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37)
- 2023(13928)
- 2022(11922)
- 2021(11108)
- 2020(9615)
- 2019(21667)
- 2018(21462)
- 2017(41510)
- 2016(22303)
- 2015(24991)
- 2014(24659)
- 2013(24020)
- 2012(21827)
- 2011(19389)
- 2010(19078)
- 2009(17569)
- 2008(17057)
- 2007(15098)
- 2006(12400)
- 2005(10812)
- 学科
- 济(87740)
- 经济(87651)
- 管理(65647)
- 业(63696)
- 企(52700)
- 企业(52700)
- 方法(45215)
- 数学(40337)
- 数学方法(39812)
- 农(24059)
- 财(23651)
- 中国(20861)
- 学(19631)
- 技术(18294)
- 业经(18144)
- 贸(16874)
- 贸易(16871)
- 易(16439)
- 农业(15915)
- 务(15873)
- 财务(15815)
- 财务管理(15780)
- 制(15071)
- 企业财务(14977)
- 地方(14871)
- 理论(14017)
- 和(13000)
- 银(12944)
- 银行(12898)
- 环境(12689)
- 机构
- 学院(312387)
- 大学(309443)
- 济(124850)
- 经济(122324)
- 管理(120953)
- 理学(105594)
- 理学院(104494)
- 管理学(102441)
- 管理学院(101868)
- 研究(100926)
- 中国(74475)
- 科学(65166)
- 京(63089)
- 农(56667)
- 财(55238)
- 所(51204)
- 业大(50388)
- 中心(47965)
- 研究所(47123)
- 江(45724)
- 财经(45228)
- 农业(45187)
- 经(41200)
- 范(39092)
- 师范(38534)
- 经济学(38504)
- 北京(38265)
- 院(36920)
- 州(36233)
- 技术(36077)
- 基金
- 项目(219097)
- 科学(171894)
- 基金(159112)
- 研究(155638)
- 家(140418)
- 国家(139299)
- 科学基金(119239)
- 社会(97716)
- 社会科(92756)
- 社会科学(92731)
- 省(87270)
- 基金项目(84280)
- 自然(79559)
- 自然科(77768)
- 自然科学(77745)
- 自然科学基金(76362)
- 划(73383)
- 教育(73042)
- 资助(65713)
- 编号(62723)
- 重点(50078)
- 成果(48782)
- 部(48455)
- 发(46693)
- 创(46530)
- 创新(43574)
- 科研(43525)
- 课题(42765)
- 计划(41607)
- 教育部(41108)
- 期刊
- 济(126908)
- 经济(126908)
- 研究(80871)
- 中国(54053)
- 学报(52895)
- 农(49734)
- 科学(47680)
- 财(44610)
- 管理(42323)
- 大学(39219)
- 学学(37512)
- 农业(34349)
- 教育(30540)
- 技术(30401)
- 融(23849)
- 金融(23849)
- 业经(22340)
- 财经(21857)
- 经济研究(21441)
- 经(18782)
- 业(18463)
- 问题(16755)
- 技术经济(16602)
- 版(16004)
- 统计(15559)
- 科技(15545)
- 策(14501)
- 商业(14226)
- 理论(13963)
- 财会(13724)
共检索到434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玉龙 陈百灵 鲍相渤 周遵春 刘卫东 李云峰
为详细了解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组成,以黄海北部海水池塘养殖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氏下鱵(Hyporhamphus sajori)幼鱼为对象,提取其胃含物及水环境样品DNA,选用18SrDNA V4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DNA metabarcoding)鉴定其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 33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17个物种门类,其中节肢动物门(45.29%)序列数占比最高,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1%的门类依次为绿藻门(20.34%)、硅藻门(12.35%)、甲藻门(12.42%)、纤毛虫门(2.41%)、链形植物门(1.75%)、鞭毛虫门(1.24%)和子囊菌门(1%),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76.64%),其次分别为纤毛虫门(2.52%)、刺胞动物门(1.50%)、异鞭藻门(1.34%)、丝足虫门(1.12%); 63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18个物种门类,其中节肢动物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97.31%),其他门类物种序列数占比均小于1%,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57.92%)为优势门类,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1%的门类依次为纤毛虫门(10.97%)、硅藻门(8.05%)、金藻门(4.54%)、隐藻门(3.88%)、异鞭藻门(3.85%)、刺胞动物门(2.30%)、节肢动物门(1.61%)、绿藻门(1.07%)。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氏下鱵幼鱼食物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沙氏下鱵的食性随着生长发育可能存在由浮游生物为主的杂食性向浮游动物食性的转变。此外,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还检测出传统胃含物检测方法未鉴定到的真菌、纤毛虫类以及链形植物等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食性分析方法,适用于幼鱼阶段鱼类的食性分析,且比基于传统形态学的食性分析具有更高的鉴别潜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春燕 沈长春 蔡建堤 刘勇 马超 庄之栋 葛辉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荣达 张琰 郝信鹏 杨金权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台湾省分布的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与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A. wuyiensis)为近源种,二者在形态鉴别特征上也难以区分,因此,这两个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尚存在着争议。本研究以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和武夷光唇鱼(A.wuyiensis)的物种有效性。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6个种76尾样本的COI基因全序列共获得21个单倍型,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构成单系群。K 2-P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台湾光唇鱼与武夷光唇鱼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853%,远小于COI条形码在物种间的2%遗传距离阈值。以ASAP物种界定法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为同一物种。因此,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与台湾光唇鱼应为同一物种,武夷光唇鱼为台湾光唇鱼的同物异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荣达 张琰 郝信鹏 杨金权
