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53)
2023(11129)
2022(9477)
2021(9026)
2020(7643)
2019(17576)
2018(17566)
2017(34180)
2016(18249)
2015(20430)
2014(20186)
2013(19496)
2012(17528)
2011(15549)
2010(15441)
2009(14054)
2008(13226)
2007(11483)
2006(9847)
2005(8188)
作者
(50015)
(42717)
(42075)
(39906)
(26444)
(20494)
(18924)
(16762)
(16066)
(14796)
(14353)
(14301)
(13143)
(13095)
(12930)
(12741)
(12532)
(12407)
(12182)
(12094)
(10417)
(10355)
(10272)
(9825)
(9637)
(9605)
(9398)
(9116)
(8552)
(8457)
学科
(76382)
经济(76311)
(57890)
管理(47104)
(46680)
(37434)
企业(37434)
方法(36873)
数学(33471)
数学方法(32846)
农业(30938)
业经(20748)
中国(17174)
(15915)
地方(14433)
(13623)
(13043)
(12960)
贸易(12954)
(12670)
技术(12307)
理论(11763)
(10968)
(10946)
农业经济(10409)
环境(10345)
(9792)
(9698)
(9650)
财务(9643)
机构
学院(252452)
大学(245204)
管理(103010)
(102050)
经济(100152)
理学(91002)
理学院(90131)
管理学(88145)
管理学院(87713)
研究(76440)
(60357)
中国(58187)
科学(49140)
(48927)
农业(46522)
业大(45928)
(41748)
中心(38141)
(37204)
(36261)
财经(34411)
研究所(34326)
(31751)
(30894)
师范(30561)
经济学(30246)
经济管理(29933)
农业大学(29541)
北京(29037)
(28488)
基金
项目(182867)
科学(145538)
基金(134235)
研究(131845)
(117510)
国家(116537)
科学基金(101648)
社会(84128)
社会科(79485)
社会科学(79461)
(73985)
基金项目(71629)
自然(67558)
自然科(66062)
自然科学(66050)
自然科学基金(64824)
教育(61093)
(60483)
资助(54456)
编号(54370)
重点(41065)
成果(40728)
(40234)
(39574)
(39155)
创新(36481)
课题(35890)
科研(35441)
国家社会(34906)
(34329)
期刊
(106954)
经济(106954)
(63362)
研究(60930)
中国(45462)
农业(43445)
学报(40490)
科学(37278)
管理(33706)
大学(32095)
学学(30866)
(30556)
业经(25274)
技术(24718)
教育(23323)
(21041)
金融(21041)
(20969)
财经(15711)
问题(15286)
经济研究(14842)
(14110)
农业经济(13675)
农村(13653)
(13653)
(13359)
统计(13357)
技术经济(12809)
资源(12701)
科技(12675)
共检索到346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洁  陈效民  张勇  潘根兴  张旭辉  
收集太湖典型农田2010年10—12月和2011年3—6月2个时间段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资料,运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缺省因子分析法确定影响该地区土壤水分动态的主要气象因子(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和平均地表温度以及平均风速),以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作为输入变量建立该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100组实测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用剩余的64组实测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0~14 cm和14~33 cm土壤含水量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MARE)最大为0.062 9,均方根误差(RMSE)最大为1.764,不同土壤层次的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的精度(P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聪聪  陈效民  张勇  邱金思  余晓  潘根兴  张旭辉  
【目的】研究太湖地区气象因子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厘定影响农田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野外试验研究平台的旱作物生长季监测数据(逐日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决策系数。【结果】(1)供试实验基地农田土壤水分与日降水量、日蒸发量、日照时长、平均风速及日最大空气湿度等因子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0.566、-0.454、-0.331及0.371),但与日最高气温不显著相关;(2)通径分析表明,气象因子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玉娟  杨胜天  吕涛  刘瑞禄  杜迪  
在单层土壤水分模型基础上,建立起针对于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0~15 cm、15~40 cm两层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遥感和G IS手段,将模型扩展到区域尺度上,模拟出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2005-10~2006-05日尺度上0~15 cm、15~40 cm土壤水分动态转化规律,并以实测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构建模型在数据获取上比较容易,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②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差异。从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上看:农用地>灌丛>草地;从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上看,灌丛和草地的0~15 cm层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5~40 cm层,水分梯度为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毛飞  任三学  孙涵  郭安红  刘庚山  
【目的】检验和比较4个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方法】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建立北方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其中潜在蒸散量子模型分别用国内彭曼修正式(简称国内法)和FAOPenman-Monteith(简称FAO法)方法,作物发育期子模型分别用多年平均发育期法和积温法。用2002年6~9月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21个不同水分处理小区的夏玉米全生育期观测资料(包括土壤湿度、作物发育期、气象和灌溉等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在土壤湿度中等和较低的情况下,土壤水分预测模型中潜在蒸散量子模型采用国内法对不同预测时效下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平均预测精度高于FAO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云良  张奇  李淼  姚静  
考虑到鄱阳湖水位受流域五河与长江来水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表现出高度非线性响应,采用典型的三层BPNN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鄱阳湖水位与其主控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分别将湖口、星子、都昌、棠荫和康山水位作为目标变量进行BPNN模型构建和适用性评估。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流域五河及长江来水(汉口或九江)的BPNN水位模型,空间站点水位模拟精度(R2和Ens)可达0.90以上,各站点的均方根误差(RMSE)变化范围约0.50~1.0m,若忽略长江来水的影响作用,仅将流域五河来水作为湖泊水位的主控影响因子,模型训练期与测试期的纳希效率系数(Ens)和确定性系数(R2)显著降低,且低于0.50,均方根误差(RMS...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耀明  
