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9)
- 2023(14687)
- 2022(12920)
- 2021(12150)
- 2020(10104)
- 2019(23428)
- 2018(23143)
- 2017(44823)
- 2016(24269)
- 2015(27211)
- 2014(27075)
- 2013(26396)
- 2012(23967)
- 2011(21255)
- 2010(20724)
- 2009(18592)
- 2008(17552)
- 2007(14785)
- 2006(12576)
- 2005(10352)
- 学科
- 济(97449)
- 经济(97351)
- 管理(67972)
- 业(63610)
- 企(52762)
- 企业(52762)
- 方法(46667)
- 数学(41223)
- 数学方法(40668)
- 农(25510)
- 地方(24235)
- 中国(23003)
- 财(22713)
- 业经(20780)
- 学(20499)
- 农业(17462)
- 贸(16716)
- 贸易(16708)
- 易(16117)
- 环境(15667)
- 理论(15584)
- 和(15258)
- 技术(14851)
- 务(14687)
- 财务(14618)
- 财务管理(14589)
- 制(14427)
- 企业财务(13752)
- 划(13101)
- 地方经济(12981)
- 机构
- 大学(330295)
- 学院(329921)
- 管理(134299)
- 济(127120)
- 经济(124348)
- 理学(118325)
- 理学院(116974)
- 管理学(114710)
- 管理学院(114125)
- 研究(105940)
- 中国(76417)
- 京(68921)
- 科学(68256)
- 财(55241)
- 农(51408)
- 所(51382)
- 业大(50849)
- 中心(48794)
- 研究所(47570)
- 财经(45933)
- 江(45640)
- 范(44830)
- 师范(44439)
- 北京(42578)
- 经(41950)
- 农业(40156)
- 院(39932)
- 州(37886)
- 经济学(37665)
- 师范大学(36246)
- 基金
- 项目(241760)
- 科学(190575)
- 基金(175624)
- 研究(175587)
- 家(153191)
- 国家(151941)
- 科学基金(131465)
- 社会(110077)
- 社会科(104196)
- 社会科学(104169)
- 基金项目(94703)
- 省(94700)
- 自然(87180)
- 自然科(85102)
- 自然科学(85079)
- 自然科学基金(83502)
- 教育(80821)
- 划(79869)
- 编号(72046)
- 资助(71421)
- 成果(56004)
- 重点(53963)
- 部(52657)
- 发(51648)
- 创(50298)
- 课题(48621)
- 创新(46886)
- 科研(46505)
- 教育部(45145)
- 大学(45068)
- 期刊
- 济(129968)
- 经济(129968)
- 研究(89774)
- 中国(55668)
- 学报(52353)
- 科学(48879)
- 管理(46182)
- 农(45247)
- 财(40936)
- 大学(39978)
- 学学(37703)
- 教育(35914)
- 农业(31819)
- 技术(29443)
- 业经(22564)
- 融(22222)
- 金融(22222)
- 财经(20885)
- 经济研究(20321)
- 经(17763)
- 图书(17529)
- 问题(17378)
- 资源(17135)
- 科技(16418)
- 业(16088)
- 版(15500)
- 理论(15277)
- 技术经济(15182)
- 商业(14336)
- 现代(14278)
共检索到453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翔 黄炎和 林金石 蒋芳市 余明明
为探讨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坡形与水土流失关系,弥补以往多基于小区或室内试验的代表性不足,以DEM为基础数据,在现有P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表征纵向坡形的Pv指数,并以西溪流域中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坡形-水土流失关系。结果表明:1)Pv指数表征的坡形-水土流失关系更符合小区试验结果,因此在量化纵向坡形方面更合理;2)总体上,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然后向凸形坡和凹形坡的方向递减,且凸形坡的水土流失强度大于凹形坡,但坡度<15°时,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降为最小,向两侧递增;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小于坡度、大于坡长,且坡度为25°~35°、坡长为30~50m时该作用最显著;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微凸坡和微凹坡与直线坡之间,其他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较小,因此Pv为-0.4~-0.2和0.2~0.4时改造坡形对防止水土流失的收效最佳。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坡形 DEM 坡度 坡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晔立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益的系统评价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建立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系统,并确定系统中各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数。本文根据高泉小流域实际情况,分别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着手,选择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高泉小流域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论证。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对小流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秋华 黄炎和 范胜龙 林金石 季翔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江
本文试图将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作为小流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对系统内各因素的作用及系统特性进行分析,以期深化对这一系统的认识,并期望在实践中抓住主要因子进行综合防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流域水土流失是由多个元素构成、并深受外界环境影响和制约的一个复杂系统.它是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蔡立雄 郭熙保
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环境问题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科研工作者总结出了小流域治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恢复与农业增产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今天,这种模式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增加方面遇到较大困难,进一步治理与治理成果的巩固面临诸多困境。为提高生态恢复效果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有必要改变原有的人地捆绑的治理模式与以乡村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思路,实施以城带乡和小县大城思路,形成以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带若干个县域中心城镇,辅以部分宜居宜业的富有人文与经济价值的中心村镇的网络型人居与产业结构。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城镇化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从建 林若静 郑振婧 王佳瑞 孙九林
【目的】采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0年以来Landsat TM和OLI数据,采用RUSLE模型与空间信息技术(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特征,分析得出土壤侵蚀敏感区。【结果】(1)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区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2)2000—2018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除轻度侵蚀面积上升外,其余侵蚀面积呈下降趋势,即土壤侵蚀高等级逐步向低等级转移。(3)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集中在流域的沟壑地区,在土壤侵蚀发生过程中,侵蚀首先发生在河流两侧,随之向人类活动地区扩散。(4)该地区在研究期内土壤侵蚀总量相对稳定,水土保持质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研究区中部、北部及南部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流域沟壑是生态修复最为重要的区域。【结论】本研究为黄河中游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对于黄河中游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和继军 蔡强国 路炳军 王学强
坡面处理措施及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合适的坡面措施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坏境。论文通过对石匣小流域不同处理的径流试验小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坡面综合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坡耕地、开荒地相比,梯田和水平条可以有效地拦蓄地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减沙率可达64.83%~91.81%,并且阴坡上的水平条的蓄水保土作用好于阳坡,有土埂的大水平条的减水拦沙效率好于无土埂的水平条;综合水保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更高,对径流量的拦蓄率高达96.21%~99.38%,并且进行综合措施处理的坡面的土壤侵蚀模数都小于水利部发布的...
