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00)
2023(12466)
2022(10534)
2021(9965)
2020(8274)
2019(19601)
2018(19395)
2017(37605)
2016(19951)
2015(22656)
2014(22067)
2013(21164)
2012(19029)
2011(16719)
2010(16504)
2009(14611)
2008(13822)
2007(11681)
2006(9938)
2005(7810)
作者
(52268)
(43575)
(43342)
(41254)
(27926)
(21001)
(19789)
(17005)
(16923)
(15454)
(15154)
(14572)
(13702)
(13621)
(13494)
(13059)
(12918)
(12714)
(12688)
(12612)
(10606)
(10409)
(10383)
(10180)
(9830)
(9809)
(9483)
(9426)
(8739)
(8577)
学科
(81702)
经济(81626)
管理(53709)
(49127)
(39655)
企业(39655)
方法(38110)
数学(34564)
数学方法(33894)
中国(23101)
(22454)
地方(21572)
(17975)
业经(16630)
农业(14935)
(13392)
理论(13143)
环境(12616)
(12363)
贸易(12353)
(11909)
(11692)
技术(11669)
(11406)
(10871)
财务(10797)
财务管理(10775)
(10441)
(10226)
企业财务(10066)
机构
学院(260756)
大学(256964)
管理(104977)
(102352)
经济(100058)
理学(91615)
理学院(90573)
管理学(88588)
管理学院(88088)
研究(81014)
中国(59941)
(53698)
科学(50466)
(44689)
(42242)
中心(39864)
(39042)
业大(38747)
(37527)
财经(36319)
(35095)
师范(34713)
研究所(34358)
(33136)
北京(31976)
(31120)
(30922)
经济学(30878)
农业(30369)
技术(28732)
基金
项目(189609)
科学(150833)
研究(139460)
基金(137280)
(118901)
国家(117920)
科学基金(103708)
社会(88399)
社会科(83800)
社会科学(83777)
(76374)
基金项目(73377)
自然(68124)
自然科(66581)
自然科学(66570)
教育(65463)
自然科学基金(65303)
(63143)
编号(57395)
资助(55814)
成果(43942)
重点(42597)
(41236)
(41068)
(39982)
课题(39508)
创新(37340)
科研(36366)
国家社会(36282)
大学(35684)
期刊
(106774)
经济(106774)
研究(70044)
中国(49967)
管理(37780)
学报(35658)
科学(34756)
(34416)
(34414)
教育(30462)
大学(28521)
技术(27726)
学学(26616)
农业(23598)
业经(19139)
(18844)
金融(18844)
经济研究(16636)
财经(16485)
问题(15433)
(14207)
资源(14059)
图书(13576)
统计(13310)
技术经济(12772)
(12611)
(12416)
(12341)
现代(11806)
(11703)
共检索到368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配置关系不同,只有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时的用地需求作为预测基数,才能确保用地规模适度发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皖江城市带2006~2011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有效性,并以优化后的样本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结论如下:(1)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较差,多数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设用地存在过剩;(2)运用DEA优化后的样本建立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利于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展;(3)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速将放缓,合肥、安庆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新增建设用地支撑;滁州、马鞍山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应注重挖掘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项思可  张红梅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皖江城市带区县为评价单元,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集约性两维层面,采用象限法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整个皖江城市带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4个类型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化对策,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项目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伟伟  柯新利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是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基础。传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大多遵循趋势外推思路,忽略了城市发展阶段性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差异。运用案例推理研究方法,采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用地及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因素构建案例库,预测了重庆市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结果显示:运用案例推理方法预测重庆市建设用地,其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08%,平均绝对误差和误差均方根分别为25.77和30.28;近期2020年和远期2030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分别为1653.03平方公里和2334.24平方公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云扬  李牧  付野  王立威  孙敏轩  郝晋珉  
为探索科学预测区域交通用地需求的合理途径,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交通用地规模的划定,拟通过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识别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在预测其远景交通用地需求规模的同时,基于城市群发展的阶段特征选取典型城市群样本设置3类情景,对不同情景下的交通用地需求分别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和劳动力资源禀赋是当前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用地需求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2)通过系统仿真试验对比不同方法的交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可以发现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方法精度较高,误差较小,该预测方法对于区域交通用地规模的预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预测得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2020和2030年交通用地需求分别为31.22万和49.07万hm2。3)不同情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底线情景可作为划定交通用地规模的底限,一般情景可作为基准,极限情景可作为红线,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用地合理规模应以基准为参考,介于底线和红线之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久林  储金龙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近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大规模递增的态势,但城市效率普遍偏低,稳定性不强,并呈波动型发展的态势;传统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城市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皖江城市带显著性不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军航  唐鸿博  徐晟  
