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79)
- 2023(16974)
- 2022(14024)
- 2021(12877)
- 2020(10505)
- 2019(24050)
- 2018(23590)
- 2017(44671)
- 2016(23852)
- 2015(26785)
- 2014(26422)
- 2013(25884)
- 2012(24022)
- 2011(21740)
- 2010(21335)
- 2009(19310)
- 2008(18617)
- 2007(15980)
- 2006(14225)
- 2005(13058)
- 学科
- 济(107487)
- 经济(107382)
- 管理(62293)
- 业(59482)
- 企(45383)
- 企业(45383)
- 方法(41722)
- 数学(37074)
- 数学方法(36650)
- 中国(35543)
- 农(29664)
- 地方(27175)
- 业经(23492)
- 财(21923)
- 贸(20558)
- 贸易(20541)
- 学(20073)
- 农业(20070)
- 易(19923)
- 制(18387)
- 环境(17046)
- 银(16927)
- 银行(16888)
- 融(16736)
- 金融(16735)
- 发(16668)
- 行(16379)
- 技术(14945)
- 和(14496)
- 地方经济(14122)
- 机构
- 大学(333200)
- 学院(332105)
- 济(144121)
- 经济(141400)
- 管理(124403)
- 研究(123491)
- 理学(106806)
- 理学院(105498)
- 管理学(103578)
- 管理学院(102954)
- 中国(94147)
- 科学(74617)
- 京(72603)
- 财(62877)
- 所(61837)
- 农(57691)
- 研究所(56297)
- 中心(55569)
- 财经(49906)
- 江(49097)
- 业大(48982)
- 北京(46037)
- 经(45722)
- 院(45474)
- 经济学(45404)
- 农业(45201)
- 范(45124)
- 师范(44618)
- 经济学院(40831)
- 州(39040)
- 基金
- 项目(228530)
- 科学(181707)
- 基金(168381)
- 研究(164660)
- 家(148806)
- 国家(147651)
- 科学基金(126404)
- 社会(107680)
- 社会科(102257)
- 社会科学(102235)
- 基金项目(88295)
- 省(87319)
- 自然(81237)
- 自然科(79419)
- 自然科学(79398)
- 自然科学基金(77974)
- 划(75032)
- 教育(74544)
- 资助(68453)
- 编号(63937)
- 发(54219)
- 重点(52604)
- 成果(50879)
- 部(50608)
- 创(47669)
- 国家社会(46127)
- 课题(45359)
- 创新(44866)
- 科研(43897)
- 教育部(43288)
- 期刊
- 济(159119)
- 经济(159119)
- 研究(102326)
- 中国(70833)
- 农(53477)
- 学报(52557)
- 科学(50706)
- 管理(48115)
- 财(46079)
- 大学(40427)
- 学学(38060)
- 农业(37052)
- 教育(35040)
- 融(32549)
- 金融(32549)
- 技术(29454)
- 经济研究(26791)
- 业经(25426)
- 财经(24635)
- 问题(22329)
- 经(21423)
- 业(20936)
- 贸(18151)
- 世界(17389)
- 国际(16849)
- 资源(16149)
- 技术经济(15917)
- 科技(15184)
- 版(15086)
- 统计(15033)
共检索到507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艳兴 潘竟虎 陈蜒 张建辉
采用ESDA、GWR、重心转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四化"协调发展模型,对2001、2006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总体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0年间四化协调发展指数的重心均落在河南省境内,重心迁移方向是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化协调发展类型数目最多的为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沿海地带;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城乡人均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比,只有人均GDP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正相关因素,城乡收入比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呈"集群化"、"等级化"及"梯度化"特征,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3)"五化"协调发展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区域差异较小;"五化"协调发展效率呈"等级化"及"阶梯化"特征,效率值的高低与城市行政级别等级格局基本一致,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降低。(4)"五化"协调规模效率较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低的关键原因;"五化"协调度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义根 冯开文
推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利用安徽省16地市2001—2014年"四化"的相关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几何平均法与HR模型测算了"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度,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皖江城市区域增长极;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明显滞后;安徽省地市"四化"协调度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正向集聚性,尤其是皖江城市内部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四化"协调度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但这种关系有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有区域差异,且呈扩大之势。研究认为,要利用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技术的溢出,发挥皖江城市带领头作用和辐射效应,实现"四化"协调联动发展;加强邻近区域的合作实现双赢,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义根 冯开文
推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利用安徽省16地市2001—2014年"四化"的相关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几何平均法与HR模型测算了"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度,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皖江城市区域增长极;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明显滞后;安徽省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振 孔祥智
促进"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四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本文通过构建"四化"指标体系,采用几何平均数法与HR评价模型测算出了1998-2013年中国各省市区"四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程度。测算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四化"发展较快,"四化"关系逐年趋于协调。第二,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其他"三化"与地区间"四化"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农业现代化的滞后性已经严重阻碍了"四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农业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影响"四化"协调发展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资本深化、农业科技、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工业化与农业税改革是促进"四化"协调发展显著且稳健的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应从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强化科技支农、增强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与促进农村工业化为政策切入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四化"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关键词:
