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1)
2023(11050)
2022(9574)
2021(8926)
2020(7762)
2019(18084)
2018(17912)
2017(34454)
2016(18669)
2015(21103)
2014(21143)
2013(20804)
2012(19123)
2011(17084)
2010(16772)
2009(15460)
2008(15067)
2007(13217)
2006(11088)
2005(9434)
作者
(53677)
(45292)
(44805)
(42963)
(28425)
(21917)
(20581)
(17994)
(17038)
(15942)
(15455)
(15316)
(14150)
(14073)
(13987)
(13906)
(13829)
(13288)
(12958)
(12831)
(11323)
(10884)
(10813)
(10363)
(10234)
(10107)
(9901)
(9872)
(9193)
(9074)
学科
(78003)
经济(77935)
管理(52607)
(50392)
(40375)
企业(40375)
方法(39878)
数学(35779)
数学方法(35329)
(22728)
(19511)
地方(18138)
中国(17396)
(17176)
业经(15858)
农业(15335)
环境(15287)
(13688)
贸易(13686)
(13284)
(12533)
财务(12489)
财务管理(12460)
(12279)
(11971)
企业财务(11810)
技术(11508)
理论(11226)
(11067)
资源(9684)
机构
学院(263426)
大学(261165)
(105752)
管理(104954)
经济(103541)
理学(91813)
理学院(90771)
管理学(89053)
管理学院(88584)
研究(84192)
中国(62425)
科学(55163)
(53582)
(47687)
(46005)
业大(43266)
(42192)
中心(40996)
(39082)
研究所(39023)
农业(37706)
财经(37582)
(34629)
师范(34257)
(34130)
北京(32384)
经济学(32122)
(30667)
(30592)
经济学院(29344)
基金
项目(187814)
科学(148511)
基金(136788)
研究(133512)
(119913)
国家(118953)
科学基金(102823)
社会(84428)
社会科(80034)
社会科学(80009)
(76676)
基金项目(73949)
自然(68874)
自然科(67202)
自然科学(67184)
自然科学基金(65971)
(63250)
教育(61712)
资助(55232)
编号(53569)
重点(42865)
(41258)
成果(41153)
(40660)
(39346)
科研(36864)
创新(36854)
课题(36697)
计划(35598)
教育部(34980)
期刊
(109041)
经济(109041)
研究(66098)
中国(46266)
学报(42882)
(41775)
科学(39635)
(36403)
管理(34265)
大学(32276)
学学(30792)
农业(28812)
技术(23842)
教育(23263)
业经(19221)
(18761)
金融(18761)
财经(17728)
经济研究(16156)
(15666)
资源(15639)
(15115)
问题(14945)
统计(13621)
(13460)
技术经济(13136)
(12706)
科技(12449)
理论(11940)
商业(11498)
共检索到364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丽娟  杨倩  林爱文  李兴正  李海江  嵇莹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ESDA分析法,以县域为基本尺度,对湖北省2003~2012年间耕地生态承压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承压能力下降,耕地利用总体呈不可持续状态;(2)空间分布上,各县市耕地承压能力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高中东低"的格局,县市数量上呈"不可持续>弱可持续>可持续>强可持续"的"金字塔型"结构;(3)空间关联上,湖北省耕地生态承压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HH型集中分布在鄂西且布局稳定;LL型主要分布在鄂中及鄂东,呈"中部扩大,东部缩小"的趋势;HL型分布较分散,且有增多和东移的趋势,东部地区耕地承压能力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成  蔡银莺  
以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为实证,运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方法组合赋权构建耕地资源功能评价体系,量化分析2000—2012年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国民经济贡献、粮食安全保障、社会就业承载和生态安全维护等4项功能演变的时序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1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耕地资源功能由以社会就业承载单一功能为主导向以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和粮食安全保障多功能协同发展演变,且2010年后耕地资源功能转型基本完成,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和粮食安全功能变化趋于稳定;2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的主导功能仍存在与其功能区定位相离趋势,耕地资源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并不突出,在耕地资源的4项功能中仅处于第3位,因此强化耕地资源的主导功能管理显得尤为重要;3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社会就业承载功能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域分化增强,2012年社会就业承载功能变异系数高达0.92,而耕地资源在国民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护的功能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保持在0.3左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才学  赵利利  柯新利  
耕地非农化压力及其区域差异是建设用地指标区际配置的基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耕地非农化压力区际差异明显。通过对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开展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化路径。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中恩施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其他城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小且相对变化较小;东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且相对变化较大;(2)2000~2011年,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表明湖北省东部一些城市的耕地非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松颖  刘颖  万晶  
"藏粮于地"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分析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LMDI方法对影响粮食产量的耕地利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粮食生产正处于稳定增长时期,但其周期性波动特征并未改变,粮食产量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湖北省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区位特征;单产提高与复种指数上升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耕地资源减少导致了粮食减产;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与方向、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都不相同。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调整耕地利用方式,合理安排耕作制度,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科技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佑辉  张敬岳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中,反映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推进速度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聂艳  罗毅  于婧  陈芳  
借助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定量测算了1999—2011年湖北省17个行政单元的耕地压力指数并分析了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1年湖北省耕地压力呈弱倒"U"型,根据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可将17个单元分为持续拉升区、和缓保持区、平稳下降区;1999—2011年的Moran’s I值表明湖北省耕地压力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2001年Moran’s I值最高,2005年Moran’s I值最低;2011年17个单元的局部自相关指数表明湖北省各行政单元的耕地压力在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集聚或分异特征,尤其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湖北省耕地压力的热点(高峰)地区。研究结果对制...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欢  邓宏兵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湖北省绿色创新绩效能力。并利用面板数据,采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定量测度了湖北省20082013年的绿色创新绩效。利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湖北省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依赖与空间关联。结果表明,湖北省的绿色创新能力主要受科技创新因子和能耗环保因子影响,各市州的绿色创新绩效整体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增长效应,效率值的贡献并不显著;绿色创新在空间上显著正相关,具有空间聚集趋势,存在创新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庆莹  胡伟艳  赵志尚  