关键词:
侵蚀模数 水保效益 石匣小流域 密云水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和继军 蔡强国 王学强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以密云县石匣小流域近10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为基础,综合探讨了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水保效益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合理布置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在北方地区,由于降雨量偏少,水分是影响植被措施的关键,研究表明阴坡的水分要好于阳坡,植被封郁度也好于阳坡,因此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应该考虑阴坡、阳坡对植被的影响,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必须结合工程措施;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途径,石匣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十几年调整,森林覆盖度显著增加,已由治理初期的44%增加至目前的8...
关键词:
石匣小流域 土壤侵蚀 范式 土地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万勤 张新华
川中丘陵区荒坡面积占据一定比重,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荒坡水土资源,对发展本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网点观测来探求合理利用方式,为荒坡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自然封坡,水土资源,植被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建香 张勃 张华 张多勇 戴声佩 马中华
应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2000年和2007年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结果表明:马莲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方面近8 a发生了重要变化:①建设用地、水域、中高盖度草地以及林地面积增加,低盖度草地、耕地等面积减少,其中超过50%的低盖度草地补充为中高盖度草地;②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在减小,说明斑块破碎化程度减小,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化,生态功能逐渐增强;③土壤侵蚀总量减小12 506.76 t,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其变化原因与当地植被恢复、人类活动、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世行项目和国家退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波 徐勇
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使生态退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本文基于WIN-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6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坡耕地种植苜蓿的秸秆干物质产量、水土流失量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苜蓿秸秆干物质产量和泥沙流失的重要因素,苜蓿秸秆产量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泥沙流失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高程1000 m以下的地域种植苜蓿其产量明显高于1000 m以上的地域,坡耕地苜蓿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高程的变化不显著;地形坡向对苜蓿秸秆产量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不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开亚 王玲杰
本文首先对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概述。在此基础上,以巢湖流域为例,针对流域特点及水土流失状况,确定水土流失造成的养分损失、泥沙淤积损失、水分损失及耕地损失四项实物型损失量作为衡量水土流失环境经济损失的指标,选用替代花费法、恢复费用法及影子工程法等对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和货币化计量。
关键词:
巢湖流域 水土流失 经济损失 货币化计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腾
以上杭县上坊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通过降雨量、土壤、植被等模型因子的合理选择,利用RUSLE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和2017年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因素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上坊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和中度流失为主,两者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85.45%;与2015年相比,2017年上坊小流域水土流失有所改善,流失面积下降了3.64%.研究结果说明上杭县上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应平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应兴 林兴生 罗晓芬 陈晓斌 林占熺
【目的】卢旺达属热带高原气候,境内多山,被称为"千丘之国",人口密度高,耕作土地少,长期以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不合理和为获取燃料而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我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把菌草作为解决这一难题治理水土流失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设立3个不同模式的径流场试验。【结果】以"传统栽培农作物"模式为对照(CK),"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模式水流失率平均减少82.39%,土壤流失率平均减少96.26%以上;"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活篱笆+梯田套种农作物"模式水流失率平均减少74.64%,土壤流失率平均减少90.4%以上。"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模式在有机质C,有效磷和钾含量方面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说明种植巨菌草具有改善土壤肥力的潜力。【结论】种植巨菌草,保持水土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产量高,利用菌草技术发展菌业和畜业,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韩冰
利用集水区法和径流小区法,在黄龙山南缘宜川县森林区研究了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和人工油松林集水区、荒坡灌草集水区的系统容量.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有显著差异,容量的大小顺序是:采伐林木保护好草灌层和枯枝落叶层、自然油松林、去掉枯枝落叶层、农地.不同集水区系统容量也有差异,尤以No.1集水区系统容量最大.分析得出,系统容量与降水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且相关性显著(α=0.005).
关键词:
水土流失,系统容量,油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