的自然灾害。
关键词:
泥石流 经济因素 危险性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鹏程 韦方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明涛 韦方强 王欢 苏鹏程 谢涛
三江并流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评价了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的危险性,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选择了能够反映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灾害主控因素的8个影响因子:地形坡度、坡向、植被、地层岩性、断裂带密度、河流切割密度、降雨量和道路网密度。聚类分析算法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四个子类,分别对应极低、低、中等和高危险区,其评价结果与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分布的点密度值相吻合。从危险性评价图可以发现,即使在极低危险区域附...
关键词:
三江并流区 危险性评价 泥石流 聚类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海 陈华
将未确知测度理论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用于评价泥石流危险性。根据泥石流危险性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划分标准,选取泥石流规模、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最大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床弯曲系数、泥砂补给长度比、24小时最大降雨量、人口密度等10个指标作为泥石流危险评价因子,利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置信度识别准则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合理、置信度高、结果可靠,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霓雯 张晓丽 张凝 朱程浩 孙振峰
【目的】充分考虑影响灾害发生及灾害等级的气象、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实现多因子灾害发生危险性评价和制图,以期为灾前的防控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以辽宁省西部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油松分布范围,以高程、坡向、坡度、降雨量、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上一年灾害程度和距离上一年重灾区远近8个危险性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加权信息量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将油松的受灾危险性划分为5个等级: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实现危险区划制图,并与实际灾害程度监测结果对比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根据信息量法原理,信息量值越大代表发生灾害的危险性越大。本文计算得到的各因子类别信息量值均与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2)研究区2017年虫灾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建平县北部,中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部分地区和建平县与凌源市交汇处,其他地区发生虫灾危险性较低,与实际调查结果相吻合。3)最终划分等级中的中低危险区和实际受灾油松失叶率大小对应关系明显,实际成灾油松林地中有90.32%被划分至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结论】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油松毛虫灾害发生危险性评价充分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对灾害发生影响程度的差异,得到的风险区划结果较为准确,具有应用价值,可为大区域的森林病虫害危险性评价及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欢 陈廷方 丁明涛
泥石流对不同岩性的敏感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岩性在泥石流相关的科学研究中也难以量化使用。本研究选择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采用工程地质岩组划分方法,将研究区的地质岩性分为14个工程地质岩组;进而引入岩性敏感度计算公式Fn=Nn/Sn,分析研究区泥石流灾害点分布与地质岩组的相关性,计算出泥石流对各地质岩组的敏感值。在ArcGIS 9.0平台的支持下,根据泥石流对岩性的敏感值,将研究区的地质岩性进行量化分级,划分为4个敏感性等级,并将本研究成果应用到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应用中。本文选择坡度、岩性、断裂、植被和人类工程活动等5个影响因子为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指标,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在GIS...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洪 钟敦伦 李泳 韦方强
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753~2002年的200多年中,区内仅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达17个,累计死亡近6000人;致死百人以下的灾害点更多,致死十人以下的灾害点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总和远远大于上列数字;有60余个市县政府驻地城镇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乡镇则多达上百个。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十到数百...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泥石流灾害 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光旭 戴尔阜 吴绍洪 吴文祥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泥石流灾害给中国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泥石流点多面广、成灾迅速,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泥石流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危险性评估研究和承灾体脆弱程度评估研究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灾害风险的研究现状。从当前的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灾害风险公式得到广大学者普遍认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泥石流灾害对承灾体的致损风险机理分析方面研究尚需深入,危险性评估中如何实现从点评价向面评价过渡还需进一步探讨,对承灾体脆弱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今后的评估研究中,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进一步提高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其实用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春杰 张雅莉 马金珠 宁娜
在综合分析中小尺度区域易损性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生命和财产作为易损性的衡量标准,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从危险源密度(H)、人口易损性(Vp)、经济与生态环境易损性(Vm)三个方面入手,分别依据不同的计算模型得到各项评价值。最后借助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构建综合易损性评价模型,进行区域泥石流滑坡灾害综合易损性评价。依据结果将评价区分成4个不同的易损等级,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损性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嫱 马超 杨海龙 王志刚 涂剑
通过2015年3月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白马关河流域内黄梁根桥沟现场调查,收集该区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事件资料,对该沟的物源特征、降雨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参考该区域其他泥石流沟的堆积物,分别进行了泥石流的密度、流速、流量和总量计算;最后对该沟的泥石流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可为该沟以及该区域其他低频率泥石流防治、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梁根桥沟内物源总量为17.99万m3,大部分堆积在斜坡坡脚,严重挤压主沟道。短历时降雨是该沟以及该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条件,当暴雨强度在31.79~40.20mm/h时,泥石流暴发可能性较大。受物源体影响,该沟为稀性泥石流沟,流速接近5.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熠昕 马超 杨海龙 倪树斌
【目的】2011年以来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多次暴发严重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2016年8月12日泥石流过后,本文以该区受灾严重的艾洼峪与大木峪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单沟泥石流的灾害成因与动力学演化过程,旨在为该区单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现场调查、室内实验和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降雨资料、泥石流粒径组成和沿程流速流量断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2012—2016年,艾洼峪物源体面积增加了11.12倍,大木峪增加了4.41倍。(2)2016年最大小时降雨量占累积降雨的比例高达47.0%;相比2011年,2016年泥石流前期降雨少,激发雨强是2011年的2.87倍。(3)艾洼峪和大木峪泥石流密度分别为1.95和1.88 g/cm~3,黏粒含量分别为0.02%和0.05%。(4)标度分布结果为:0.853 1
关键词:
泥石流 密云区 降雨 低黏度 流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俊楠 朱吉龙 苏鹏程 龚颖 赵云亮 李进 李伟
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对溪洛渡库区段金沙江两岸5 km范围内滑坡灾害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验证,已查明共有滑坡161处。从滑坡形成机理入手,选取高程、相对高差、坡度、坡向、岩性、地震、降雨等7个评价指标,首先分析滑坡与各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滑坡易发生在高程600~1 300 m、高差100~700 m、坡度15°~40°的区域,降雨量越大,滑坡发生的概率越大,且坡向对滑坡发生也有影响,其中东、东南、西、西北方向的滑坡相对较多;(2)极高和高危险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86%,却包含研究区76.4%的滑坡数量,说明这些区域滑坡分布十分密集,危险程度较高,与实际情况相吻合;(3)极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溪洛渡坝址沿江两岸附近区域、距离坝址约25~35 km的金沙江右岸区域和库尾金沙江左岸20 km范围区域,库区中段大部分区域都是中、低和极低危险区;(4)滑坡灾害点空间分布与危险评价等级之间相关性达0.970 3,利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评价结果理想,精度高达81.88%,可为库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影 谢余初 齐姗姗 巩杰 张玲玲
区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n VEST模型和GIS技术,估算及分析了2010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白龙江流域碳总储量为251.57TG C,平均碳密度为136.46MG C/hM~2;其中,土壤碳储量为202.20TG C,植被碳储量为49.37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碳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部山区(如迭部县)和白水江南岸(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类常绿针叶林的碳总储量最大;低值区多分布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如武都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