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9)
- 2023(12698)
- 2022(10787)
- 2021(9825)
- 2020(8438)
- 2019(18988)
- 2018(18449)
- 2017(35359)
- 2016(18983)
- 2015(20919)
- 2014(20437)
- 2013(19911)
- 2012(18041)
- 2011(15965)
- 2010(15315)
- 2009(13641)
- 2008(12891)
- 2007(11065)
- 2006(9293)
- 2005(7496)
- 学科
- 济(79562)
- 经济(79401)
- 管理(55076)
- 业(50476)
- 企(41609)
- 企业(41609)
- 方法(40355)
- 数学(36408)
- 数学方法(35878)
- 财(19744)
- 农(19177)
- 中国(17760)
- 学(16444)
- 业经(15300)
- 贸(13670)
- 贸易(13667)
- 易(13291)
- 地方(13260)
- 农业(12823)
- 务(12738)
- 财务(12671)
- 财务管理(12637)
- 企业财务(12023)
- 环境(11986)
- 技术(11982)
- 制(11583)
- 和(10777)
- 理论(10377)
- 划(10208)
- 银(9410)
- 机构
- 大学(264233)
- 学院(262021)
- 济(105265)
- 管理(104890)
- 经济(103258)
- 理学(92817)
- 理学院(91775)
- 管理学(89816)
- 管理学院(89397)
- 研究(86914)
- 中国(63023)
- 科学(57819)
- 京(54831)
- 农(50548)
- 业大(46185)
- 财(45512)
- 所(43390)
- 中心(40850)
- 农业(40530)
- 研究所(40397)
- 财经(37931)
- 江(36510)
- 经(34800)
- 北京(33016)
- 院(32636)
- 范(32472)
- 经济学(32430)
- 师范(31950)
- 经济学院(29649)
- 财经大学(28662)
- 基金
- 项目(196899)
- 科学(155962)
- 基金(146708)
- 研究(132674)
- 家(132054)
- 国家(131078)
- 科学基金(112706)
- 社会(86626)
- 社会科(82335)
- 社会科学(82311)
- 基金项目(78478)
- 自然(77460)
- 省(76331)
- 自然科(75787)
- 自然科学(75761)
- 自然科学基金(74396)
- 划(65820)
- 教育(60958)
- 资助(59620)
- 编号(49677)
- 重点(44763)
- 部(43207)
- 创(41148)
- 发(40861)
- 科研(39539)
- 计划(39421)
- 创新(38655)
- 国家社会(36989)
- 成果(36971)
- 教育部(36448)
- 期刊
- 济(100174)
- 经济(100174)
- 研究(66741)
- 学报(49138)
- 中国(44526)
- 科学(43551)
- 农(42695)
- 大学(36567)
- 管理(35636)
- 学学(35148)
- 财(34811)
- 农业(29386)
- 技术(22344)
- 教育(19915)
- 融(17735)
- 金融(17735)
- 财经(17678)
- 经济研究(17325)
- 业经(16174)
- 业(16136)
- 统计(15493)
- 经(15161)
- 策(14151)
- 版(13673)
- 问题(13670)
- 业大(13616)
- 科技(13341)
- 技术经济(13019)
- 资源(12740)
- 决策(12599)
共检索到355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诸德律 张建坤 王效容
本文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保障房居住环境空间,分析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居民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选取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指标。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与MAS(多智能体),创新性地从宏观实体和微观个体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为政府制定优化保障房居住环境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改善保障房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达到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保障房 居住空间分异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祚 李江风 刘艳中 黄琳
通过对1999年至2007年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分布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究了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空间分布情况的变化特点,着重分析了2007年武汉市在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空间分布"集中化"和"边缘化"的新特点。结论为,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合理分布,能够避免"经济适用房阶层"的空间、心理隔离以及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燕
在对实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鉴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主城及郊区等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南京市主城区及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有:主城和郊区住宅板块在区位价值、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等指标上都有差异存在,显示出主城与郊区居住板块之间在发展方式、成长规律、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随着居住郊区化和新城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表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选取我国副省级城市南京为实证研究
关键词:
居住空间分异 空间结构 GIS 城市空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力 李雪铭 张建丽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能更好的解释由于居民因素变化而导致的居住区位变化。对大连建成区37个街道进行居住态、居住势、居住生态位评价,并以居住生态位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居住生态位等级的街道居住态及居住势状况,探究居住生态位、居住势、居住态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居住态,从居住态角度分析大连居住空间分异。最后得出结论为大连市居住生态位呈现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由中心向外围的环带状分布,居住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高低值区域交错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生态位区位分布不完全一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梦玄 周义
应用居住分异理论,通过搜集和挖掘武汉市分环线和分街道层面的保障房社区的居住人数的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全局分析指数和局部分析指数两类指标,对武汉市保障房社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层级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整体一致,且街道级别的微观数据相比环线的中观数据能更加准确地测度武汉市保障房社区居住空间的隔离程度;武汉市保障房建设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居住空间隔离或分异,且空间分异程度呈现出先急剧攀升后缓慢增加的态势;武汉市保障房空间分布呈现出边缘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特点。因此,应采用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推进混合居住模式,以此降低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或分异程度,促进保障房社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保障房 空间分异 检验 形成机制 武汉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长春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关键词:
家庭背景 教育获得 居住空间 空间分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亮 冯长春
