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68)
- 2023(19301)
- 2022(16242)
- 2021(14891)
- 2020(12475)
- 2019(28371)
- 2018(27952)
- 2017(53543)
- 2016(29373)
- 2015(32794)
- 2014(32605)
- 2013(31773)
- 2012(28772)
- 2011(25609)
- 2010(25070)
- 2009(22669)
- 2008(21715)
- 2007(18438)
- 2006(15980)
- 2005(13516)
- 学科
- 济(114859)
- 经济(114731)
- 管理(80886)
- 业(76271)
- 企(61912)
- 企业(61912)
- 方法(52405)
- 数学(46085)
- 数学方法(45469)
- 农(32625)
- 中国(32083)
- 财(27556)
- 学(26632)
- 业经(25953)
- 地方(24892)
- 农业(21980)
- 贸(19996)
- 贸易(19987)
- 易(19371)
- 制(18895)
- 理论(18521)
- 环境(18386)
- 技术(17845)
- 务(17324)
- 财务(17242)
- 财务管理(17210)
- 和(16956)
- 企业财务(16235)
- 划(15477)
- 银(15237)
- 机构
- 大学(406547)
- 学院(404896)
- 管理(158652)
- 济(155621)
- 经济(152216)
- 理学(139123)
- 理学院(137491)
- 研究(135360)
- 管理学(134683)
- 管理学院(133962)
- 中国(97908)
- 科学(88440)
- 京(86274)
- 农(73767)
- 财(67897)
- 所(67700)
- 业大(67243)
- 研究所(62574)
- 中心(61934)
- 农业(58251)
- 江(58052)
- 财经(56011)
- 范(54316)
- 师范(53681)
- 北京(53073)
- 经(51202)
- 院(49783)
- 州(46938)
- 经济学(46885)
- 师范大学(43627)
- 基金
- 项目(293224)
- 科学(229735)
- 基金(212743)
- 研究(206774)
- 家(188564)
- 国家(187040)
- 科学基金(160228)
- 社会(130673)
- 社会科(123756)
- 社会科学(123724)
- 省(115065)
- 基金项目(113705)
- 自然(107176)
- 自然科(104737)
- 自然科学(104706)
- 自然科学基金(102792)
- 划(97789)
- 教育(95324)
- 资助(86477)
- 编号(83125)
- 重点(66142)
- 成果(65032)
- 部(63074)
- 发(62334)
- 创(60767)
- 课题(57288)
- 创新(56856)
- 科研(56724)
- 计划(55106)
- 国家社会(54099)
- 期刊
- 济(160551)
- 经济(160551)
- 研究(111422)
- 中国(75522)
- 学报(72277)
- 农(66862)
- 科学(64583)
- 管理(55070)
- 大学(54078)
- 学学(51197)
- 财(50424)
- 农业(45739)
- 教育(42581)
- 技术(34361)
- 融(28717)
- 金融(28717)
- 业经(27981)
- 财经(25893)
- 经济研究(25656)
- 业(23400)
- 问题(22952)
- 经(22229)
- 版(20980)
- 科技(20774)
- 图书(20662)
- 资源(19683)
- 业大(19569)
- 技术经济(18161)
- 现代(17490)
- 理论(17422)
共检索到568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古洁灵 马子涵
[目的]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浩 李瑞晶 李媛媛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前提。在界定三重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口、资本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利用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我国283个地级市三重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并分别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三重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我国地级市尺度的三重城镇化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但不同地区差异明显,且存在空间相关性;在影响三重城镇化协调度的各类因素中,内部驱动力占主导地位,外部驱动力的影响较弱,人口-资本城镇化和资本-土地城镇化协调是促使三重城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俞振宁 吴次芳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76个县级单元为例,探索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揭示土地城镇化驱动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具有"点—带—块"状结构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杭州主城区、宁波主城区、温州市区等是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集聚"点";浙西南区域的衢州和丽水所辖县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分布"带";绍兴、宁波和台州所辖县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水平低值"块"。(2)由社会经济指标归纳的国内动力和国外动力与土地城镇化水平都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动力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主要是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而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度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空间异质性及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现象较为明显,两者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发展度以"包围势态"布局,且多属于滞后发展型和初级发展型;良好均衡型耦合关系表现为旗布星峙,蚌埠市、济源市、淮北市3个城市为均衡过度型和初级均衡型;协调度等级中,中级和初级呈点对称分布,其他等级呈散点分布。未来应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地区开放度水平,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完善人口导入和土地集约利用机制;调动社会民间资本,打造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平台,促使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镇风华 舒帮荣 李永乐 李效顺 杨小艳
深入研究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与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土地承载视角,采用协调度模型和互斥性矩阵,分阶段综合对比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土地—人口协调度方面,受规划滞后性及区域政策等的影响长三角整体协调性较弱,且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不同省、市各时段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也呈不同的波动性变化特征;土地—经济城镇化在各时段除少数城市不协调外,其余城市均较为协调;从整个时段上看各城市土地—人口和土地—经济城镇化分别主要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和协调。②土地城镇化虽然与经济发展同步,但相对于人口城镇化普遍存在过于超前的现象,应将人口城...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光勤
文章构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指标,衡量全国和各省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并通过模型量化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近二十年来,全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不协调,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省份基本协调的年份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东部地区的协调度还不及中、西部地区;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影响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作用没有产业结构明显,经济开放程度影响最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进 赵定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衍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就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建立了协调性指数模型,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的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外在制度和内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这种不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的直接因素是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而这又内生于以投资驱动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投资驱动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国敏 匡耀求 黄宁生 常向阳 姚三军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系统看作是由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2003-2012年间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耦合协调度为基准,对研究区城镇化质量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初步形成了良性耦合关系;人口与资源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子系统的发展,成为阻碍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刘程军
以2008-2016年粤港澳2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粤港澳城镇化总体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而相对差距趋于扩大;粤港澳城镇化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粤港澳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偏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澳门围合的倒"V"型区域,长期失调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深圳、东莞为显著热点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部驱动、政府行为及信息化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作用强度较大。
关键词:
粤港澳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建涛 高建华 史雅娟
研究目的:从城市发展的人口就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综合角度,测度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动态性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立足于PIL(人口—产业—土地)的城镇化三维分析框架,运用ROXY模型和TOPSIS模型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演进轨迹,并探寻其协同发展的整体态势。研究结果:(1)199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发展呈现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极化的演进轨迹,城市建设用地则呈现出与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截然相反的时空演进过程,第三产业始终处于极化发展的空间状态;(2)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市地位凸显,但当前仍呈现一种"弱核牵引"状态;(3)第三产业更能代表...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城镇化 三维框架 中原城市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增林 温秀丽 刘天宝
人口半城镇化率的研究是人口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提出半城镇化率演变模型的基础上,对1982—2014年中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省域间人口半城镇化率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影响人口半城镇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半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1982—1995)和快速增长阶段(1995—2014)。(2)2005—2014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半城镇化率提高明显,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数量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半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