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83)
- 2023(14848)
- 2022(12312)
- 2021(11452)
- 2020(9382)
- 2019(21510)
- 2018(20973)
- 2017(40691)
- 2016(21213)
- 2015(23739)
- 2014(23483)
- 2013(23084)
- 2012(21270)
- 2011(19074)
- 2010(18759)
- 2009(17220)
- 2008(16182)
- 2007(13765)
- 2006(12225)
- 2005(10927)
- 学科
- 济(108474)
- 经济(108383)
- 管理(62116)
- 业(56449)
- 企(44454)
- 企业(44454)
- 方法(42871)
- 数学(38866)
- 数学方法(38449)
- 中国(28010)
- 农(25880)
- 财(23204)
- 地方(22742)
- 业经(20284)
- 贸(19719)
- 贸易(19709)
- 易(19221)
- 环境(18024)
- 学(17858)
- 农业(17345)
- 制(16702)
- 银(14487)
- 银行(14476)
- 地方经济(14386)
- 融(14306)
- 金融(14305)
- 策(14041)
- 和(13984)
- 行(13952)
- 务(13202)
- 机构
- 学院(299738)
- 大学(298767)
- 济(145418)
- 经济(143089)
- 管理(119407)
- 研究(103923)
- 理学(103212)
- 理学院(102214)
- 管理学(100822)
- 管理学院(100251)
- 中国(80614)
- 财(63824)
- 京(60724)
- 科学(56344)
- 财经(51113)
- 所(49013)
- 中心(47669)
- 经济学(46790)
- 经(46786)
- 研究所(44311)
- 江(42162)
- 经济学院(41973)
- 农(40520)
- 北京(38186)
- 财经大学(38036)
- 业大(37888)
- 院(37606)
- 范(37072)
- 师范(36793)
- 经济管理(33020)
- 基金
- 项目(201408)
- 科学(162702)
- 基金(151590)
- 研究(151334)
- 家(130267)
- 国家(129271)
- 科学基金(113186)
- 社会(102063)
- 社会科(97117)
- 社会科学(97099)
- 基金项目(78915)
- 省(74917)
- 自然(70078)
- 教育(68581)
- 自然科(68504)
- 自然科学(68490)
- 自然科学基金(67296)
- 划(63412)
- 资助(61926)
- 编号(59079)
- 成果(46974)
- 部(46827)
- 发(45040)
- 重点(45028)
- 国家社会(44075)
- 创(42184)
- 教育部(41379)
- 人文(40429)
- 课题(40145)
- 创新(39604)
- 期刊
- 济(158734)
- 经济(158734)
- 研究(93860)
- 中国(53273)
- 财(47887)
- 管理(45215)
- 科学(38422)
- 学报(36555)
- 农(36408)
- 大学(29947)
- 融(29321)
- 金融(29321)
- 学学(28489)
- 经济研究(27664)
- 技术(27218)
- 财经(25840)
- 农业(25200)
- 教育(25013)
- 业经(23329)
- 经(22462)
- 问题(20588)
- 贸(18740)
- 世界(16733)
- 国际(16624)
- 技术经济(16582)
- 统计(15670)
- 策(14007)
- 业(13459)
- 现代(13278)
- 理论(13151)
共检索到446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杨 李天宇 姜国刚 王力威
为模拟我国不同强度碳排放政策下实体经济波动情况,构建了包含碳排放政策的DSGE模型,试图分析面临技术冲击和政策冲击时不同强度的碳排放政策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减排与保持经济增速两个目标的实现在短期内具有相悖性,政府对碳排放政策强度的关注度不同,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也不同;效果过强或过弱的碳排放政策均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适度的碳排放政策才会达到平衡兼顾的效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冬阳 陈川祺 Michael Grubb
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本文基于经济"增长"视角,从理论上分析金融政策在经济低碳转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清洁(绿色)与非清洁(非绿色)生产部门、定向技术进步、金融约束与金融政策的内生增长模型。通过基于模型的理论证明与数值模拟,我们发现:(1)清洁部门相对非清洁部门更强的金融约束会推迟经济低碳转型过程、导致环境恶化,绿色金融政策能够缓解清洁部门的金融约束。(2)绿色金融政策能够增加清洁部门的产量,在一定条件下,还能促进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并阻止环境恶化。(3)通过金融政策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相比部分财政政策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两类政策存在组合搭配的空间。(4)在疫情冲击后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力度,将有益于实现"绿色复苏",并有可能以相对平时更低的成本,加快"碳达峰"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进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斐 任保平
通过对碳排放因素的分解,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发展因素测度1978~2008年的各个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通过EKC模型拟合经济增长质量与碳排放的关系,选取综合性的测度数据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型"的曲线特征,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碳排放尚处于非平衡、难协同的发展阶段,属于波动较大的过渡期。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碳排放 分析评价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爱文 李东
利用1953—2010年中国碳排放量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对中国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了降低碳排放量的对策。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VEC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英姿 都红雯 闻岳春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荣海
文章研究了1980~2008年美国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政策效应。文章首先指出美国的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存在稳定的数量关系。接下来,在简单回顾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邹至庄检验的方法,以1989年为结构断点,结合从里根政府和奥巴马任职初期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综合分析了美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最后,得到了分析的结果,文章认为,美国政府对美国碳排放量减少的政策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推进的,中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应当推出适应本国经济增长的减排技术,吸取美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降低政策共同推进的经验。