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居住空间在房价的"过滤"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作用之下,不同职业背景、收入状况、价值取向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向于同类相聚,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的居住分异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长沙住宅划分成五类,归纳总结其分布和居民特性。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各住宅阶层的分异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长沙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多元排序logistic住宅阶层选择模型,对分异的微观动因——居民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千芮 陈华帅
文章对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内涵进行量化,从覆盖度、密集度和水平度3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精准、多维测算社会保障安全网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水平逐年提升,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完善,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省份2000—2020年社会保障安全网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异。(2)从空间分布来看,社会保障安全网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正自相关性显著,且这一正相关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4)社会保障安全网能够显著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就业率以及促进地区创新,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最后,为解决空间异质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应从优化布局、强化激励、监测评估等方面展开探索,以解决社会保障安全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单菁菁
居住空间分异特别是贫困阶层聚居是长期困扰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深刻变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已初见端倪。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阶层聚居的五大动因和社会影响,并运用系统理论,从收入分配、政策体制、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应对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
居住空间 分异 隔离 极化 贫困阶层聚居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莹 冯宗宪
文章通过构建基于住房消费偏好的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模型推理得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取决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特征的偏好特点及程度,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类特征的总体偏好显著胜出,从而导致西安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消费者对地块所处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偏好胜过对地块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偏好,因此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结构以扇形和马赛克式为主,同心圆带状为辅。此外,研究还证明政府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作用大于开发商的作用,要控制或削弱这种态势,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中楷 沈露威
选取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有效专利数据,借助GeoDA和GIS(Greographic Informaion System)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有效专利区域分布进行可视化描述,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有效专利数量地区不均衡特征明显;结构特征表现为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布局系数的空间分布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实用新型专利相对较小;有效专利的高高区域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4个地区,且上海是高高聚集的中心;高低区域为北京、辽宁、广东、四川4个地区,其中四川省最为显著;低高与低低区域在空间位置上普遍呈现相邻关系。
关键词:
有效专利 空间分异 布局系数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世和 罗文光 韦红 谢钊 马丹
在栅格空间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和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研究探讨区域耕地价值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耕地单位面积价值变化于84.09-750.53万元.hm-2,总价值为5.92万亿元;(2)福州市耕地总价值(7053.93亿元)>泉州(6774.95亿元)>漳州(6639.12亿元)>南平(4570.49亿元)>龙岩(4478.87亿元)>宁德(4254.15亿元)>三明(3916.01亿元)>莆田(2909.00亿元)>厦门(1234.06亿元);(3)耕地单位面积价值量总体上呈现由闽东南、闽南沿海地区向闽东、闽西和闽北丘陵山地区递减的趋势.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 价值 空间分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王占永
旅游者的空间分异是表现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从市域尺度出发,探索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存在"中心-外围"的空间集聚特征,旅游者的高值城市与高值城市相邻接,低值城市与低值城市邻接。(2)入境与国内旅游者的局域空间分异,在显著性水平下皆为低低(LL)类型占较大比例,表明旅游城市间存在着正的空间效应及扩散作用,但发展水平不太均衡,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重点旅游城市优于一般城市的空...
关键词:
ESDA GIS 城市 旅游者 空间分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龙雨 夏菁 张纯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内部公共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市场化表现。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租房群体租住空间居住分异关注不够。事实上,租住作为大城市外来人口与青年群体的重要居住方式,其在空间上的分异所反映出的空间剥夺、空间排斥以及不同社会经济阶层间的隔阂等问题可能会阻碍大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论文以北京市10个核心行政区作为实证案例,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服务范围分为本地层级和区域层级,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分别分析了两个层级的公共服务供给对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范围内相当一部分街道/乡镇存在严重的居住分异。(2)租金水平和租房群体居住分异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显著不同。租金水平呈现由中心向外逐渐递减的圈层状分布,租房群体居住分异指数则呈“内高—中低—外高”的夹心状分布。(3)不同层级公共服务设施对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本地层级公共服务中,幼儿园密度、轨道站点可达性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存在负相关性,而中学密度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具有正相关性。相比之下,区域层级的体育休闲、公园广场、医疗卫生和示范性高中等4类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关系均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论文针对租房群体提出了优化居住选择和公共服务供需的政策建议,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租赁住房的空间规划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梦玄 周义 胡培
应用空间失配理论,基于武汉市的582个被保障家庭调查数据,通过被保障对象迁居前后净收入的变化以及考虑通勤时间变化的CVM方法,全面测算了被保障对象因为居住—就业空间失配而引致的福利损失。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保障房社区居民迁入当前小区后,居住—就业空间失配严重,CVM方法比简单的净收入法测度更全面、准确地测度了保障房社区居民由于空间失配而导致的综合福利损失,其均值为308.05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