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48)
2023(8176)
2022(6990)
2021(6500)
2020(5455)
2019(12525)
2018(12197)
2017(24048)
2016(12623)
2015(13948)
2014(13692)
2013(13138)
2012(11733)
2011(10202)
2010(9782)
2009(8496)
2008(7804)
2007(5929)
2006(4879)
2005(3627)
作者
(31871)
(26545)
(26384)
(25246)
(16872)
(12638)
(12027)
(10435)
(10311)
(9082)
(9069)
(8857)
(8355)
(8178)
(7932)
(7850)
(7839)
(7792)
(7599)
(7478)
(6204)
(6204)
(6150)
(6011)
(5979)
(5936)
(5578)
(5486)
(5169)
(5150)
学科
(54091)
经济(54033)
管理(37822)
(33893)
(29534)
企业(29534)
方法(29014)
数学(25306)
数学方法(24938)
(15307)
中国(14992)
(11518)
业经(11260)
地方(10510)
(9616)
财务(9576)
财务管理(9559)
企业财务(9102)
理论(8770)
(8543)
环境(8515)
农业(7834)
(7654)
贸易(7650)
(7576)
(7472)
技术(7467)
(7413)
城市(7230)
(7093)
机构
大学(165383)
学院(164958)
管理(70780)
(70012)
经济(68598)
理学(62804)
理学院(62160)
管理学(61056)
管理学院(60730)
研究(48751)
中国(35861)
(33048)
(30765)
科学(28375)
财经(25918)
中心(24246)
(23934)
业大(23260)
经济学(22344)
(21976)
(20768)
(20732)
(20514)
经济学院(20416)
师范(20327)
财经大学(19804)
北京(19409)
研究所(19077)
(19052)
经济管理(18594)
基金
项目(125436)
科学(101975)
基金(95427)
研究(90436)
(82273)
国家(81662)
科学基金(73301)
社会(61304)
社会科(58258)
社会科学(58243)
基金项目(51626)
自然(48195)
(47538)
自然科(47185)
自然科学(47176)
自然科学基金(46302)
教育(41915)
(40752)
资助(37822)
编号(34897)
(28431)
重点(27575)
(26514)
国家社会(26345)
(26073)
成果(25410)
教育部(25221)
创新(24859)
人文(24804)
科研(24655)
期刊
(64552)
经济(64552)
研究(44483)
中国(25421)
管理(24824)
(24442)
科学(21523)
学报(20586)
大学(17209)
(16493)
学学(16482)
技术(15501)
教育(12349)
财经(12288)
农业(11459)
(10965)
金融(10965)
问题(10677)
(10515)
经济研究(10398)
业经(10147)
(8270)
资源(8133)
城市(8035)
统计(7934)
财会(7788)
技术经济(7755)
现代(7713)
理论(7490)
(7342)
共检索到217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伟  李承旭  马亚萍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对提高灾民疏散效率和保障灾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考虑路网可达性、避难场所建设成本和承载容量等多因素,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位置分配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范围模型,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责任区划分方案,并以昆明市中心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存在最优值,根据政府建设成本最小及避难需求分配区域利用率最高,确立了研究区域最佳应急避难城所为9个;政府需要对篆塘公园进行容量扩建,并将五华广场和胜利广场一同启用,才能使整个研究区域的避难服务效果达到最佳;其对应的避难场所责任区可划定为8个.该研究结果可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丘飞鹏  黄嘉颖  
韧性城市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尝试用文献计量法和GIS和Netdraw等可视化软件,首先从时间阶段、学科分布、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概念内涵、空间布局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最后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地位、加快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管理、关注乡村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安全视角对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少丽  陆玉麒  顾小平  裴友法  刘涛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效果。以徐州市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五个指标分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相对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重叠率偏高;各组团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服务范围大致相当,服务人口的数量有较大差异;分区尺度上,居民接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机会相对均等,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分区较少。相关结论可为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及新建设施提供可靠的布局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丘飞鹏  黄嘉颖  
韧性城市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尝试用文献计量法和GIS和Netdraw等可视化软件,首先从时间阶段、学科分布、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概念内涵、空间布局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最后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地位、加快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管理、关注乡村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东  唐楠  徐姗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应急避难服务的效果。本文以均匀度指标为基础,构建了服务重叠率等评价指标,并以西安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较为集中,服务重叠率高,应急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相关结论可为调整与优化西安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合理选择新建应急避难场位址提供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庆洁  温家洪  尹占娥  
