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86)
- 2023(13536)
- 2022(11578)
- 2021(10795)
- 2020(9170)
- 2019(21434)
- 2018(21054)
- 2017(41415)
- 2016(22294)
- 2015(24951)
- 2014(24767)
- 2013(24348)
- 2012(22718)
- 2011(20445)
- 2010(20375)
- 2009(18787)
- 2008(18408)
- 2007(16369)
- 2006(14073)
- 2005(12163)
- 学科
- 济(98231)
- 经济(98142)
- 管理(61988)
- 业(60142)
- 企(48002)
- 企业(48002)
- 方法(43779)
- 数学(39242)
- 数学方法(38745)
- 农(26694)
- 中国(25241)
- 地方(23378)
- 财(23355)
- 业经(20060)
- 学(17916)
- 贸(17830)
- 贸易(17825)
- 农业(17492)
- 易(17250)
- 制(15859)
- 环境(14689)
- 务(14329)
- 财务(14278)
- 财务管理(14245)
- 技术(13874)
- 企业财务(13496)
- 和(13462)
- 理论(13109)
- 产业(12966)
- 银(12862)
- 机构
- 学院(314531)
- 大学(311161)
- 济(133165)
- 经济(130356)
- 管理(124739)
- 理学(108004)
- 理学院(106776)
- 管理学(104927)
- 管理学院(104331)
- 研究(103952)
- 中国(77162)
- 京(65001)
- 科学(63521)
- 财(59229)
- 所(51089)
- 江(51086)
- 农(50169)
- 中心(49464)
- 财经(47483)
- 研究所(46510)
- 业大(45882)
- 经(43004)
- 范(41206)
- 师范(40813)
- 经济学(40703)
- 农业(39570)
- 北京(39438)
- 院(38368)
- 州(37727)
- 经济学院(36977)
- 基金
- 项目(215227)
- 科学(171139)
- 基金(157243)
- 研究(156653)
- 家(136087)
- 国家(135013)
- 科学基金(117411)
- 社会(100314)
- 社会科(95354)
- 社会科学(95328)
- 省(85102)
- 基金项目(83938)
- 自然(76616)
- 自然科(74826)
- 自然科学(74806)
- 自然科学基金(73428)
- 教育(71539)
- 划(71107)
- 资助(64127)
- 编号(63331)
- 成果(49913)
- 重点(48381)
- 发(47710)
- 部(47667)
- 创(44668)
- 课题(43678)
- 创新(41824)
- 科研(41351)
- 国家社会(41336)
- 教育部(40752)
- 期刊
- 济(141942)
- 经济(141942)
- 研究(88054)
- 中国(54716)
- 财(45652)
- 学报(43969)
- 农(43914)
- 管理(43573)
- 科学(42935)
- 大学(33600)
- 学学(31941)
- 农业(29893)
- 技术(28417)
- 教育(27612)
- 融(27401)
- 金融(27401)
- 业经(24283)
- 财经(22716)
- 经济研究(22644)
- 问题(20685)
- 经(19605)
- 统计(16194)
- 技术经济(16101)
- 业(15800)
- 资源(15351)
- 贸(15222)
- 策(14968)
- 现代(14807)
- 商业(14767)
- 理论(14256)
共检索到451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树平 程久苗 项思可 张红梅 朱传民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项思可 张红梅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皖江城市带区县为评价单元,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集约性两维层面,采用象限法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整个皖江城市带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4个类型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化对策,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项目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久林 储金龙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近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大规模递增的态势,但城市效率普遍偏低,稳定性不强,并呈波动型发展的态势;传统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城市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皖江城市带显著性不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树平 项思可 张红梅 张峰 鲍捷
基于皖江城市带46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运用综合区位熵、产业区位熵平均绝对差、耦合关系等系列模型,借助GIS空间与属性关联功能,剖析区县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异,以及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用地效益的空间耦合。研究表明:木材家具业、农副加工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最多区域的主要产业,分别达到26个、25个、24个,反映整个区域还是以低初级产业类型为主;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西北部大别山区、偏远县域范围,而市区及城镇产业发达区域产业集聚表现不突出;产业用地效益数值区域差异很大,较高区域主要集中沿江城镇发展轴及合肥省会都市圈区域,较小区域集中分布于原料导向型、劳动导向型为主;耦合程度基本呈现版块化结构,皖江城市带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高度耦合型、中度耦合型、轻度耦合型、极不耦合型等四大耦合类型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王占永
旅游者的空间分异是表现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从市域尺度出发,探索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存在"中心-外围"的空间集聚特征,旅游者的高值城市与高值城市相邻接,低值城市与低值城市邻接。(2)入境与国内旅游者的局域空间分异,在显著性水平下皆为低低(LL)类型占较大比例,表明旅游城市间存在着正的空间效应及扩散作用,但发展水平不太均衡,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重点旅游城市优于一般城市的空...
关键词:
ESDA GIS 城市 旅游者 空间分异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利兵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难以同步,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难以融合,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发展观念上,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改革试验区,构筑职教板块,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变革发展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运作机制,优化外部环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万树 刘振宏 刘吟霄
皖江城市带中小城市发展要避免我国30年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和发展速度趋缓的弊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带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由中小城市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玲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时环境污染趋于加重,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文章就此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199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FDI的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效应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关键词:
FDI 环境污染 PHH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焦华富 潘庆 张王雁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路网 时空变化 变化成因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配置关系不同,只有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时的用地需求作为预测基数,才能确保用地规模适度发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皖江城市带2006~2011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有效性,并以优化后的样本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结论如下:(1)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较差,多数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设用地存在过剩;(2)运用DEA优化后的样本建立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利于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展;(3)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速将放缓,合肥、安庆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新增建设用地支撑;滁州、马鞍山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应注重挖掘存...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预测 DEA 皖江城市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丽娟 杨倩 林爱文 李兴正 李海江 嵇莹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ESDA分析法,以县域为基本尺度,对湖北省2003~2012年间耕地生态承压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承压能力下降,耕地利用总体呈不可持续状态;(2)空间分布上,各县市耕地承压能力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高中东低"的格局,县市数量上呈"不可持续>弱可持续>可持续>强可持续"的"金字塔型"结构;(3)空间关联上,湖北省耕地生态承压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HH型集中分布在鄂西且布局稳定;LL型主要分布在鄂中及鄂东,呈"中部扩大,东部缩小"的趋势;HL型分布较分散,且有增多和东移的趋势,东部地区耕地承压能力出...
关键词:
耕地 生态承压能力 时空演变 湖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