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0)
2023(13946)
2022(11918)
2021(10958)
2020(9307)
2019(21511)
2018(21304)
2017(40707)
2016(22055)
2015(25010)
2014(25020)
2013(24729)
2012(23206)
2011(21002)
2010(21008)
2009(19208)
2008(19034)
2007(16912)
2006(14576)
2005(13102)
作者
(65063)
(54504)
(54356)
(51604)
(34465)
(26293)
(24807)
(21415)
(20745)
(19356)
(18522)
(18488)
(17310)
(17070)
(16927)
(16858)
(16564)
(16145)
(15676)
(15610)
(13599)
(13513)
(13415)
(12503)
(12361)
(12240)
(12087)
(12062)
(11029)
(10881)
学科
(97100)
经济(97004)
管理(59380)
(58952)
(46304)
企业(46304)
方法(41965)
数学(37238)
数学方法(36740)
(27225)
中国(27222)
地方(24963)
(22831)
业经(20808)
(19882)
农业(18439)
(17236)
贸易(17224)
(16629)
(16378)
(14855)
银行(14817)
环境(14801)
(14535)
金融(14532)
(14461)
(14246)
(14118)
技术(14086)
财务(14062)
机构
学院(314829)
大学(312730)
(128341)
经济(125543)
管理(119416)
研究(109592)
理学(102404)
理学院(101180)
管理学(99201)
管理学院(98619)
中国(82703)
科学(68897)
(67009)
(58164)
(56535)
(56060)
中心(51353)
研究所(50967)
(48581)
业大(48514)
财经(45943)
农业(44314)
(42688)
北京(42226)
师范(42215)
(41597)
(40118)
经济学(38816)
(38745)
经济学院(35060)
基金
项目(211229)
科学(165909)
基金(151962)
研究(151921)
(133404)
国家(132292)
科学基金(112997)
社会(95094)
社会科(90103)
社会科学(90080)
(84147)
基金项目(80646)
自然(74238)
自然科(72488)
自然科学(72468)
(71419)
自然科学基金(71125)
教育(70177)
资助(62425)
编号(61979)
(50088)
成果(49516)
重点(48467)
(46188)
(43752)
课题(43271)
科研(41173)
创新(40936)
计划(39500)
发展(39223)
期刊
(142369)
经济(142369)
研究(90966)
中国(63233)
(51058)
学报(50168)
科学(46730)
(45538)
管理(43334)
大学(37747)
学学(35674)
农业(34849)
教育(34123)
技术(29293)
(28481)
金融(28481)
业经(24701)
经济研究(22584)
财经(22259)
问题(19214)
(19089)
(19062)
技术经济(15873)
资源(15534)
统计(15421)
(15099)
商业(14673)
科技(14497)
图书(14424)
(14335)
共检索到470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地形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学研究中,但当前研究以定性或半定量居多,利用各类参数对大面积区域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GIS及DEM地形分析方法,将坡度小于15°的正地貌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坡度与起伏度结合分析得到黄土塬顶面,两者相减得到黄土塬坡面,最终提取黄土塬1106个;选取黄土塬核心区的106个样本,分别计算坡面平均坡度、顶面长短轴比、沟壑密度、顶面与底面比、地面裂度5个指标,然后对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计算5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区黄土塬相对年龄的指标;对组合指标(I)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级,分别为早期(I<1.74)、中期(1.74≤I<2.12)和晚期(I≥2.12)。研究结果显示,在黄土塬的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形态指标整体上存在差异,各子类型内部也存在发育先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黄土塬各子类型计算发育阶段指数之后发现,从黄土塬、黄土残塬到黄土梁塬,I值逐渐增大。形态指标的有序变化与前人研究所得的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十分一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德鹏   许芳泽   孙海龙   陈美晴   向玮  
【目的】以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为例,比较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划分的方法,确定最适宜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发育阶段划分的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发育阶段的森林经营策略,为天然林发育阶段的科学划分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天然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 589个样地样本,采用种间联结-最优分割法(A)、林相特征判别法(B)、TWINSPAN双向指示物种分析法(C)、MRT多元回归树法(D)和基于TWINSPAN的判别分析法(E)5种方法,对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发育阶段进行划分。通过多重比较检验,验证不同发育阶段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使用吻合系数来评估不同方法划分结果间的一致性。最后,从树种组成和林分特征(包括样地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量、公顷株数、公顷生物量、公顷断面积、针阔比、物种多样性和径级大小多样性9个指标)方面,对5种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用于描述林分特征的9个指标在不同发育阶段间基本存在显著差异,这表示结果较为可靠。方法 D和方法 E的吻合系数较高,表示这两种方法的划分结果较为一致;而方法 B与其他方法的吻合性均较低。从林分的发育趋势来看,5种方法的划分结果大致相同。随着林分的逐渐发育,林分特征指标普遍增大,多样性指标降低,树种组成趋于简单。主要区别体现在公顷株数和树种组成指标,并且在不同方法的划分结果中,各个阶段之间指标的差异程度和每个阶段的样本量也有所不同。方法 E的划分结果更符合林分的生长发育规律。具体来说,第1阶段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形成期,林分迅速生长;第2阶段林木间竞争加强期,个体显著分化;第3阶段林分发展为近自然林状态,即达到森林经营的目标状态。【结论】基于TWINSPAN的判别分析法能更好地划分林分的发育阶段,并将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的发育过程划分为建群阶段—竞争阶段—近自然林阶段,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梦丽  雷相东  国红  段光爽  阎晓旺  
[目的]提出了基于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析法的发育阶段划分方法。划分天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发育阶段,为天然林发育阶段划分和按阶段进行森林经营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森林资源一类连续清查中的172块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数量分类法进行初始分类,对各初始类的生长、树种多样性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划分其生长发育阶段。[结果] TWINSPAN法将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分为3类(类1:云杉桦木混交林;类2:冷杉软阔叶混交林;类3:红松云杉硬阔叶混交林)。各类林分直径分布相似,基本均呈倒J形分布;垂直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类的林分因子、定期生长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高、优势高、优势径、每公顷蓄积的大小排序为:类2<类1<类3;定期生长量的大小排序为:类3<类2类3>类1,类2、类3的树种优势度低于类1。[结论]根据TWINSPAN、林分结构和生长分析,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生长发育阶段依次为:冷杉软阔叶混交林、云杉桦木混交林、红松云杉硬阔叶混交林。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天然林发育阶段的划分。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欢欢  李仕川  张孝成  庞静  
