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12)
- 2023(11256)
- 2022(9584)
- 2021(8820)
- 2020(7400)
- 2019(16897)
- 2018(16424)
- 2017(31832)
- 2016(16525)
- 2015(18427)
- 2014(17920)
- 2013(17495)
- 2012(15957)
- 2011(14243)
- 2010(13748)
- 2009(12222)
- 2008(11028)
- 2007(9019)
- 2006(7760)
- 2005(6437)
- 学科
- 济(90218)
- 经济(90152)
- 管理(44580)
- 业(39395)
- 方法(34818)
- 数学(31692)
- 数学方法(31331)
- 企(31283)
- 企业(31283)
- 地方(23586)
- 农(18717)
- 中国(17752)
- 业经(16188)
- 财(15605)
- 学(15000)
- 地方经济(14355)
- 农业(13121)
- 环境(12541)
- 贸(11860)
- 贸易(11851)
- 易(11356)
- 和(10751)
- 制(10663)
- 理论(9501)
- 技术(9441)
- 务(9328)
- 财务(9295)
- 财务管理(9275)
- 融(9273)
- 金融(9270)
- 机构
- 学院(225869)
- 大学(224545)
- 济(104306)
- 经济(102492)
- 管理(89445)
- 理学(78322)
- 理学院(77432)
- 管理学(76118)
- 管理学院(75676)
- 研究(74914)
- 中国(55166)
- 京(45164)
- 科学(43838)
- 财(42887)
- 财经(35481)
- 中心(35358)
- 所(34640)
- 经济学(33547)
- 经(32324)
- 研究所(31726)
- 江(31693)
- 业大(31357)
- 农(31303)
- 经济学院(30051)
- 范(29354)
- 师范(29119)
- 院(28102)
- 北京(27243)
- 财经大学(26492)
- 州(24977)
- 基金
- 项目(162129)
- 科学(130138)
- 基金(120652)
- 研究(118627)
- 家(104313)
- 国家(103511)
- 科学基金(91031)
- 社会(79137)
- 社会科(75194)
- 社会科学(75179)
- 基金项目(65125)
- 省(62738)
- 自然(58378)
- 自然科(56971)
- 自然科学(56958)
- 自然科学基金(55890)
- 教育(53641)
- 划(52347)
- 资助(47860)
- 编号(46349)
- 重点(36204)
- 发(36200)
- 部(35923)
- 成果(34840)
- 创(34007)
- 国家社会(33773)
- 创新(31919)
- 教育部(31560)
- 人文(31185)
- 课题(31120)
共检索到320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凤鸣 张阳生 周杜辉 杜忠潮
省际边缘区是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基于县(区)尺度,选取衡量经济水平的14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ESDA-GIS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呼包鄂榆经济区的经济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数量上呈非均衡发展格局,趋于强者日趋极化,弱者日趋边缘化;②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递增,南—北递减的分异趋势;③全局Moran’s I指数得分为0.3215,表明区县经济发展有"趋同俱乐部"特征;④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4类空间关联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中心—外围式等级特征,但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投入、经济效率、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4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博文 白永平 吴常艳
随着快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接近"的概念有必要从"空间接近"内涵拓展到"时空接近"。可达性以时间距离表征地理事物的时空接近,较好地反映了其相互之间关联的强弱。基于从等时圈、加权时间和区位潜力等3个方面对可达性含义的完整理解,采用"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指数和空间变异函数3个模型,本文综合分析了呼包鄂榆经济区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和区位潜力。结果表明:①快速交通网络使等时圈在欧氏空间上不再呈同心圆而表现出各向异性;当时间距离截取在合理范围时,邻接性表现出较强的稳健性。②呼包鄂准4市(旗)形成的"口"字型地带加权时间分值最大;区内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现象和6个"热点"区域。③呼包鄂3市形成的倒"L"字型地带区位潜力分值较大;区位潜力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北部和中南部空间变异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秋亮 白永平 黄永斌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建林 徐君
以呼包银榆经济区为例,采用2000—2012年呼包银榆经济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典型相关法、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法,在分析呼包银榆经济区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和分析了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生态环境相关性较高,且二者和固体环境、大气环境相关性最大。2经济区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其中,第二、三产业与水环境质量呈正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其呈负协整关系;第一、三产业与大气环境呈负协整关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固体环境质量呈正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其存在负协整关系。3经济区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动态效应。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增加会引起生态环境较小幅度污染,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步减弱;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引起生态环境较大幅度污染,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影响最大,工业废气排放量次之,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生态环境 呼包银榆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李俊峰
