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6)
2023(13609)
2022(11696)
2021(11154)
2020(9534)
2019(22204)
2018(21907)
2017(42029)
2016(22614)
2015(25501)
2014(25482)
2013(24856)
2012(22588)
2011(20195)
2010(20233)
2009(18706)
2008(18300)
2007(16178)
2006(13618)
2005(11886)
作者
(64375)
(54018)
(53880)
(51355)
(34085)
(26101)
(24593)
(21225)
(20314)
(19145)
(18353)
(18230)
(17047)
(16861)
(16811)
(16582)
(16323)
(15814)
(15508)
(15495)
(13342)
(13214)
(13028)
(12352)
(12063)
(11986)
(11938)
(11871)
(10871)
(10696)
学科
(91985)
经济(91890)
管理(64782)
(62058)
(49437)
企业(49437)
方法(46127)
数学(41149)
数学方法(40432)
(27521)
(23235)
中国(21954)
地方(20284)
(19884)
业经(19273)
农业(19056)
环境(17101)
(16712)
贸易(16703)
(16190)
理论(15213)
(15127)
(14656)
(14631)
财务(14588)
财务管理(14551)
企业财务(13731)
(13390)
技术(13221)
(12361)
机构
学院(318413)
大学(315380)
(125512)
管理(124847)
经济(122816)
理学(108806)
理学院(107572)
管理学(105260)
管理学院(104691)
研究(102405)
中国(76215)
科学(66055)
(65438)
(55645)
(53815)
(51131)
业大(49494)
中心(49078)
研究所(47092)
(46721)
财经(45072)
农业(42270)
(41979)
师范(41538)
(40892)
北京(40308)
经济学(38230)
(37762)
(37337)
经济学院(34726)
基金
项目(222987)
科学(175869)
基金(161752)
研究(159981)
(142034)
国家(140907)
科学基金(121346)
社会(100412)
社会科(95174)
社会科学(95148)
(88634)
基金项目(86009)
自然(80603)
自然科(78686)
自然科学(78667)
自然科学基金(77203)
教育(74961)
(74801)
资助(66412)
编号(65382)
成果(51423)
重点(50999)
(48505)
(47990)
(46679)
课题(44770)
创新(43609)
科研(43395)
教育部(41461)
计划(41410)
期刊
(130600)
经济(130600)
研究(82431)
中国(56922)
学报(50350)
(47935)
科学(46674)
(43798)
管理(43124)
大学(37941)
学学(35940)
教育(32904)
农业(32737)
技术(30005)
(24029)
金融(24029)
业经(23040)
财经(21163)
经济研究(20743)
(18230)
(18179)
问题(17499)
统计(17219)
资源(16601)
(16000)
(15861)
技术经济(15627)
科技(14652)
图书(14549)
商业(14281)
共检索到44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玥  帅传敏  程欣  李文静  帅竞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从生态视角提出了减贫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测度,再通过脱钩分析探讨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运用GIS分析了三峡库区综合减贫压力的时间规律及空间分布。研究发现:(1)2007—2013年间,三峡库区扶贫压力在减轻的同时,76%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以超速的生态破坏为代价;(2)库首地区的综合减贫指数东高西低,呈现两极分化趋势;(3)库中地区贫困"塌陷",形成库区"发展分散,贫困集聚"的局面;(4)库尾呈现"生态—经济恶性循环"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从生态视角出发提出了旨在改善库区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玥  帅传敏  程欣  李文静  帅竞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从生态视角提出了减贫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测度,再通过脱钩分析探讨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运用GIS分析了三峡库区综合减贫压力的时间规律及空间分布。研究发现:(1)2007—2013年间,三峡库区扶贫压力在减轻的同时,76%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以超速的生态破坏为代价;(2)库首地区的综合减贫指数东高西低,呈现两极分化趋势;(3)库中地区贫困"塌陷",形成库区"发展分散,贫困集聚"的局面;(4)库尾呈现"生态—经济恶性循环"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家军  朱乾宇  
本文基于三峡湖北库区4区县444户农村移民家庭2006年和2010年的入户监测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并比较了迁移初期和迁移后期农村移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研究表明:从迁移初期到迁移后期,三峡农村移民家庭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但相对贫困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在迁移初期,移民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都对移民家庭的相对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但到了迁移后期,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时间总和成为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家军  朱乾宇  
本文基于三峡湖北库区4区县444户农村移民家庭2006年和2010年的入户监测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并比较了迁移初期和迁移后期农村移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研究表明:从迁移初期到迁移后期,三峡农村移民家庭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但相对贫困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在迁移初期,移民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都对移民家庭的相对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但到了迁移后期,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时间总和成为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洁  张京祥  
随着三峡工程即将顺利竣工,三峡库区移民投资和建设规模逐步缩减,库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趋显化。文章从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库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的分析,认为三峡库区正面临着"贫困恶性循环"的困境,而破解恶性循环的方法在于减少人口、增加投资和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而针对现阶段的工作提出了鼓励创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等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孝胜  
三峡库区是贫困区县集中连片的重点地区,三峡库区的贫困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紧密相关。三峡库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就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三峡库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文章分析了贫困与人口素质的关系、三峡库区贫困的现状并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江霞  文传浩  兰秀娟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2005—2013年中国三峡库区的生态压力指数。据此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4—2022年三峡库区的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压力指数基本上呈逐年递增态势,说明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呈不断恶化趋势。最后提出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琦   彭智敏  
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已进入后扶新阶段,如何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上,实现移民与非移民无差别的“共同富”是一个极具考验的命题。收入与支出是任一家庭经济活动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其中支出水平及结构映射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尝试以支出型贫困视角,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模型),以湖北库区秭归县、巴东县119户后靠安置农村移民家庭户为例,对当前库区农村移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特征进行系统量化分析。分析显示,当前移民家庭户生产生活态势持续向好,但移民消费支出仅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食品等基本需求对其他需求支出挤占较大,高阶需求支出严重不足,重大疾病等突发临时型支出极易导致长期的扶持努力功亏一篑。针对上述问题,探索从强化临时救助,“精准滴灌”式帮扶,以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为主,增收和消费“双轮驱动”,移民“去标签”等方面提出后扶路径优化建议,以期为新阶段国家完善移民后扶政策,优化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文  
