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8)
- 2023(10923)
- 2022(9309)
- 2021(8691)
- 2020(7549)
- 2019(17386)
- 2018(17244)
- 2017(33150)
- 2016(18000)
- 2015(20237)
- 2014(20388)
- 2013(20044)
- 2012(18277)
- 2011(16458)
- 2010(16135)
- 2009(14872)
- 2008(14507)
- 2007(12825)
- 2006(10668)
- 2005(9181)
- 学科
- 济(79430)
- 经济(79361)
- 管理(51575)
- 业(47458)
- 方法(39610)
- 企(38085)
- 企业(38085)
- 数学(35803)
- 数学方法(35374)
- 农(21144)
- 财(19221)
- 地方(19184)
- 中国(17653)
- 学(16126)
- 业经(15278)
- 环境(15073)
- 农业(14264)
- 贸(13340)
- 贸易(13338)
- 易(12920)
- 和(12258)
- 务(12209)
- 财务(12168)
- 财务管理(12138)
- 制(11678)
- 企业财务(11504)
- 地方经济(10843)
- 划(10773)
- 理论(10654)
- 技术(10505)
- 机构
- 学院(255682)
- 大学(254071)
- 济(104727)
- 经济(102641)
- 管理(101754)
- 理学(89147)
- 理学院(88169)
- 管理学(86523)
- 管理学院(86054)
- 研究(81669)
- 中国(60438)
- 科学(52526)
- 京(51868)
- 财(45245)
- 农(43337)
- 所(40494)
- 业大(39944)
- 中心(39642)
- 研究所(37351)
- 江(37302)
- 财经(37235)
- 农业(34183)
- 经(33842)
- 范(33170)
- 师范(32824)
- 经济学(32410)
- 北京(31588)
- 院(29906)
- 经济学院(29564)
- 州(29307)
- 基金
- 项目(181939)
- 科学(144164)
- 基金(133223)
- 研究(130052)
- 家(116521)
- 国家(115627)
- 科学基金(99945)
- 社会(83236)
- 社会科(79026)
- 社会科学(79004)
- 省(71971)
- 基金项目(71513)
- 自然(65934)
- 自然科(64320)
- 自然科学(64301)
- 自然科学基金(63131)
- 划(60733)
- 教育(60114)
- 资助(54030)
- 编号(52279)
- 重点(41502)
- 部(40262)
- 成果(40257)
- 发(39814)
- 创(37953)
- 科研(35788)
- 创新(35589)
- 课题(35275)
- 国家社会(34732)
- 教育部(34337)
- 期刊
- 济(106647)
- 经济(106647)
- 研究(64936)
- 中国(41928)
- 学报(40209)
- 农(37765)
- 科学(37294)
- 财(35676)
- 管理(33386)
- 大学(30170)
- 学学(28811)
- 农业(25819)
- 技术(23146)
- 教育(21823)
- 融(18874)
- 金融(18874)
- 业经(18397)
- 财经(17664)
- 经济研究(16572)
- 经(15116)
- 问题(14699)
- 资源(14045)
- 业(14039)
- 统计(13552)
- 技术经济(12928)
- 版(12616)
- 策(12403)
- 商业(11748)
- 理论(11695)
- 科技(11648)
共检索到350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国仓 罗有贤 翁才银 苏维词
生态足迹模型已成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但大都是静态地揭示某个区域的生态足迹,或纵向揭示生态足迹演化过程,而很少横向对比某个省(市)的县域生态足迹。从县级区域来评价重庆市2007年的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揭示各区县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压力和发展优势,为重庆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依据,并应用Arcgis软件直观表现重庆市生态足迹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祁鹏卫 张贤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并测度其当前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由低水平阶段整体提升至较高水平,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城镇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2)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态整体由拮抗阶段转向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并形成了处于协调阶段的主城高质量发展区和处于磨合阶段的其他较大区域。(3)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超前于城镇化,但各区县形成原因差异较大。(4)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整体由Ⅲ型转向Ⅵ型和Ⅸ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祁鹏卫 张贤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并测度其当前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由低水平阶段整体提升至较高水平,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城镇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2)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态整体由拮抗阶段转向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并形成了处于协调阶段的主城高质量发展区和处于磨合阶段的其他较大区域。(3)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超前于城镇化,但各区县形成原因差异较大。(4)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整体由Ⅲ型转向Ⅵ型和Ⅸ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立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战略性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部刺激因素与外部需求环境皆出现深刻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市自"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参考联合国HDI(人文发展指数)度量方式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重庆市内部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重庆各县市应紧抓"新常态"带来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挺 谢贤健 梁海艳 黄安 韩全芳
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实力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和人民富裕水平构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分析比较2000—2010年重庆市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的变化,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结果表明:指标权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重庆市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两极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中高值聚类显著性更强,空间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热点分析显示,重庆市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全区的热点区域,东北翼和东南翼发展滞后,同时东南翼发展速度较东北翼快。