以线粒体COⅠ基因全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中国台湾省分布的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和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A.wuyiensis)的物种有效性。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6个种76尾样本的COⅠ基因全序列共获得21个单倍型,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构成单系群。K 2-P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台湾光唇鱼与武夷光唇鱼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853%,远小于COⅠ条形码在物种间的2%遗传距离阈值。以ASAP物种界定法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为同一物种。因此,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与台湾光唇鱼应为同一物种,武夷光唇鱼为台湾光唇鱼的同物异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席晓晴 鲍宝龙 章守宇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与传统观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夏季在马鞍列岛海域捕获的201尾皮氏叫姑鱼进行了胃含物分析。解剖后发现其空胃率较高,传统的观测方法仅获得口虾蛄、日本鼓虾、沙蚕、日本蟳幼体4种胃含物,所获得的胃含物中存在大量不可辨认的虾类、蟹类。针对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作为分子标记,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6.0构建NJ系统进化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子滔 李敏 吴庭健 张梅菁 沈茜妤 马绍祖 刘金林 何培民
为探究上海市滨海湿地碱蓬属植物种类及其遗传多样性,本文主要调查和研究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东滩、奉贤区海滩、崇明区东滩等3个滨海湿地11个站位采集的碱蓬属植株种类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经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和matK序列条形码分析的分子鉴定,上海市滨海湿地碱蓬属植物为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2个种。(2)仅在崇明岛发现碱蓬,7株样品之间遗传距离为0,表明该群体与外界没有基因交流。(3)崇明、浦东、奉贤盐地碱蓬在ITS和matK序列上均存在2-3个单倍型,遗传距离(<0.05),说明大多数为群体内部遗传变异。奉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0.419±0.113,Pi=0.00085和Hd=0.133±0.112,Pi=0.00035),浦东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d=0.629±0.086,Pi=0.00147和Hd=0.475±0.141,Pi=0.00425)。浦东与崇明、奉贤的群体间存在中度分化(0.05< F_(ST) <0.15, P <0.05; Nm >1),崇明与奉贤的群体间存在高度分化(0.15< F_(ST) <0.25,P <0.05;Nm <1)。本研究为上海市滨海湿地碱蓬属植物保护和种群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咸吉 聂现辉 艾文胜 孟勇 肖扬波 周楚人 彭逸斯 汪启明 彭国平
利用3种叶绿体DNA条形码序列ndhF、psbA–trnH、rps16对竹亚科植物17个属的98个竹种进行DNA条形码聚类分析,并对已知的43个耐盐竹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DNA条形码序列对竹子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平均通用性在96%以上;psbA–trnH未能对瓜多竹外的竹亚科植物种属进行聚类,能对部分耐盐竹种进行聚类;ndhF、rps16条形码序列能对部分种属进行聚类,对牡竹属、箣竹属、苦竹属中包含的耐盐竹种聚类效果较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咸吉 聂现辉 艾文胜 孟勇 肖扬波 周楚人 彭逸斯 汪启明 彭国平
利用3种叶绿体DNA条形码序列ndhF、psbA–trnH、rps16对竹亚科植物17个属的98个竹种进行DNA条形码聚类分析,并对已知的43个耐盐竹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DNA条形码序列对竹子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平均通用性在96%以上;psbA–trnH未能对瓜多竹外的竹亚科植物种属进行聚类,能对部分耐盐竹种进行聚类;ndhF、rps16条形码序列能对部分种属进行聚类,对牡竹属、箣竹属、苦竹属中包含的耐盐竹种聚类效果较好。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开杰 徐永江 柳学周 崔爱君 姜燕 王滨 方璐
为了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Ⅱ (CO Ⅰ、CO Ⅱ)和16S rRNA基因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群体划分中的适用性,在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髙体鰤(Seriola dumeril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中克隆了3种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 CO Ⅰ、CO Ⅱ和16S rRNA的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 16S rRNA序列最为保守,变异率仅为5.06%; CO Ⅰ序列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酸多样性指数(Pi)高于CO Ⅱ和16S rRNA, CO Ⅱ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 CO Ⅰ序列分化程度更高。比较了鰤属鱼类3种基因的扩增序列,发现CO Ⅰ、CO Ⅱ和16S rRNA均能对我国分布的3种鰤属鱼类进行有效鉴别。另外, CO Ⅰ、CO Ⅱ还可作为不同地理群体黄条鰤的鉴别DNA条形码,而16S rRNA对于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条鰤辨识能力不足。在鰤属鱼类中,基于CO Ⅰ、CO Ⅱ、16S rRNA基因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个物种都形成单系,表明CO Ⅰ、CO Ⅱ、16S rRNA基因不仅可作为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多样性保护的有效DNA条形码, CO Ⅰ、CO Ⅱ还可作为黄条鰤不同地理种群划分和国际资源判别的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程飞 于文涛 李敏 张慧 邢冬昊 陈清西 沈建国