作为城市最基层的防灾单元,社区应急避难地对于人们能否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逃生和安全避难至关重要。以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该社区的遥感影像图,并对其进行监督分类和矢量化。根据对图像中社区土地利用分类的分析,以及反映应急避难地供求状况的指标的计算,得出潍坊街道的避难用地面积为29808.45平方米,居住用地避难规模密度为0.82%,服务供求比率为0.24,说明潍坊社区在面临灾害时防灾能力较差。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供求比率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视角下社区防灾能力的量化方法,可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地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汪建  赵来军  王珂  马挺  倪嘉磊  
借鉴日本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上海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分析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质和地理、地表速度、断水率等工程技术因素,同时还考虑了人群忍受断水能力、人群避难选择等人因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于总体需求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人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综合考虑人因作用,计算结果与单纯建筑学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在避难的高峰时刻建筑物损害造成的避难需求低于总体需求的60%。该模型的结果揭示了避难人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芝霞  
城市应急避难基地是城市为抵御诸如地震、火灾、爆炸和洪水等灾害而修建的安全场所。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基地是提高城市整体防灾能力的途径之一。应急避难基地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以长屿硐天应急避难基地为例,初步探讨了建设应急避难基地的必要性和建设原则。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施益军  王培茗  刀认  
为研究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优化问题,以出行成本和建设成本最小化以及覆盖范围最大化为目标,对不同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构建不同的选址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划分各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并结合实际的城市用地和建设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将模型应用于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研究中,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模型为其他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模型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明洁  吕飞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建设韧性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灾民安置设施,其布局直接影响到城市防灾能力与效果,特别对城市古城区来说,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尤为关键与重要。研究以苏州古城区为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建立现状应急避难场所之间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其网络的稳定性、脆弱性以及均衡性均一般,亟待提升优化。针对分析结果,研究建议在原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新增23个应急避难场所,在明确各自主导者、深入者等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划分应急避难场所的等级。在震后城市受阻道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之间的通道联络系统,以优化苏州古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社会网络系统,提高苏州古城区综合防灾治理能力,并为其他历史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刚  付江月  何美玲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将面临选择启用哪些应急避难场所供居民避难的决策。与其它设施选址不同,处于有限理性状态下的居民可选择是否去避难以及去哪个避难所避难。为使未被服务的居民数量最小化,考虑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至关重要。为此,考虑居民避难距离及避难所吸引力等因素,基于竞争选址理论构建避难所对居民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刻画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建立基于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选址模型,并与基于效用最优选择行为和基于系统最优原则的选址模型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为了高效地求解模型,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两种启发式算法。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揭示了居民理性程度、选址个数及财政预算均对选址结果有重要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季珏  高晓路  徐匆匆  许士翔  汤飞  
科学评估避难场所的服务效率是提高城市应急水平的前提。传统对避难场所服务效率的评估多偏重于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缺少对避难者的空间布局和避难行为等避难需求的考虑,这会使评估结果造成偏差,从而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文构建了多主体模拟模型,模拟避难者灾后对避难场所的选择、奔跑、安置等关键疏散行为过程,量化评估该地区避难场所服务效率。本文对比了两种量化评估指标在同一案例评估的差异性,一种是传统方法中空间可达性(服务半径覆盖率),一种是利用疏散行为模拟计算出的避难成功率;北京市海淀区的实证研究显示两项指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季珏  高晓路  徐匆匆  许士翔  汤飞  
科学评估避难场所的服务效率是提高城市应急水平的前提。传统对避难场所服务效率的评估多偏重于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缺少对避难者的空间布局和避难行为等避难需求的考虑,这会使评估结果造成偏差,从而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文构建了多主体模拟模型,模拟避难者灾后对避难场所的选择、奔跑、安置等关键疏散行为过程,量化评估该地区避难场所服务效率。本文对比了两种量化评估指标在同一案例评估的差异性,一种是传统方法中空间可达性(服务半径覆盖率),一种是利用疏散行为模拟计算出的避难成功率;北京市海淀区的实证研究显示两项指标在同一案例区有巨大差异。这一分析结果显示,传统评估仅利用服务半径覆盖率这一指标来分析避难场所布局现状及规划的合理性存在不足。通过避难疏散行为的模拟发现,以下指标的使用有望辅助提高评估的真实性:(1)避难场所的利用效率。由于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均衡,会导致避难场所超容或闲置的情况。在充分考虑避难场所的有效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的基础上,设计"人均避难面积"等反应利用效率的指标就显得十分必要。(2)避难标识系统的连通性。避难模拟的实验显示避难标识系统可能对避难者逃生疏散具有分流和引导作用,据此,避难场所与周边居民区的标识系统的连通性也是评价其服务效率的关键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