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73)
2023(18310)
2022(15677)
2021(14932)
2020(12362)
2019(28685)
2018(28177)
2017(53965)
2016(29162)
2015(33105)
2014(32851)
2013(32285)
2012(29326)
2011(26469)
2010(26319)
2009(24041)
2008(23188)
2007(19983)
2006(17203)
2005(14896)
作者
(82529)
(69084)
(68371)
(65144)
(43627)
(32910)
(31068)
(27182)
(26135)
(24398)
(23277)
(23239)
(21692)
(21660)
(21220)
(21048)
(20392)
(20265)
(19636)
(19530)
(17027)
(16944)
(16748)
(15640)
(15553)
(15274)
(15079)
(14936)
(13807)
(13491)
学科
(119127)
经济(118975)
管理(81023)
(76757)
(63305)
企业(63305)
方法(55872)
数学(49218)
数学方法(48441)
中国(32476)
(32269)
(27428)
业经(26714)
(24853)
地方(22424)
(22161)
贸易(22149)
(21815)
(21596)
农业(21211)
理论(19372)
技术(18453)
(18217)
环境(18146)
(16992)
银行(16941)
(16784)
财务(16695)
财务管理(16657)
(16363)
机构
大学(410632)
学院(410421)
(166733)
经济(163446)
管理(161215)
理学(140728)
理学院(139177)
研究(138942)
管理学(136401)
管理学院(135669)
中国(102899)
(87410)
科学(86526)
(73210)
(68956)
(65915)
研究所(63403)
中心(62471)
业大(62072)
财经(59596)
(56996)
北京(55311)
(54480)
(53648)
师范(53122)
农业(51764)
经济学(50996)
(50973)
(46332)
经济学院(46026)
基金
项目(288145)
科学(226976)
基金(209649)
研究(209504)
(183750)
国家(182287)
科学基金(156356)
社会(131908)
社会科(124998)
社会科学(124966)
(111095)
基金项目(110422)
自然(102193)
自然科(99834)
自然科学(99810)
自然科学基金(97973)
教育(96763)
(94483)
资助(87040)
编号(84820)
成果(67874)
重点(65072)
(63694)
(61923)
(60151)
课题(58694)
创新(56131)
科研(55069)
国家社会(54642)
教育部(54624)
期刊
(175621)
经济(175621)
研究(116843)
中国(75400)
学报(65638)
科学(61253)
(59984)
管理(58918)
(54269)
大学(50204)
学学(47441)
教育(45611)
农业(41984)
技术(37093)
(31029)
金融(31029)
经济研究(29375)
业经(28882)
财经(28626)
(24611)
问题(22757)
(22444)
技术经济(19818)
科技(19743)
统计(19431)
(19128)
图书(19112)
资源(18795)
(18083)
理论(17970)
共检索到584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梁大鹏  Claudia Curi  腾超  
Divisia指数分解是研究指标变化的重要方法。本文依据1997年至2005年间中国和11个OECD国家的主要工业产业样本数据,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这些国家的能源密度变化特性,解释推动能源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六个产出效果和密度效果最显著的产业,同OECD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确定了中国进一步降低能源密度的潜力和最佳产业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修丕师  
文章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增长率年度数据,运用HP滤波和MS-AR模型,透析能源消费周期多阶段的区制属性,刻画我国能源消费增速的时间路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增长率外,各能源消费增长率均处于窄幅震荡状态,21世纪初呈现明显的下行态势;煤炭、石油增长率波动程度明显强于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增长率波动程度。(2)各能源消费增长率存在低速增长区制、中速增长区制、高速增长区制的三区制特征;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消费增长率在低速和高速增长区制间动态跃迁,仅在相关政策、重大改革方针出台后跃入高速增长区制,在中速增长区制具有持续性;天然气消费增长率在低速增长区制具有惰性;21世纪以来,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增长率维持在高增长区制。(3)区制特征与波动风险具有联动效应,高(低)增长区制具有高(低)波动风险。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芳  江可申  
依据IPCC中的碳排放系数和不变价GDP计算了1978—2010年中国的碳强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碳强度与煤炭消费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并具有持久的冲击作用;第三产业比重与碳强度负相关,短期内其影响稍弱。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率和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降低碳强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师博  
应用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1980~2005年总能源强度显著改进的主因,但是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产业结构变动无法从整体上对能源强度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也显示,重工业比重的上升对分解模型所分析的强度效应以及总能源强度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2001~2004年能源强度出现反弹的诱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余建干  
在对SCOMDY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引入了参数基于Copula模型和半参数基于Copula模型。以我国股市数据为例,运用多个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了Copula簇模型的拟合能力和密度预测精度。实证结果显示:具有新型参数演化方程的时变Copula模型具有最优的拟合能力和密度预测精度,且最为稳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之间既存在断点型时变秩相关又存在自相关型时变秩相关,且自相关型占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余建干  
在对SCOMDY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引入了参数基于Copula模型和半参数基于Copula模型。以我国股市数据为例,运用多个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了Copula簇模型的拟合能力和密度预测精度。实证结果显示:具有新型参数演化方程的时变Copula模型具有最优的拟合能力和密度预测精度,且最为稳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之间既存在断点型时变秩相关又存在自相关型时变秩相关,且自相关型占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查冬兰  周德群  
一国在倡导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即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能源节约会部分被新增加的能源需求抵消掉。本文通过构建能源效率影响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不同能源种类能源效率提高4%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煤炭、石油和电力在七部门的加权平均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分别为32.17%、33.06%和32.28%,说明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在我国显著存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青  罗志红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直接影响一国经济、能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基于对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定性分析,利用我国2000年以来的能源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模型,从生产侧与消费侧全面、系统地分析能源结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结构整体来说具有高碳化的特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不合理,生活能源消费以液化石油气、煤炭能源为主;虽然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较低,但是其生产与消费增速较快。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洪涛  丁云龙  
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95—2006年能源消费密度的变动趋势进行分解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促进了能源消费密度的下降。2000年之后,受结构效应由负转正和技术效应影响减缓的双重影响,能源消费密度近几年出现了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化趋势,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逐渐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足及其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扭转这一趋势的政策取向在于促进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逐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节能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君然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吉良龙夫(1953)发现草本植物的密度与生长存在明显的数量关系。林学家们以林木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安藤贵、尹泰龙等做了进一步推导,编制了林分密度控制图。由于密度控制图编制简便、应用广泛,因此,广泛编制几乎包括我国所有主要用材树种,并对数学模型及编制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但仍存在明显不足,且繁杂。我们认为,这些编制方法正确性及准确程度,除决定于数学模型是否正确反映树种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因此从节约能源角度,有必要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并注意其关联行业(产业)的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樊星  马树才  朱连洲  
通过构建中国能源C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碳税和碳排放变量,细化出能源部门,并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作为生产要素,设定节能减排基准情景,针对碳减排、碳税和能源结构调整这三个不同的能源政策对经济发展以及碳排放的冲击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单一的能源政策总有不足之处,要么减排效果欠佳,要么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将减排政策系统化,构造一个适应现实需要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张森森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重要乡土针叶用材树种,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杉木人工林面积和蓄积现已达到全国人工林优势树种的首位。因此,在森林资源调查中需要准确的评估和预测杉木人工林的蓄积量。削度方程在精确预测树干直径和材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缺乏对基础模型的系统性比较分析,尤其少见针对杉木的可变指数削度方程的构建,可变密度可变指数削度方程的构建。故本文以江西年珠林场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拟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建立针对杉木的可变密度可变指数削度方程和材积预测模型。主要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