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1)
2023(13432)
2022(11775)
2021(11089)
2020(9229)
2019(21567)
2018(21288)
2017(41364)
2016(22190)
2015(24945)
2014(24591)
2013(24018)
2012(21828)
2011(19290)
2010(18745)
2009(16775)
2008(15798)
2007(13169)
2006(11171)
2005(9051)
作者
(61200)
(51037)
(50451)
(48202)
(32699)
(24608)
(23031)
(20188)
(19538)
(17845)
(17635)
(17001)
(16030)
(15989)
(15701)
(15317)
(15314)
(15245)
(14593)
(14553)
(12473)
(12244)
(12159)
(11734)
(11393)
(11317)
(11102)
(11073)
(10134)
(10108)
学科
(87012)
经济(86921)
管理(61841)
(58505)
(48409)
企业(48409)
方法(43896)
数学(38893)
数学方法(38356)
(23138)
中国(22105)
(20776)
地方(19459)
业经(18911)
(18708)
农业(15740)
(14422)
贸易(14417)
环境(14131)
理论(13921)
(13920)
技术(13675)
(13665)
(13631)
财务(13562)
财务管理(13535)
(13106)
企业财务(12823)
(11919)
(10585)
机构
大学(302598)
学院(301045)
管理(125251)
(116553)
经济(114061)
理学(110544)
理学院(109314)
管理学(107149)
管理学院(106609)
研究(96114)
中国(68907)
(63551)
科学(61591)
(50566)
业大(46548)
(46241)
(46071)
中心(44955)
研究所(42815)
财经(42284)
(41344)
(40589)
师范(40229)
北京(39241)
(38688)
(36096)
农业(36014)
(35812)
经济学(34717)
师范大学(32883)
基金
项目(222979)
科学(176615)
基金(163466)
研究(160787)
(142297)
国家(141173)
科学基金(123179)
社会(101521)
社会科(96260)
社会科学(96235)
基金项目(88390)
(86702)
自然(82387)
自然科(80520)
自然科学(80501)
自然科学基金(79011)
教育(74036)
(73280)
资助(66697)
编号(65335)
成果(50331)
重点(49327)
(48815)
(46691)
(46346)
课题(43847)
创新(43235)
科研(43039)
教育部(42028)
大学(41641)
期刊
(117528)
经济(117528)
研究(83555)
中国(50118)
学报(47253)
科学(44876)
管理(43211)
(40271)
(36782)
大学(36098)
学学(34121)
教育(30944)
农业(28611)
技术(27029)
(20251)
金融(20251)
业经(20223)
财经(19151)
经济研究(18446)
(16183)
图书(15986)
问题(15810)
科技(15098)
资源(14942)
理论(14721)
(14181)
技术经济(14110)
实践(13738)
(13738)
(13681)
共检索到411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陈忠暖  
利用EDSA-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总体来看,广州市总人口和户籍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呈现出较典型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分布规律,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逐步形成多个次中心,多核心空间结构日渐成熟,但中心城区的"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广州市在以大型居住区建设为先导的人口郊区化过程中,更应注重郊区,尤其是近郊区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减少中心城区人户分离现象及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交通需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也呈现较明显的多核心分布结构,形成了中心城区较高密度的、相对均匀化的空间集聚和中心城区外围高密度的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陈再齐  
利用1982年以来的广州市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八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演化,认为广州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制造业和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带动下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扇形区域。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带,空间集聚特征高。人口分布多中心结构基本形成,次中心的人口空间集聚能力增强,次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大规模集聚,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反映了制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可为城市旧城更新改造、职住空间平衡与城市通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以来广州市外来人口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转向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并逐渐向远郊区延伸。根据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提出了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丽  
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数据,运用赫芬达尔指数、信息熵、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是高度集中在CBD,并有沿交通主干线向外扩散的趋势,初步呈现郊区化现象,导致多中心城市出现;六类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全市的集中程度各不相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各行业自身的区位特性和外部的市场经济导向、政府规划政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导致了城市就业次中心的出现并有力地促进城市中心向外蔓延,但对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还很弱。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春山,罗彦,朱红  
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 2 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 :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 1 0年变缓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 ;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 ,均衡化 ,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 ,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媛  许学强  薛德升  
