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90)
2023(15250)
2022(13250)
2021(12338)
2020(10228)
2019(23766)
2018(23521)
2017(45698)
2016(24894)
2015(27561)
2014(27526)
2013(27077)
2012(24794)
2011(22149)
2010(21719)
2009(19188)
2008(18248)
2007(15578)
2006(13107)
2005(10971)
作者
(70361)
(58721)
(58137)
(55538)
(37323)
(28444)
(26510)
(23113)
(22484)
(20850)
(20362)
(19722)
(18631)
(18321)
(18232)
(17990)
(17675)
(17469)
(16961)
(16912)
(14504)
(14246)
(14182)
(13517)
(13175)
(13045)
(12921)
(12816)
(11818)
(11695)
学科
(98121)
经济(98025)
管理(70979)
(66206)
(54751)
企业(54751)
方法(48547)
数学(42973)
数学方法(42384)
(25628)
(24523)
中国(23457)
(23023)
地方(22306)
业经(20745)
环境(18744)
农业(17525)
(16363)
贸易(16357)
(16286)
财务(16214)
财务管理(16185)
(15847)
(15732)
理论(15555)
技术(15423)
企业财务(15409)
(15314)
(14463)
(13000)
机构
大学(342568)
学院(341692)
管理(137806)
(132236)
经济(129521)
理学(121446)
理学院(120058)
管理学(117608)
管理学院(117004)
研究(112135)
中国(80002)
科学(73219)
(71701)
(58320)
(57673)
(55586)
业大(54946)
(51716)
中心(51709)
研究所(51586)
财经(48427)
农业(45454)
(45247)
师范(44736)
(44247)
北京(43465)
(41613)
经济学(39703)
(39135)
财经大学(36555)
基金
项目(251229)
科学(197898)
基金(183705)
研究(178788)
(161660)
国家(160428)
科学基金(138189)
社会(112316)
社会科(106485)
社会科学(106457)
(98696)
基金项目(98383)
自然(92903)
自然科(90741)
自然科学(90718)
自然科学基金(89039)
(83179)
教育(82313)
资助(75687)
编号(71693)
重点(56399)
成果(55871)
(55100)
(53084)
(51986)
科研(49164)
课题(48700)
创新(48577)
教育部(46937)
计划(46524)
期刊
(133002)
经济(133002)
研究(92433)
学报(58525)
中国(57440)
科学(53102)
(50429)
管理(47898)
大学(43873)
(43584)
学学(41640)
农业(35334)
教育(34838)
技术(29516)
(24493)
金融(24493)
业经(22616)
财经(22458)
经济研究(21250)
(19141)
(18121)
问题(17376)
科技(17191)
资源(17147)
图书(16847)
(16576)
技术经济(15927)
理论(15522)
业大(15226)
统计(15223)
共检索到468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建荣  李烨啸  
基于中国2007年地区经济投入产出表及其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江浙沪3地的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矩阵,从直接排放和隐性排放2个视角分析碳排放在部门间的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直接排放量最大;(2)工业的隐性排放量最大,且其隐含排放量主要源自生产链中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上海为碳排放净输出地区,江苏为碳排放净输入地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邹安全  罗杏玲  全春光  
本文界定了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系统的边界,运用EIO-LCA模型,测量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找出其碳排放较大的业务单元和部门,并以湘钢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钢铁企业可以从宏观、微观角度加强碳排放的控制和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减排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向书坚  温婷  
利用OECD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2009年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重估算,并将其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存在一定"顺差",并且该现象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行业的高碳排放造成的;传统贸易统计会导致外贸隐含碳排放的高估,附加值贸易统计使得低附加值中间产品贸易发达行业的碳排放估算结果更具客观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剑波  高鹏  彭劲松  
借鉴污染贸易条件分析方法,构建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污染贸易条件指数,并基于201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从总体、产品部门和三次产业视角测度和剖析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状况。推进低碳贸易发展和控制贸易污染转移,应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根据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健全不同污染指标的统计分析制度;提高减排技术水平标准,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减排技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小文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居民生活过程的隐含碳排放问题,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历次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各区间年度中国整体隐含碳排放量,并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指数分解法将中国隐含碳排放分解为两个层次8个因素,认为生产方式进步因素和生活方式进步因素是造成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最为重要的两个驱动因素。建议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应该对隐含碳排放的问题施予关注,采取更加完整的视角来看待碳排放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耀辰  李旭  荣培君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其碳排放的问题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方法仍不成熟。本文以开封市为例,基于改进的EIO-LCA模型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矩阵,分析了城市旅游业及相关部门的碳排放状况。结果显示:城市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比例较小,其碳排放强度低于GDP碳排放强度,不同城市旅游者类型的人均碳排放量差异较大;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量及直接碳排放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碳排放影响不同。旅游业虽不是"无烟产业",但可称为"低碳产业",发展旅游业对城市的节能减排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增凯  郭菊娥  安尼瓦尔·阿木提  
中国政府以2005年为基年提出了碳减排指标,确定各省碳减排基数对于明确各省碳减排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十一五"期间节能指标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省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对于确定各省碳减排基数的影响,并分别基于生产者负责原则和消费者负责原则计算了"十二五"期间各省碳减排基数。计算结果表明:①将工业部门拆分为23个部门能够更加充分反映省际贸易结构差异对于隐含碳排放计算的影响;②省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不仅在各省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呈现出从中西部地区调往东部地区的整体转移方向;③不同原则下各省碳减排基数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负责原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各地区实际减排责任,避免了部分省份通过省际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雪梅  郑可馨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贸易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呈上升趋势,且天津与河北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导致其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要远高于北京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北京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天津碳排放转移的50%以上由间接贸易贡献,天津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北京的碳排放转移则多由直接贸易贡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子涵   彭宝玉   孙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间经济往来密切,其中蕴含着产业链的分工和隐含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的功能协同和碳排放责任明晰。论文采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地区间产业联系及其隐含碳排放流动关系,并分析了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以期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存在有分工、缺协同、产业空间联系和隐含碳流动对重工业依赖性较强的特征。建筑领域产业链和机械设备制造产业链等重工业产业链是地区间产业联系的主要路径。(2)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生产环节薄弱。核心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产出占比始终高于中游,制造业至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网络联系薄弱。(3)从隐含碳排放的空间格局看,北京和河北分别是京津冀地区流入和流出隐含碳排放最多的省份,天津隐含碳排放流出量占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比例最高。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深化产业链空间融合、率先开展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董良  武戈  
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努力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江浙沪三次产业及服务业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力系数进行估算,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数据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值,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始终为正,结构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除在1997—2002年所对应的碳排放强度效应为正外,其余时间段均为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