最后,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熵权TOPSIS法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及改进办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张帅 王刚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稳定性是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在分析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时空差异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14—2019年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类型进行划分,厘清了不同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最后针对不同收入增长类型区县提出了差异化帮扶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且空间分布由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但在收入结构上仍存在明显空间差异;(2)工资性收入是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主导来源,转移性收入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第二重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比重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区县绝大部分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竞争优势是导致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大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非重点县属于收入增长滞后性和结构优势推动型,地区竞争劣势损失是造成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滞后的主要原因;(4)县域之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是导致各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文国 龚久平 青鹏 潘科 胡启春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重庆市历年水资源承载力大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点讨论了水资源生态足迹在三次产业间和城乡间的差异。
关键词:
重庆市 水资源评价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超超
区域创新体系是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分解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总体目标的任务。而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此,本文结合重庆市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抓分类、抓政府等"七抓"为发展重点,从市级和县域层面分别提出推动重庆市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差异化布局的对策建议:在市级层面,开展县域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培育壮大县域科技创新主体,强化县域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集聚县域科技创新人才。在县域层面,加强县域层面创新载体及创新项目建设,推动县域战略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创新人才向区县集聚,促进县域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
县域 科技创新体系 差异化布局 重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棋 李静 何志明 金贤锋 王昌博
[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四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 县域 重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翁才银 董国仓
可持续发展综合压力指数是生态占用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人口密度指数以及社会发展指数的融合,能全面反映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本身对区域产生的压力状况。文章通过计算重庆市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压力指数和各分项指数,发现各区县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棋 李静 何志明 金贤锋 王昌博
[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四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 县域 重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晓军 谢世友 王新华
把水足迹分析方法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用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结构或消费方式是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客观评价水足迹来减少国内水资源压力、如何通过虚拟水贸易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则是水足迹分析方法的两个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水足迹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接着计算了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为370.17×10~8m~3,人均水足迹为1177 m~3/a,水自给率为98.69%,过高的水足迹和自给率给重庆市的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分析了产生这么高水足迹的原因,并探讨了水足迹对重庆市水资源管理的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玲丽 马文斌 文传浩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重庆武隆县2007年的生态足迹,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的结果显示:生态赤字为0.443909494hm2/人,生态系统的前景不容乐观,人类活动的负荷超过了该地区的生态容量。文章详细分析了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武隆县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晓宁 张健 胡留杰 罗佳 马连杰 廖敦秀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王刚 刘亭
乡村“居住—就业”协同是推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论文以重庆市2007、2014和202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基于共轭发展视角,从乡村“居住—就业”协同的量和质2个方面,构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测算综合居业协同度,从而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而划分居业协同类型,并提出差异化的振兴路径。研究发现:(1)重庆市乡村居业协同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量”“质”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及“中高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平衡指数总体呈平衡趋势发展及“局部突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效率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及空间分布格局呈“团块状”向“西高东低”转变的特征。(2)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可划分为高协同型、中协同型、平衡中等型、平衡中低效型、强就业中低效型、强居住中低效型6种类型,协同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乡村居业中轻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区和渝东北区,乡村居业重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3)县域经济水平更为发达的主城都市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高,更能吸引本县乡村人口在县域内居住就业;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渝东北渝东南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乡村居业协同增长趋势明显快于主城都市区,乡村人口回流效应初显。最后,基于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协调人地关系、激活农村内生动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宜居宜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示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