依据重庆市2013年建成区现状、行政区划和城乡总体规划,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城乡结合部发育阶段进行划分,并在调研基础上指出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的土地问题和完善策略。研究表明:重庆市低速、中速、快速和高度城市化乡镇分别占29.55%、27.27%、31.82%和11.36%;城乡结合部不同阶段乡镇土地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低速和中速城市化乡镇的土地问题主要围绕"土地监管",而后两类乡镇主要围绕"土地征用";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应注重协调远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历史遗留问题与未来趋势把握的关系和城市拓展与培育城郊发展的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淑婷   钟金仙   王火珠   刘亚婷   姜兆华   赖正锋   吴立东  
[目的] 探究苦瓜皂苷坐果期间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性以及相关性研究,为苦瓜的功能性育种、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品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自主选育的苦瓜‘明绿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香草醛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离子发射光谱仪等对苦瓜皂苷的组成、含量及其理化因子进行探究,并对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不同发育阶段苦瓜总皂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总体呈下降趋势,含量变幅为3.14~10.64 mg·g~(-1),而单果总皂苷含量呈上升趋势,含量变幅为9.03~77.14 mg。特征图谱共标定共有峰55个,包含了苦瓜皂苷的大部分信息,不同发育阶段共有峰峰面积RSD的变幅为14.68%~193.01%,其中变幅在50%以上的共有峰占比达85.4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均将幼果期3个批次聚成一类,膨大期聚为一类,3个成熟期聚为一类。通过偏最小二乘分析,青熟期至完熟期差异较小,但与幼果期、膨大期差异显著,经质谱确证,最终确定了10个特征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坐果期间,差异代谢物总体与总皂苷、果形指数、氮元素、磷元素和铜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不同发育阶段苦瓜皂苷组成较稳定,总皂苷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转色期可作为以皂苷收获为目标的最佳采收期。苦瓜皂苷L、苦瓜皂苷K等10个单体皂苷组分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活性单体,其变化与总皂苷、果形指数以及氮、磷、铜元素密切相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路超君  秦耀辰  张金萍  
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形态,是目前低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梳理了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以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和脱钩理论为基础,尝试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以城市碳基能源排放为核心指标,把低碳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了5个阶段:初级阶段、急速上升阶段、锁定阶段、解锁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并平稳上升;急速上升阶段碳基能源密集使用,碳排放量急速上升;锁定阶段受技术和制度等影响,城市碳排放减速上升,直至碳排放拐点出现;解锁阶段城市碳排放量峰值被突破呈下降趋势;高级阶段城市碳排放量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仍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最后,就每个阶段的碳基能源排放驱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深圳市为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民  李占斌  崔灵周  管新建  
流域地貌形态的科学量化是研究地貌学复杂问题和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定雨强模拟降雨作为主要驱动力,以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时段的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多重分形模型计算分析了小流域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多重分形及其参数,探讨了小流域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表征的流域地貌意义。结果表明:在小流域地貌发育的幼年阶段,随着地貌的不断发育,地貌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α从第2期的0.5085增至第4期的0.6716,呈增长变化趋势,平均增长幅度为16.04%,多重分形参数△f则呈现出递减趋势,降幅为29.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婧  王彬  刘春洋  
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mm,大型个体超过500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达  刘长琳  李昂  杜腾飞  柳淑芳  庄志猛  
为揭示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内壳生长发育规律和形态学特征,本研究采集其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出膜期、初孵化幼体、5日龄、10日龄6个时期的金乌贼,分别测量其胴腹长(DML)、胴宽(MB)、体重(BW)、壳长(CL)、壳宽(CB),壳重(CW)、生长纹数(LN)7项指标,进行内壳形态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红珠与黑珠期、出膜期和10日龄时期各生长指标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心跳期、初孵化幼体期和5日龄时期部分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显示,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的第1主成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朋  马燕武  祁峰  陈牧霞  谢春刚  李红  
为研究博斯腾湖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发育阶段繁殖水域的生境特征,于2014年3-4月对白海子及相邻水域的水体理化因子、鱼类组成、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鲈在3月进入繁殖期,4月结束;虽然鱼类种类组成相似,但繁殖期白海子河鲈优势度明显高于相邻水域,白海子是河鲈主要繁殖水域;繁殖期水温8~17℃,繁殖盛期水温11~14℃,繁殖水深(1.4±0.2)m,DO(6.8±0.1)mg/l,PH 7.9,电导率(46.5±0.4)ms/m,矿化度(351.7±2.4)mg/l,总磷(0.02±0.00)mg/l,总氮(1.18±0.07)mg/l,氨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志远  李圣法  徐献明  张翼  黎雨轩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百顺  刘瑶  杜兴媛  张朝阳  陈永波  秦邦  马世龙  陈娥  李秋方  