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社会经济、土壤和气象等数据,运用Spearman秩相关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物质产出、净固碳、景观美学功能一直处于增加态势,其中物质产出功能增长较快,景观美学功能增长较慢;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平稳,劳动力承载功能不断减弱。(2)耕地功能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随时间推移,部分功能之间由协同转为权衡,并且协同程度逐渐减弱而权衡程度逐步增强。(3)空间尺度上,相同耕地功能的协同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权衡类型无明显聚集区域,大多零星分布在协同类型的周围,水源涵养和景观美学功能的权衡与协同格局比较稳定,剩余三种功能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不同耕地功能之间的协同类型既有明显的"组团区",又有零星分布区,权衡类型也有类似特点,其中,净固碳与水源涵养、物质产出与景观美学、物质产出与水源涵养、景观美学与水源涵养的权衡与协同格局随时间推移较稳定,其余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格局发生不同程度变化。研究认为,在改善耕地本底质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向和发展观光农业的同时,应加强县域内各部门之间以及县际之间的合作,科学划定耕地保护与利用区;共同促进耕地多功能的协同利用,增强耕地多功能的总体效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明星  徐辉  贺立源  杨文兵  袁浩  郭智慧  
对钟祥市2005年和1981年2次土壤肥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耕地养分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且表现出高有机质含量和极低有机质含量的耕地土壤面积所占比例减少,原来有机质含量中等的耕地土壤面积所占比例增加,总体趋向均一化;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呈类似趋势,总体含量升高;土壤钾含量处中等水平,含钾量高(有效K≥150.0 mg/kg)的耕地已明显下降,总体呈耗减状态;土壤酸化趋势较为明显,尤以旱地酸化突出;土壤有效Zn、Fe、Mn含量较丰富,但土壤有效B、Mo较为缺乏。这些结果可为当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余海  
到2030年,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湖北省预计减少耕地70万公顷,而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42万公顷,其类型结构及其分布不够均衡,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湖北如此,其实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形势也类似。不宽裕的家底,促使我们思考应对之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管地用地方式,以求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顾湘  周勇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为提高中国耕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双对数函数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民户均劳动力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比较收入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较明显的负向影响;而耕地的产权保障和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耕地利用集约度实质上是农户不同耕种行为的表现结果,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关键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农户的耕种行为;增加农户农业收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或适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是促进农户集约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雨濛  吴娟  张安录  
利用1978-2008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增长、城市化率、地方财政收入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湖北省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面积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社会经济因素与耕地面积在长期存在均衡关系,短期内则有26%的非均衡波动在下一期被修正;在长期,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2,0.03和-0.16;在短期,城镇化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3和-0.06。研究结论:湖北省作为产粮大省之一,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帆  李仁东  王海芳  
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为基础,利用2005和2007年获取的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对湖北省2000~2007年的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进行了制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下降,7a间净减少125387hm2;水域扩张是耕地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占到耕地流失面积的54.6%,其中又有88%是转变成坑塘;耕地资源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江汉平原水域的扩张导致超过湖北全省的一半耕地流失发生在江汉平原,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主要发生在湖北中东部和平原地区,湖北中西部耕地减少则是生态退耕造成;2005年以来,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是2005年以来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湖北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茂茂  张雪松  何炬  王全喜  王鹏  李德寿  
为分析与掌握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切实提高耕地保护与建设水平,以湖北省随县厉山镇2009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耕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耕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9和2015年厉山镇耕地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31和38块/km~2,且在时间尺度上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2009—2015年厉山镇耕地总量减少,且主要集中在厉山镇北部和西南部,减少面积达434.20 hm~2,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89.20%;3)2009和2015年厉山镇耕地规模以中型耕地集中村为主,但大型耕地集中村所在行政村耕地占总耕地比例最大,分别为55.55%和56.08%,超过了小型和中型耕地集中村耕地所占总耕地比例之和;4)2009和2015年厉山镇行政村耕地面积比的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分别为0.525 1和0.397 0,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正相关;局部自相关来看,耕地分布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同心村和宇宙村,耕地分布较少的区域集中在以车水沟村以北的山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朝  吕昌河  
在综合界定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1995—2005年湖北省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体现耕地综合质量的耕地本底质量、经济质量与生态质量变化差异显著。耕地本底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变化平缓,整体波动较小;耕地经济质量在1995—1999年间提升迅速,2000年后基本保持平稳,但最近几年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耕地生态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缓慢下降趋势,近几年下降趋势有所缓和;耕地综合质量在1999年之前平稳上升,之后又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影响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