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财政收支差距持续扩大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提升其绩效表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关于皖江城市带财政支出绩效的研究在绩效评价的整体性、趋势性和解析性上存在较大局限,而基于时变衰退的面板三阶段DEA模型能全面地刻画该区域财政支出绩效演变轨迹并解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稳步提升,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此影响显著,且规模无效率是制约当前绩效表现的主要因素;二阶段采用的面板SFA模型的管理无效率项呈现出典型的动态特征。据此,从环境因素、供给侧角度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2)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非农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致使经济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城镇化建设应以经济城镇化为动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支撑,提升城镇空间的经济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形成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非农劳动力增长与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与...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易斌  宋程  幸晓辉  王佩  
为了确定城市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规模、提高物流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促进城市物流的精准化管理,提出了城市物流需求规模的预测方法。基于市场细分理论,将城市物流需求精细划分为本地商贸物流需求(城市配送)、本地生产物流需求(生产物流)、对外交易型中转物流需求(区域分拨)和通过型中转物流需求(中转物流)4类,并建立各类细分物流需求与对应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模型,预测未来城市物流需求总量。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城市物流需求预测方法具有可实施性,并解决了传统交通需求模型对物流需求预测实用性不足的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郝思雨  谢汀  伍文  高雪松  邓良基  李启权  
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因素和时间二维角度出发,分别选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和GM(1,1)模型,在模型比较优选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与GM(1,1)模型相比,前者的平均绝对误差和误差均方根较低,且线性拟合效果更佳,是一种精度较高的预测方法;据预测,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0年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45 986.10hm2和182 321.26hm2,研究结果既能为具有类似数据"突变"特征的城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提供方法借鉴,又能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期修编提供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海  曲福田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土地管理实际需求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概念以及三种可能适用于需求预测的土地经济理论数学化、模型化,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建设用地需求与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但适当的土地政策可以避免3-5万hm2的过度性土地损失。研究结论:加快先进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思锋  周华  张文学  
本文根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过程中,“新人”、“中人”、“老人”共存的国情,在界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需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需求的9个主要参数,构建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需求的预测模型,并应用模型对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需求进行了预测,以期探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需求的预测方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树平  程久苗  项思可  张红梅  朱传民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武亚鹏  李慧颖  李婷  刘淮源  
采用有效度法对线性回归、ARIMA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线性组合,经验证,其最大误差为5.56%,平均误差为2.94%,处于合理范围。运用组合模型对武汉市2021-2030年物流需求(货运量)进行预测分析,经计算至2030年武汉市年货运总量将达到140 000万吨以上,接近上海等一线城市现有物流需求水平。面对巨大的物流需求规模,武汉市在“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制定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指导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立,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之湄  张伶婉  
文章利用各类POI数据、城市现状数据对建成区进行"人流吸引评价"强度分析,利用分区规划、形态分区、控规用地规划等进行未来年人流出行活动强弱预测,构建形成"POI-用地"嵌套的人流预测模型。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对模型进行运算,预测规划形成后未来年人流分布和公厕需求,并运用用地分析法进行校验,对比发现模型具备可行性,在空间布局上更贴合实际情况,可为与人流活动强弱相关的各类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项思可  张红梅  侯长莉  
将皖江城市带按照区县划分为46个评价单元,围绕土地产出效益,选择评价指标及模型,采用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测定土地产值密度及比较值,构建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表明:农业土地产值密度比较值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沿江山地丘陵区、皖中耕地集中连片区,各市区普遍较低,总体区域差异性不大;非农业土地产值密度比较值区域差异性较大,但各市区普遍较高,沿江、紧邻江浙、省会都市圈等处于县域范围较高区域。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从土地资源转化、土地产品交换、区域平衡补偿机制等3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式,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