以5个采收月份(5月、6月、7月、8月、9月)、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老叶)的藤茶叶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多酚、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征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差异较大,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多酚含量及二氢杨梅素异构体峰面积均为5月的最高,芽尖、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老叶的;杨梅苷含量5月、7月的较高,可溶性糖含量8月、9月的较高,老叶、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的;杨梅素含量8月、9月的较高,芽尖中的含量高于老叶、嫩叶的;总氨基酸含量5月的最高,老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嫩叶的。对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3.456%,芽尖、嫩叶、老叶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同一发育阶段5月、6月、9月、7月、8月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通过聚类分析将15个藤茶样品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不同品质特点,分别对应芽尖、嫩叶、老叶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类群综合得分明显高于老叶的。推荐采摘5月、6月的芽尖、嫩叶为原料,制作优质藤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百顺  刘瑶  杜兴媛  张朝阳  陈永波  秦邦  马世龙  陈娥  李秋方  
以5个采收月份(5月、6月、7月、8月、9月)、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老叶)的藤茶叶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多酚、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征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差异较大,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多酚含量及二氢杨梅素异构体峰面积均为5月的最高,芽尖、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老叶的;杨梅苷含量5月、7月的较高,可溶性糖含量8月、9月的较高,老叶、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的;杨梅素含量8月、9月的较高,芽尖中的含量高于老叶、嫩叶的;总氨基酸含量5月的最高,老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嫩叶的。对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3.456%,芽尖、嫩叶、老叶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同一发育阶段5月、6月、9月、7月、8月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通过聚类分析将15个藤茶样品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不同品质特点,分别对应芽尖、嫩叶、老叶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类群综合得分明显高于老叶的。推荐采摘5月、6月的芽尖、嫩叶为原料,制作优质藤茶。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庆文  张天杨  孔杰  栾生  
为培育优良大菱鲆养殖品种,收集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批次的大菱鲆亲鱼8批,从各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利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条雄鱼个体配两条雌鱼个体,共构建38个父系半同胞和76个母系全同胞,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25和80日龄的体重、全长和体长,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对大菱鲆遗传相关分析表明,体重和全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5,体重和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88和1.00,全长和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9。对大菱鲆表型相关分析表明,体重和全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881,体重和体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622和0.871,全长和体长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冬  王玲  丛胜波  王金涛  李文静  万鹏  
【目的】克隆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heromone biosynthesis activating neuropeptide,PBAN)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阐明该基因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规律,以及与交配行为、棉花挥发物间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揭示红铃虫性信息素合成释放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红铃虫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PgosPBAN的全长cDNA序列,应用DNAMAN 6.0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Protparam、Chou&Fasman等在线分析软件进行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Pgos PBAN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分析交配行为和棉花挥发物对Pgos PBAN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获得了Pgos PBAN全长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Y987647,该基因c DNA全长1 46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618 bp,编码205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长121 bp,3′端非编码区长722 bp;Pgos PBAN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滞育激素、α神经肽、β神经肽、PBAN和γ神经肽5种神经肽,N端还含有一个23氨基酸的信号肽;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41 kD,等电点为9.25;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gos PBAN与15种鳞翅目昆虫的PBAN位于同一分支,其中与Pgos PBAN进化关系最近的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PBAN(GenBank登录号:ALM30314.1),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基因;PgosPBAN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存在明显的表达特异性,以成虫期的表达量较高,幼虫期次之,蛹期最低;PgosPBAN在红铃虫雌、雄成虫体内均有表达,且1—5 d内雄性成虫Pgos PBAN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成虫;交配后1—3 d的红铃虫体内Pgos PBA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处女蛾;暴露于棉花挥发物1—5 d雄成虫Pgos PBAN表达水平未受到显著影响,而1、8 d雌成虫及8 d雄成虫Pgos PBAN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明确了PgosPBAN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了该蛋白的二级结构特征。根据PgosPBAN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以及与交配行为、棉花挥发物的调控关系,推测该基因不仅参与了红铃虫雌性信息素的合成释放,在调控雄性信息素以及调节生长发育等方面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