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54)
- 2023(18830)
- 2022(16272)
- 2021(15087)
- 2020(12694)
- 2019(29182)
- 2018(28742)
- 2017(54764)
- 2016(29856)
- 2015(33615)
- 2014(33249)
- 2013(32628)
- 2012(29865)
- 2011(26751)
- 2010(26478)
- 2009(24389)
- 2008(23469)
- 2007(20396)
- 2006(17980)
- 2005(15735)
- 学科
- 济(115888)
- 经济(115716)
- 管理(87156)
- 业(80685)
- 企(67088)
- 企业(67088)
- 方法(52114)
- 数学(45059)
- 数学方法(44417)
- 农(34627)
- 财(33402)
- 中国(31399)
- 业经(28117)
- 学(26117)
- 制(25277)
- 地方(25194)
- 农业(23358)
- 务(19719)
- 财务(19638)
- 财务管理(19592)
- 理论(19095)
- 贸(18855)
- 贸易(18839)
- 企业财务(18523)
- 易(18227)
- 和(18016)
- 环境(17933)
- 银(17913)
- 银行(17851)
- 技术(17531)
- 机构
- 大学(415476)
- 学院(412395)
- 管理(161258)
- 济(160174)
- 经济(156512)
- 理学(139859)
- 研究(138871)
- 理学院(138237)
- 管理学(135450)
- 管理学院(134706)
- 中国(103759)
- 京(88616)
- 科学(87799)
- 财(76223)
- 农(71146)
- 所(69197)
- 中心(64355)
- 业大(64249)
- 研究所(63100)
- 江(61973)
- 财经(60266)
- 农业(55349)
- 范(55309)
- 北京(55256)
- 经(54809)
- 师范(54700)
- 院(51257)
- 州(49193)
- 经济学(48340)
- 财经大学(44971)
- 基金
- 项目(289615)
- 科学(227554)
- 基金(210635)
- 研究(208676)
- 家(184927)
- 国家(183404)
- 科学基金(157467)
- 社会(131345)
- 社会科(124316)
- 社会科学(124281)
- 省(113176)
- 基金项目(111902)
- 自然(103989)
- 自然科(101551)
- 自然科学(101521)
- 自然科学基金(99647)
- 教育(95968)
- 划(95533)
- 资助(86245)
- 编号(84622)
- 成果(68343)
- 重点(65006)
- 部(63314)
- 发(61001)
- 创(59902)
- 课题(58166)
- 创新(55983)
- 科研(55867)
- 国家社会(54233)
- 教育部(54080)
- 期刊
- 济(176159)
- 经济(176159)
- 研究(120127)
- 中国(82172)
- 学报(70095)
- 农(65480)
- 科学(63424)
- 财(59713)
- 管理(59095)
- 大学(53540)
- 学学(50232)
- 教育(45438)
- 农业(44483)
- 技术(35618)
- 融(34754)
- 金融(34754)
- 业经(29472)
- 财经(29069)
- 经济研究(27093)
- 经(24862)
- 问题(23160)
- 图书(23073)
- 业(22309)
- 版(21215)
- 科技(20119)
- 理论(19370)
- 技术经济(18642)
- 资源(18446)
- 业大(18296)
- 现代(17962)
共检索到607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金华 李纪伟 冯艳斌 王淼
研究目的: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从空间布局角度考虑提出科学定量的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研究。研究方法:通过ArcGIS距离制图进行居民点撤留判断,借鉴空间数据层次组织方法建立居民点空间等级体系,并结合两项成果进行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结果:以旦八镇为例进行方法实现,结果与现有规划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并兼顾了成本效益、空间关系和管理幅度等重要因素,更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结论:将ArcGIS距离制图和空间层次组织等方法应用于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研究,发展了空间布局定量研究方法,有利于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方案的科学制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筱明 郑新奇
以济阳县域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济阳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4种整理类型。从土地规划需要和济阳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影响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划分城乡居民点空间扩展优先等级区,结合2020年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对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济阳县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减少2 878.47hm2,建制镇用地增加1 094.15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以满足建制镇用地增加的需求。研究可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炳庚 曾晓妹 李晓青 邓楚雄 朱东国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雪欣 王红梅 袁秀杰 关利民 廖丽君