基于县域尺度,从理论层面概括了不同类型省际边缘区空间经济向心整合、邻域整合和离心整合三种一般模式。借助实地深度访谈、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模型,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空间经济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不同发展阶段,主动的空间经济整合取向,是县(市)域内部向心整合模式、县(市)际邻域整合模式和县(市)域跨界离心整合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强弱非均衡型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离心整合模式的客观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王占永
旅游者的空间分异是表现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从市域尺度出发,探索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存在"中心-外围"的空间集聚特征,旅游者的高值城市与高值城市相邻接,低值城市与低值城市邻接。(2)入境与国内旅游者的局域空间分异,在显著性水平下皆为低低(LL)类型占较大比例,表明旅游城市间存在着正的空间效应及扩散作用,但发展水平不太均衡,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重点旅游城市优于一般城市的空...
关键词:
ESDA GIS 城市 旅游者 空间分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宝强 陈腾 尹海伟 张博
从"核心-边缘"理论视角出发,主要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解析,探讨了其空间重构的趋势及相应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在工具型软件ArcGIS 9.3与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的支持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揭示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各地级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区域差异中的影响。据此,提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郝戊 田喆 张璞
从产业角度,分析了呼包银榆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情况,有利于加强经济区内的产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并在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主动转型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2012年呼包银榆产业相关主成分得分及排名,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如下:包头、呼和浩特、银川和榆林。结果表明,呼包银榆产业同构、结构不合理。目前GDP主要依靠重化工业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迫在眉睫。本文对此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李涛 曹小曙
基于201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乡统筹发展统计数据,借助GIS、GeoDA软件,运用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呈现出以穗—莞—深为核心向外围地区逐渐递减的发展趋势,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差,珠三角经济区东部地区城乡统筹整合速度快,辐射能力强;根据综合水平与其空间滞后值的组合关系,将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划分为3种地域类型,即高水平均质型地域类型、塌陷型地域类型以及低水平均质型地域类型;全省城市化水平与城乡统筹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匹配,这要求各地市在实际制定政策过程中,应通过差别化分类型政策的制定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平卫英 曾芳伊雯
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对成渝经济区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空间模式及变动特征,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空间结构 探索性空间分析 成渝经济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龙斌
以陕、鄂、川、甘省际边缘区为代表的一些省际边缘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脱困,陷入"贫困陷阱"。其形成机理,一是省际边缘区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密度小、与中心城市交通距离远、区域经济分割严重的地理特征,受空间结构制约,发展先天不足。二是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省际边缘区与中心城市形成核心—边缘结构,被彻底边缘化,发展条件进一步自然恶化。三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负面效应使省际边缘区陷入不发展的困境,贫困陷阱被锁定。因此,建议实施特殊政策干预,打破恶性循环;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注重授人以渔;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改善空间结构;引导人口、产业集聚,重塑经济景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建军 郭敏燕
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榆(林)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的重点发展经济区。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经济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和空间布局特征与问题,指出经济区面临的发展困境是资源型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严重冲突。提出以动力多元化、集中式城市化、城镇与产业协同、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适度开化、集聚布局、保护生态"的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基本策略。以强化空间功能区规划的空间政策管理、加强城市—工矿区空间集约利用规划机制,优化城市化空间组织,作为空间布局规划的战略思路和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