首先分析1990—2000年间广州大都市范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发现区际绝对差异减少、相对差异增加,人口相对面积的空间分布集中性减弱;空间分布从第一、二圈层向第三圈层外推。然后在主要圈层的街道层面划分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演变为五种地域类型强减少区、强增加区、减少区、增加区和变化不大区。10年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和演变一方面跟分区/市产业、就业、投资等经济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也与低成本居住空间供给有密切关系。而经济和社会因素背后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壁垒、住房供给和社会福利的二元性等更深层的体制和政策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帅  陈忠暖  黄方方  
以广州市华润万家超市与好又多超市为例,结合不同品牌、不同业态分析连锁超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1连锁超市总体上呈现向心圈层分布,并表现沿城市主干道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的态势;2不同品牌连锁超市的空间集聚现象都很明显,呈现从中心城区到外围递减的集聚特征,但不同品牌、不同业态连锁超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不一;3人口规模、消费能力、城乡差异、交通通达性及附近有无商圈均对超市区位选择影响呈现正相关,但不同品牌、不同业态类型超市之间区位选择侧重因素不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世栋  袁奇峰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有必要界定"都市生态农地"概念。都市生态农地是指在都市系统中由农用地构成的生态性空间,一般仅限于都市区内,以较大规模和连片的空间形态融入都市功能组团。论文根据城市空间重构过程,推演出两个假设:1)都市生态农地存在圈层分布模式;2)都市生态农地生态价值与农地丰度、区位表征的供需关系相关。以广州的镇街为空间单元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从区位上看,广州都市生态农地基本可分为核心圈层、过渡圈层和外围圈层,验证了假设;2)基于区位和丰度差异,将都市生态农地分为三大类12级,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分类指导;3)农地生态功能是公共产品,但在政府与市场双失效下产生了租值消散。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  周春山  
详细分析了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背景及概况,采取指标分析法,得出各区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化程度的城市核心边缘区指向性;个体私营经济密度分布的城市核心指向性;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比重及户均人数的城市外围地区的指向性等空间分布特征。并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动力机制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运作及空间需求等几个方面予以详尽的解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世光  李箭飞  赖舒琳  廖顺意  
专业批发市场是枢纽型城市特有的商业业态。广州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广州特殊城市地位和特有营商环境下,经过了复杂作用形成目前的空间形态,虽提供就业岗位但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功能。厘清专业批发市场空间演进机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转型升级政策。论文以区位、交通、人口、地价、公服、产业等作为影响因子,借助多元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广州专业批发市场在改革开放40年来空间演进背后的驱动机制,进而提出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旭  潘安定  
运用GIS技术和AHP模型,选取洪水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二级指标以及洪灾灾次、地形因子、河网因子、年暴雨日数、年降雨量、防洪因子、人均GDP、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等九个三级指标对广州洪灾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越秀区和南沙区的绝大部分等区域风险最高,风险度高于0.75,这些地区应高度重视防洪建设;海珠区绝大部分等区域风险较高,风险度高于0.65,应特别加以防范;萝岗区大部分等区域风险较低;风险最低处分布于从化等的山区。评价结果可为广州市防洪减灾提供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耀军  任正委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力度越大,同时,沿海地区聚集的人口也越多。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的市别差异较大,个别城市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内陆城市,人口迁移流入集中于24个沿海城市,约占沿海城市总数的一半。借助GIS技术,应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略微移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从人口密度方面看,2010年较2000年在空间上人口聚集程度有所下降。提出了优化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鹏  董玉祥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尺度相关性,从不同的尺度类型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尺度变化规律。当前的研究尺度多依据行政级别来进行选择,研究单元空间异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空间粒度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尺度问题。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和区位等方面共28个因子,对广州市8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10个空间粒度上的分析。研究构建不同粒度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粒度差异以及模型相关系数随粒度变化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要素因子相对经济社会要素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代永华  晏宗新  
本文从商品流通空间的内涵入手,从空间的多层次性角度阐述了广州市商品流通空间的战略布局。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都市角度,强调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广州市定位为多层次国际性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中的第一等级城市、国际性物流网络枢纽的核心节点和国际性竞争的总部经济中心。从基于广东省中心城市的广州市商品流通空间布局定位为生产性流通服务业中心城市、外向型流通业中心、中高级批发市场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展览带中心。从基于城市本身的广州市商业布局目标看,是现代化大都市、商贸中心城市和相应的商业布局与发展重点。同时,对每一个层次的广州市商业布局提出了具体的思考与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