本文根据黄淮海地区1993~1995年麦季实测土壤水分、农业气象资料和卫星监测资料,试验了区域性土壤水分模型,以便模拟区内土壤水分及其相关要素的动态变化过程,解决以往土壤水分遥感模型只确定土壤水分含量不能确定水量结构的缺点。试验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成功地利用遥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达到土壤墒情监测、水文水利分析和农作物遥感估产的目的。模型在输出水量结构的同时还提供了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信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安定  喻理飞  韦小丽  
通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造林的对比研究,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分变化规律及保墒技术。结果表明: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消耗除了与覆盖物及覆盖程度有关外,还与有无植物有关,且以完全覆盖最好;薄膜覆盖保水效果优于石块覆盖,枯枝落叶覆盖的保水效果较差。但实地人工造林试验结果证明,覆盖程度需达植苗穴的60%以上;石面覆盖存活率最高,其次是枯枝落叶覆盖。尽管薄膜覆盖保水效果最好,但存活率最差,因而薄膜覆盖在喀斯特典型峡谷区植苗造林值得进一步研究。图6表2参1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小逊  张萍  徐精文  黄飞  宁黎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0年的AMSR-E数据和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进行优选输入因子筛选,构建了一个4因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MSR-E数据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的模拟值(r=0.4968**)较单独的AMSR-E土壤水分产品(r=-0.0115**)与实测值的相关性更高。反演结果验证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用其进行川中丘陵区的土壤水分反演是可行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夏北成  林昌善  
本文通过对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动态的连续监测,得到了土壤含水率变化率的相关模型,其相关变量有: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叶面积指数和降雨量(包括浇水)。以土壤含水率16%为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阈值,将该模型耦合到麦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型中,能较好地逐日模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及土壤水分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婷  邵景安  
降雨侵蚀力变化是一复杂过程,其变化存在一定的随机波动性,土壤侵蚀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查明库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演化过程及未来趋势是库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基于三峡库区1990年侵蚀降雨特征,利用BP神经网络对2010年75个站点降雨侵蚀力进行模拟、验证,预测2030年75个站点降雨侵蚀力。选取2030年预测结果中位于库区周围的27个站点,结合2030年库区自然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模拟数据,使用RUSLE计算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结果表明:1)2010年库区降雨侵蚀力模拟相对误差为15%,测试样本数据相对误差为14.67%,预测相对误差为19.65%,NE系数为0.85,说明BP神经网络对库区降雨侵蚀力具有良好模拟效果;2)2010年库区土壤侵蚀强度的Kappa指数为0.75,计算结果能满足模拟与预测需求;3)在土地利用不变情况下,2030年库区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均有所增加,微度及强烈以上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且侵蚀强度转变中的58%来源于相邻侵蚀强度,跨侵蚀等级区的较少;4)在降雨侵蚀力不变情况下,自然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土壤侵蚀均呈下降趋势,后者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5)在降雨侵蚀力及土地利用均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壤侵蚀均呈下降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耀  刘世梁  沈其荣  宗良纲  
假定施入土壤的有机物料由易分解与难分解两组分组成 ,这部分外源有机碳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应的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受土壤环境影响函数的修正 ,导出各组分有机碳分解模型的微分形式 :d Ci/ dt=Ki × f T× f W× f S× Ci ( i =1,2 ,S)。式中 Ci 为第 i种有机碳组分 t时刻的数量 ,i =1,2 ,S分别表示外源有机碳中易分解与难分解组分以及土壤原有有机碳组分 ,Ki 为相应的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f T、f W 及 f S分别为土壤温度、水分及质地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函数 ,它们通过对不同有机物料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培养测定结果得以确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祥旋  孙克刚  杨占平  王恒宇  
根据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和水分定位观测结果 ,结合当地气候、作物生育特点 ,将黄泛平原粗砂潮土土壤水分垂直性分布划分为 :速变层 (0~ 4 0cm) ,活跃层 (4 0~ 10 0cm)和稳定层 (10 0cm以下 ) ;将土壤水分季节性动态划分成 :强烈腾发期、补充下淋期、缓慢消耗期和相对稳定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志清  宋桂萍  李清河  孙保平  李昌哲  
采用定位观测、谐波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对典型流域所选的6个断面共56个水分观测点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流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和蒸发散的年内变化影响,明显分为干湿两季;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春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旱季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期、雨季土壤水分补偿期、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研究中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层,并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各层次间土壤水分及其与期间降雨量的关系,得出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可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林地水分活跃层较深,草、农、裸地水分活跃层偏上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池金洺   王子涵   王丽平   王正泽   于洋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结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佩敏  熊勤学  
了解农田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对反演涝渍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ASAR GM数据特点提出了在没有地面观测数据地区农田大尺度土壤水分的反演方法,即运用MODIS NDVI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农田作物时序特征提取土地利用现状,并以此来校正ASAR GM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中的混合像素;利用大面积降水后土壤表层湿度水平差异不大的特点,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获取水云模型中的经验系数,运用水云模型将植被和土壤对后向散射的贡献区分开;在获得一个地方长时间土壤后向散射系数空间分布集后,假设其土壤粗糙度不变的情况下,其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表层湿度成正比,运用其时序特征计算出其土壤表层相对体积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