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84)
2023(17108)
2022(14845)
2021(13632)
2020(11419)
2019(26032)
2018(25530)
2017(48856)
2016(26180)
2015(29236)
2014(28962)
2013(28520)
2012(26016)
2011(23580)
2010(23518)
2009(21251)
2008(20219)
2007(17541)
2006(15360)
2005(13350)
作者
(75246)
(62874)
(62438)
(59600)
(40024)
(30186)
(28425)
(24799)
(24038)
(21925)
(21567)
(21318)
(19978)
(19778)
(19574)
(19119)
(18693)
(18392)
(17902)
(17874)
(15504)
(15404)
(15139)
(14460)
(14225)
(13919)
(13734)
(13463)
(12624)
(12270)
学科
(123460)
经济(123347)
管理(73763)
(67830)
(56757)
企业(56757)
方法(51752)
数学(45122)
数学方法(44531)
地方(28422)
中国(28226)
(28211)
(26246)
业经(25673)
(25326)
农业(19345)
(18331)
(18192)
贸易(18179)
理论(18127)
环境(18093)
(17926)
(17512)
地方经济(16412)
技术(15778)
(15442)
财务(15367)
财务管理(15336)
(15190)
(14948)
机构
大学(372953)
学院(371737)
(154765)
经济(151564)
管理(147781)
理学(128964)
理学院(127496)
研究(126930)
管理学(125102)
管理学院(124431)
中国(92383)
科学(79380)
(78470)
(67146)
(62774)
研究所(57653)
中心(57163)
(57161)
业大(54911)
财经(54738)
(53013)
(49945)
(49658)
师范(49203)
北京(49030)
经济学(47288)
(47016)
农业(44515)
(42554)
经济学院(42405)
基金
项目(262491)
科学(207823)
基金(192057)
研究(189621)
(168080)
国家(166773)
科学基金(144090)
社会(120851)
社会科(114623)
社会科学(114594)
基金项目(102402)
(101913)
自然(94548)
自然科(92358)
自然科学(92338)
自然科学基金(90638)
教育(86684)
(86064)
资助(78379)
编号(76134)
成果(59934)
重点(59150)
(57322)
(56615)
(54119)
课题(52149)
创新(50567)
科研(50292)
国家社会(50206)
教育部(49212)
期刊
(168965)
经济(168965)
研究(108934)
中国(65010)
学报(58069)
科学(54898)
管理(54453)
(50317)
(49453)
大学(44348)
学学(42046)
教育(37327)
农业(35024)
技术(33815)
经济研究(27633)
(27603)
金融(27603)
财经(26503)
业经(26057)
(22739)
问题(21757)
技术经济(19196)
资源(18354)
(17837)
图书(17717)
科技(17665)
统计(17582)
理论(17196)
现代(16519)
(16461)
共检索到533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具有进一步加剧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局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变,发达县域由原先集中式分布于皖江以南逐步转向皖北、皖中和皖南,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在皖南山区形成大面积"块状"格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受到经济因素和行政因素的较大影响,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中同样存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集聚区位于合肥及沿江区域,低水平集聚区位于皖西北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泽炯  
针对安徽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包含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的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61个县域经济单位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差距较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贤海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提升中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都有着特别意义。本文以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为视角,通过一种自建的测评体系,从比较优势力、产业竞争力以及政府调控力等方面,就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出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飞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的S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单元为尺度对2000—2017年安徽省农业效率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传统DEA模型忽视了农业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的负面效应,从而高估农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态,基于超效率的SSBM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较好地识别各评价单元之间的优劣关系。②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值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处于效率中等水平,农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自北向南U型增长的变化态势,南北差异的增大是安徽省县(市、区)农业效率差异增大的主导因素。③除2010年外,安徽省农业效率呈正相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安徽农业效率HH集聚县区集中分布于皖南地区,且呈现出向周边县区扩散的态势,LL型县(市、区)则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且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④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区)数量有所增加,表明该时间段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上进一步集聚,LL型集聚的皖北地区应当是安徽省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海鹰  段庆林  
本文以宁夏自治区为例 ,在利用翔实的统计资料和较为先进的计量方法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一是提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对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简要对策 ,以期对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陈文娣  谢慧玮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志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唐山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总量上有很大扩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等举措提升综合竞争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佘开勇  陈闻君  
本文以新疆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85个市县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为研究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和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借助ArcGIS9.3及GS+9.0软件,揭示了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最后,基于"4D"视角分析了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倩雯  曾坚  赵广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3个时间断面(2004年、2009年、2015年)对51个冀中地区县域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计算相关变量的Moran’sⅠ指数,判断各主成分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评价结果,归纳了河北省竞争力格局在宏观战略规划指导下,逐渐由"南北多点同高"的分散化低等级特征向"中间崛起、两翼腾飞"的"带状+圈层等级"特征转变,冀中地区逐渐打破京津高首位度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扁平化+网络化"格局的特征和规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非  黄薇薇  李大伟  任雅茹  黄艳萍  
交通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又互为合作,二者的良性反馈与循环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切实保证。基于安徽省77个县(市)域研究单元,利用公路交通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交通优势度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量分析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域公路交通路网密度北高南低,总体较优;交通可达性呈"单核"圈层分异;区位优势度呈"多核"圈层分异;交通优势度正介于"多核"向"单核"圈层转变的过渡状态。(2)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化,低发展水平单元基数较大;优势单元多集中于皖江城市带地域;地级市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县(市)。(3)全省县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良好,但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绝大多数县(市)公路交通发展超前经济。如何依托既有公路交通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文博  余国新  朱美玲  
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新疆经济迎来发展新契机,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各县域综合竞争力状况,旨在了解各县域竞争力优势与弊端。基于地理学系统性视角建立了含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3个子系统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定量法对各县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综合竞争力理论评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发展现实基本吻合,同时讨论了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不足之处,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研究借鉴。通过分析各县域最终综合竞争力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分为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明霞  徐元明  
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反映一定区域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本文利用构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江苏5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分析了2007-2012年江苏省县域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时间和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由于规模化、集约化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加速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较快。经验表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提高县域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段力誌  傅鸿源  
文章针对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在复杂系统高维指标评价中的局限性,首先建立了改进主成分分析模型,然后基于改进的模型构建了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给出了该评价系统在我国不同县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在我国县域竞争力分析评价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