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3)
2023(10073)
2022(8733)
2021(8327)
2020(7118)
2019(16721)
2018(16565)
2017(32349)
2016(17464)
2015(19672)
2014(19741)
2013(19485)
2012(17982)
2011(16046)
2010(15729)
2009(14433)
2008(14072)
2007(12313)
2006(10169)
2005(8793)
作者
(49757)
(42040)
(41744)
(39980)
(26483)
(20411)
(19177)
(16598)
(15928)
(14724)
(14374)
(14122)
(13300)
(13153)
(13078)
(12931)
(12829)
(12356)
(12156)
(12057)
(10333)
(10163)
(10048)
(9661)
(9491)
(9363)
(9187)
(9113)
(8413)
(8350)
学科
(75785)
经济(75718)
管理(47583)
(46176)
方法(38621)
(36824)
企业(36824)
数学(35109)
数学方法(34691)
(20121)
(18596)
中国(16667)
(16092)
地方(15723)
业经(14055)
农业(13359)
(13072)
贸易(13069)
(12632)
(11975)
财务(11933)
财务管理(11903)
(11409)
企业财务(11278)
环境(10951)
(10669)
土地(10109)
技术(9940)
理论(9691)
(9117)
机构
大学(245709)
学院(245691)
(100141)
管理(98365)
经济(98078)
理学(85853)
理学院(84852)
管理学(83266)
管理学院(82812)
研究(78529)
中国(58991)
(51550)
科学(50317)
(43579)
(43342)
业大(39697)
(38882)
中心(38812)
(36073)
财经(35984)
研究所(35813)
农业(34449)
(32797)
(31765)
师范(31433)
北京(31346)
经济学(30954)
(28815)
(28522)
经济学院(28298)
基金
项目(174077)
科学(137759)
基金(128210)
研究(122618)
(112391)
国家(111541)
科学基金(96590)
社会(78149)
社会科(74233)
社会科学(74207)
基金项目(69346)
(67903)
自然(65061)
自然科(63568)
自然科学(63549)
自然科学基金(62374)
(57985)
教育(56742)
资助(52093)
编号(49243)
重点(39207)
(38698)
成果(37757)
(36930)
(36067)
科研(34379)
创新(33861)
课题(33113)
教育部(32917)
计划(32828)
期刊
(101475)
经济(101475)
研究(63010)
中国(43547)
学报(38929)
(37613)
科学(36775)
(34585)
管理(32143)
大学(28978)
学学(27616)
农业(25608)
技术(22058)
教育(19266)
(18148)
金融(18148)
业经(17215)
财经(17107)
经济研究(15878)
(14625)
问题(14550)
(13778)
资源(13613)
统计(12964)
技术经济(12371)
(12000)
理论(11676)
(11649)
商业(10948)
图书(10941)
共检索到340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卫国  文倩  刘艳艳  吴大放  杨君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貌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DEM、地貌分区、高程分级、叠加分析等过程,以地貌分区和高程分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湖南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与高程分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分区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海拔高程增加,林地分布比例增大,耕地、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减少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三维景观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崔卫国  文倩  
利用1993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1)1993—2003年醴陵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林地和水田为主,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是城乡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左右,其他用地面积都在5%以下.2)土地利用变化以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增加为主要特征,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水田,10年中减少了1 780.62 hm2,其次是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减少最快的是旱地,年平均减少75.4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平均增加136.0 hm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江华  梅昀  陈银蓉  
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的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定量分析结果,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城市圈层由外向内土地利用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功能集聚趋势加强、城市逐渐由工业导向型向居住、公共设施导向型转化等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祥征  刘彦随  赵涛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三期Landsat 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安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格局。研究表明,近15年来,安康市土地利用转移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之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转移趋势不明显。三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量差异比较明显。1985-1995年。耕地变化以转人为主,其中由草地转入的比重最大,占耕地总转人量的96.02%。1995-2000年,耕地以大量转出为主,共有1 503.21 hm2的耕地转为其它用地,其中转向林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易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案例研究认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解决"今后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地为谁"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和培育成果的宣传,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琼  周强  梁生甫  罗正霞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竹安  冯祥瑞  洪志强  李亦佳  
以南昌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中的空间外部压力值、空间暴露性指数和空间稳定性指数3个因子构建空间冲突模型,借鉴倒"U"型模型,将空间冲突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四类。研究表明:①南昌市1995—2005年空间分布格局中耕地占50%左右,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其余均在减少,且城市扩张以消耗耕地面积为主。②1995—2015年的空间冲突呈持续增长态势,均以可控级别为主,但严重失控级别增长迅速,由1995年的2. 05%增长到5. 21%,形势不容乐观。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同,空间冲突级别也有很大差异,失控级别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和其他用地。④1995—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逐渐降低,空间冲突加剧,利用Google Earth影像平台查看部分区域,发现城乡过渡地带严重失控区域较多;城市内部基本失控区域较多;稳定可控区域中多为水域、沼泽等土地利用类型;鄱阳湖支流附近的基本可控区域较多;偏远乡村冲突区域远低于城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步礼  李小雁  姜广辉  张思毅  黄央奎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霍金炜  文倩  何丽  代艳丽  
本文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90~2007年醴陵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1990~2007年间,醴陵市生态用地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50.81亿元下降到2007年的50.59亿元,下降了0.43%;②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偏重其生产功能而忽视了生态功能,使生态功能负荷过重;③1990~2007年间,醴陵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但人均生态福利却下降了16.8%,生态福利减少过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玲  关欣  文倩  
针对中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利用统计资料对湖南醴陵市近55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南丘陵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系统压力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琳  宋戈  张远景  王盼盼  
适宜的分析粒度是保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准确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应用遥感、GIS手段及景观指数法,探讨景观指数随分析粒度变化效应,综合面积精度损失评价,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从景观要素空间组成、空间形态、空间关系及空间构型4个方面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部分景观指数与粒度可拟合为数学函数关系,并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为100m;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为旱地和林地,旱地景观优势明显,是基质景观;水域空间形态最复杂,林地、旱地等农业用地景观形状较不规则,建设用地和园地形状最简单;旱地、建设用地分布很均匀,水田、其他用地分布较合理,各乡镇间林地、草地及水域分布差异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凤武,彭补拙,丁建中,张燕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 (市、区 )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利用方面 ,对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 ,应防止农业用地的流失 ;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应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