以进口荷兰黄水仙、多花水仙和中国水仙为研究对象,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数据分析,来评估mat K基因、rbc L基因、trn H-psb A片段和ITS片段4个候选DNA条形码的鉴定能力.建树法分析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片段具有鉴定黄水仙品种的能力,但中国水仙与黄水仙聚为一支;核基因片段ITS序列可以准确区分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但在区分黄水仙品种时支持率较低;4种基因片段的组合条形码具有较强的鉴定能力,能准确鉴定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也能识别出不同黄水仙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距离分析法的结果显示,ITS+mat K、ITS+trn H-psb A、ITS+rbc L和ITS+mat K+trn H-psb A+rbc L 4种组合条形码鉴定的成功率较高,适用于黄水仙品种的鉴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柳淑芳 李献儒 杨钰 杨善军 庄志猛
为建立鲉形目内各物种的快速鉴别方法,本研究扩增了我国47个鲉形目物种并下载了Gen Bank上收录的鲉形目共计23科85属233种873条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OI)序列,分析该基因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鲉形目Dna条形码基因的碱基变异中,不变位点508个,占总位点数的82.1%;转换位点70个,颠换位点41个,分别占总位点数的11.3%和6.6%;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9,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0.0034;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003~0.258,平均值为0.086?0.038;基于233个物种的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27个物种(97.4%)能聚为独立分支,且具有较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凯 李敏 张帅 蒋佩文 蔡研聪 陈作志 徐姗楠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2022年4月在大亚湾的14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线粒体DNA的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36种,隶属于7目16科26属,其中31种鉴定到种,有3种鉴定到属, 2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12 ind/m3,密度最大的站点(37.3ind/m3)为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nuchalis)、十棘银鲈(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叶鲱(Escualosa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关键词:
DNA条形码 鱼卵 种类组成 大亚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彦彦 唐文乔 陈振锋 龚珑 唐振 张亚
为了解淀浦河、川杨河、大治河、金汇港、龙泉港等5条上海市骨干人工河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状况,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经过水样采集、eDNA抽滤和提取、12SrRNA遗传标记扩增、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等分析流程。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从5条骨干河流的20个断面中检测到80种鱼类,排除10种因厨余废物流入河道而被检出的海洋种类,实际栖息的可能有70种,隶属于10目22科55属,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5种外来物种。夏季和秋季检出鱼类分别为48种和62种,每条河流平均35.2种和44.0种。但20个断面夏季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大于秋季均值,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值均小于秋季。夏、秋两季共同的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nas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鲤(Cyprinus carpio)。Jaccard相似性分析显示,断面间相似性最好的龙泉港表现为极相似,但表现最差的大治河也为中等相似。Cluster聚类和NMDS排序分析显示,5条河流可分为显著差异的3组,即龙泉港、金汇港和除Z1断面外的大治河各断面为组Ⅰ,川杨河和淀浦河各断面为组Ⅱ,Z1断面为组Ⅲ,刀鲚、鲫、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是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本研究检出的鱼类物种数虽多于黄浦江干流已记录的物种数,但厨余废物流入河道也能被检出,可能存在一定的 “假阳性”现象。尽管如此,eDNA宏条形码技术仍在城市河流鱼类多样性评估方面展现良好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柳淑芳 李献儒 杜腾飞 庄志猛
从GenBank下载到13目50科73属77种山东近海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序列,通过分析其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并基于cO I序列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来分析Dna芯片技术在进行物种鉴定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O I基因Dna条形码的分析中,77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117)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34),且每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在进化树上都能聚在一起,提示Dna条形码能全部区分77个物种;根据cO I基因设计的用于芯片的特异性探针中,77个物种最终有64个可以筛选出物种特异性探针,占总物种数的83.1%,本研究旨在为山东近海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苗玉涛 王安利 王维娜 刘媛
根据氨基酸对史氏鲟幼鱼的诱食活性试验 ,研究了添加氨基酸的配合饲料对史氏鲟食性转化的影响 ,以便为研制史氏鲟幼鱼适宜开口配合饲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用添加氨基酸饲料养殖史氏鲟幼鱼的效果要优于生物活饵水蚯蚓 ,摄食添加氨基酸饲料的史氏鲟幼鱼存活率为 56 67% ,而摄食水蚯蚓的史氏鲟幼鱼存活率仅为 42 50 %。添加氨基酸饲料诱食性强 ,可以替代生物活饵成为史氏鲟幼鱼的开口饲料
关键词:
史氏鲟 配合饲料 氨基酸 食性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