“四化”协调发展 城市群 空间差异 中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航凯 刘程军 胡志学
基于浙江省69个县域2008年~2016年的数据,结合熵权法、协调度模型测算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四化协调度,并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对浙江省四化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显著;信息化发展增速最快但明显滞后;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扬,形成杭州湾区域增长极,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协调类型结构稳步提升;预测模型显示未来四化协调度仍会上升。
关键词:
浙江省 时空演化 “四化”协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辉 刘卫东 张恒义
借鉴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索了浙江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之间协调发展状态的时空演变,并分别分析了四者在"四化"协调发展中的功能大小与方向。结果表明:(1)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浙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浙西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区域的地势地貌、工农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有关。(2)浙江省"四化"水平均逐渐提高,在研究前期四者发展缓慢,研究后期均发展迅速。"四化"之中的两两相对发展度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基础、主导产业和城市功能等因素有关。(3)定量分析表明,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发挥的作用最大,城镇化作用次之,工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桂霞 钟钰
我国正面临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严峻挑战,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从战略全局角度,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我们更要正视目前"四化"协调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素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日趋严峻,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资本和基础设施不足,以及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本文通过揭示我国"四化"互动关系,找准制约"四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挑战、问题及其关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四化"均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
四化 协调发展 内在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舒季君 徐维祥
基于2000-2012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相对发展率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刻画了我国的"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继而进行类型区划分,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影响"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我国的"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略有下降,地区间相对发展率的差异和变动引起了"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相应变化,总体上,基础高提高较慢类型区和基础低提高较快类型区城市涉及数量较多,其次是两者都低的城市。(2)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对外开放、财政、教育、信息化以及交通人口因素是导致我国"四化"同步发...
关键词:
四化 同步发展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智鹏 姜玉英
文章引入逆绝对离差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改进区域竞争力、位序-规模、耦合-协调以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其变化趋势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特征。具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竞争力上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效应;在位序-规模上表现为上升趋势并具有稳定性;在耦合协调效应上呈现由中级向高级过渡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但该趋势在信息流与交通流中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效应。此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差距、能源消耗是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潜在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彩萍 汤茂林
以江苏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3-2012年10年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各指标数据,建立耦合度模型,研究江苏省"四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利用经典回归分析模型对"四化"协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江苏省信息化指数在不断地增长,整体趋势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呈现阶梯式地下降;工业化水平整体上较其他三化增长缓慢,苏北地区工业化指数变化最大,虽然在研究前期苏北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城镇化水平总体上较其他"三化"起点较高,发展速度快,发展程度也较高,从三大区域的发展水平来看,这10年间增长速度均很快,在发展前期苏中的城镇化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季永月 张丽君 秦耀辰 陈吉龙 吴胜军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对其影响,结果发现:①2003—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呈现稳进上升的趋势,社会进步逐渐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空间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则相对较低。②由于西部生态文明水平发展迅猛,而中部出现经济、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③城市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低值聚集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锁定。④整体上"四化"发展对绿色发展皆起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化次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古洁灵 马子涵
[目的]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