本文在揭示重庆市三峡库区贫困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库区扶贫开发的对象是针对没有解决温饱和没有稳定收入的低收入人群,基本目标是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长期目标是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包括温饱问题,而且包括基本的住宿、医疗、清洁饮用水、基本教育、交通等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需求。最后,提出了反贫困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甜   黄茜   杨霏   毛怡然   罗胤晨   文传浩   任晓红  
生境质量是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重要表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可为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气泡图谱法、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3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和生境质量演变特征进行评价及预测,并利用生态贡献率探究导致生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各类用地面积变化明显,耕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预测202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同2000~2020年基本一致,且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变。(2)研究区生境质量的高低受人类活动强度影响较大,且主要以“中等”和“优等”质量为主。2000~2020年生境质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预测到2030年生境质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3)生境质量存在着改善和恶化两种情况。其中,2000~2020年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是生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林地转为耕地是生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预测2020~2030年耕地和草地转为建设用地是生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提升三峡库区(重庆段)生境质量、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帅传敏  王静  程欣  
研究目标:优化三峡库区移民生态减贫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协整分析探索移民贫困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库区生态减贫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重庆万州为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地质灾害与土地、降雨、环保投资,脱贫人口与耕地、饮用水、人均纯收入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均可减少贫困发生率;协调发展方案减贫效果最佳,万州区有望提前实现减贫目标。研究创新: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揭示了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移民贫困三者之间的复杂生克关系和动态反馈机制。研究价值:提出了三峡库区兼顾生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帅传敏  王静  程欣  
研究目标:优化三峡库区移民生态减贫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协整分析探索移民贫困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库区生态减贫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重庆万州为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地质灾害与土地、降雨、环保投资,脱贫人口与耕地、饮用水、人均纯收入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均可减少贫困发生率;协调发展方案减贫效果最佳,万州区有望提前实现减贫目标。研究创新: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揭示了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移民贫困三者之间的复杂生克关系和动态反馈机制。研究价值:提出了三峡库区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减轻的系统性减贫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采云  安睿  窦超  刘耀林  
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提取三峡库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识别出林地生态源地斑块,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评价斑块重要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DEM、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NDVI等阻力因子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三峡库区林地生态安全网络;最后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林地生态源地共38块,占林地面积的59.55%,占区域总面积的27.95%,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以及重庆段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区。(2)阻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区,最高值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阻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和水域,最低值位于湖北段巫山山脉。(3)生态廊道共79条,其中,3条重要廊道,76条一般廊道,廊道总长度为1 326.37 km。(4)生态廊道的平均阻力为2.50,生态斑块间的廊道总累积阻力为197.36;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别为0.52、2.08、0.73;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构成重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研究结果呈现出“三屏多廊多点多斑块”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兴萍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从20个指标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直辖以来的生态安全问题。运用熵权和AHP的平均值作为权重,结合主观和客观赋权的优点,使评价更为合理。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7-2003年生态安全度为很不安全状况,2004-2007年生态安全度为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压力来看,1997-2007年其ESI一直处于很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状态来看,1997-1999年为很不安全状态,2000年和2001年为不安全状态,2002-2006年为临界安全状态,2007年为较安全状态;从人文环境响应来看,1997-2004年为很不安全状况,2005-2007年为不安全状况。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3方面分析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的影响,据权重值得知,人文环境响应对城市生态影响最大,其次是资源环境状态,影响最小的是资源环境压力。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雅如  肖文发  
文章基于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1992~2012年间驱动三峡库区森林面积和森林平均斑块面积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对森林面积与平均斑块面积均有显著负相关,弹性系数为-0.357和-0.346;林业投资完成额对森林面积与格局均有显著正相关,弹性系数为2.269和0.158。一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引起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的需求加大,导致森林资源受到城镇化建设用地的挤压;另一方面,受宏观林业政策影响,大量非林地转化为林地,森林面积明显增加,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减轻。因此,在"后三峡"时期,应注意城镇化发展的规范性、合理性、集约性,同时,更应注重库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成果的巩固,有效实施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蓄积量,优化森林景观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