关键词:
美国 碳排放量 经济增长 邹至庄检验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何长全 刘兰 段宗志 陈莉 王素凤
基于脱钩理论,建立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模型,揭示2001年~2012年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明确其节能减排形势。从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建筑业 经济增长 碳排放 脱钩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竹 耿涌 薛冰 付加锋 唐笑飞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首批低碳试点省份: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5省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核算5省份1995年-200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5个省份1995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年-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
关键词:
低碳试点 碳排放 经济增长 脱钩 中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迅 吴兵
文章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中国、美国为研究对象作跨国比较研究。选取中国、美国1985~2010年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年度数据,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分别对中国、美国的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美国的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因果关系,但是,两国在因果关系的方向上存在差异。结论启示:在发展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努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贾登勋 黄杰
依据"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将呈现出非线性变化。基于Hansen发展的门槛面板模型,利用2000~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样本,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这些门槛变量达到或超出一定的门槛值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碳排放 门槛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武红 谷树忠 关兴良 鲁莎莎
化石能源过度消费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全世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论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测算了中国1953—2010年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建立了碳排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序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结果表明:1953—2010年,我国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短期调节,可以自动实现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当期GDP对碳排放总量的当期波动有显著性影响,每增加1%的GDP便会增加0.719%的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小乐 孙慧
对1995~2012年中国30省份的人均CO2排放、人均GDP与人文发展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省份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福利均为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资源型省份在取得与非资源型省份同样的经济增长时,将比非资源型省份产生较多的碳排放,同时资源型省份在取得福利水平提高时碳排放有同向变动趋势,而非资源型省份的福利水平与碳排放呈反向变动趋势。
关键词:
碳排放 福利 资源型省份 非资源型省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亮 赵涛
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1980—200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冲击效应和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受其他变量的冲击均表现为正效应;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对碳排放的影响微弱,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强而持续,且前期波动剧烈但后期平稳;受碳排放的影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累积冲击效应为负,而且正负冲击效应交替出现。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能源消费 碳排放 经济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佳雯 黄贤金 钟太洋 赵雲泰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碳排放 脱钩分析 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爱文 李东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目前热点问题。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有助于实现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选取1953~2008年中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GDP增加1%,碳排放将增加0.36%,即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36;在短期内,两者存在着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保证了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误差修正系数(-0.669 4)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