研究目的: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整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影响居民点空间布局因素的限制程度,应用ArcGIS各功能,结合相关分析、统计分析等编制城乡居民点用地综合限制等级图;从土地规划需要和佛冈县实际情况出发,将佛冈县划分为5类可转为居民点用地的优先等级区;应用城乡居民点用地优先等级区,结合人口和人均用地状况,对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确定了佛冈县2020年各镇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佛冈县2020年各镇用地扩展方式和途径不尽相同;各地区在编制和应用居民点综合限制等级图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限制因子及其权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耀奉
问题提出 1981年7月19日,长江宜昌水文站出现55.02米(吴淞基面)的年最高水位(流量70,800秒立米)。在实测期(1877~1882年)居第三位。洪水的相应暴雨主要发生在上川江(屏山新市镇——重庆朝天门)以北流域的四川省境内。据灾情统计资料,以沿江河一带受灾最重,仅房建一项浸淹230多万间,席卷荡涤130多万间。建国以来,长江自1954年洪水后,流域大范围致灾洪水趋向于减少,且曾出现过本世纪70年代的干旱少水时期故在城乡居民点建设过程中,沿江河居民易于漠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稀遇洪水,与水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丽静 王冬艳 王霖琳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庄合并,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足够的田间作业时间,因此合理耕作半径的确定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耕作半径的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因素与耕作半径之间的作用机制,确定了耕作半径的决定性因素。以沂源县鲁村镇增减挂钩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合理耕作半径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合理耕作半径为3.2 km,即与建新村距离3.2 km以内耕地所涉及的村庄可以作为拆旧村庄向建新村合并。现阶段,非人力出行方式及机械化农用工具使用比重在研究区较低,提高高速度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和广泛应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国明 殷嘉迪 张燕 关桐桐 赵雅倩 张悦
研究目的:以友谊县为研究区,总结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空间离散测度及分形维数测度。研究结果:(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经历了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共进发展期、城进乡退调整期三个阶段;(2)乡村发展主导期呈现出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以小型乡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分布较为集聚,并逐渐呈现场县、乡镇、村屯3级结构;(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加,中小型居民点为主体,分布趋于均衡但仍有一定的随机性,居民点3级结构稳定;(4)城进乡退调整期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幅减少,而城镇居民点用地持续增加,大型居民点陆续占据主导地位,居民点分布更趋均衡,居民点等级逐渐缩减为场县、乡镇2级结构。研究结论: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规律可以为城乡用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国明 殷嘉迪 张燕 关桐桐 赵雅倩 张悦
研究目的:以友谊县为研究区,总结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空间离散测度及分形维数测度。研究结果:(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经历了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共进发展期、城进乡退调整期三个阶段;(2)乡村发展主导期呈现出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以小型乡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分布较为集聚,并逐渐呈现场县、乡镇、村屯3级结构;(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加,中小型居民点为主体,分布趋于均衡但仍有一定的随机性,居民点3级结构稳定;(4)城进乡退调整期乡村居民点用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玉枚
从近年来各地发展实践看,尽管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有些地方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漠视、忽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推进"四化同步",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且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
统筹 城乡 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半山丘陵区 空间布局 襄垣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晨懿 税伟 苏正安 王炯
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地质灾害的农村居民空间布局、用地演化的研究方法,丰富灾后重建及地质灾害威胁环境下山地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以都江堰向峨乡为研究区域,选取影响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以格网为载体建立各类因子组合与地质灾害点的空间相关性数据集,并用logistic数学模型对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在此基础上,利用PR、SI指数研究震前(2006—2008年)向峨乡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与演化特点。研究结果:震前向峨乡农村居民点布局、演化发育没有就山地环境的安全性做较为充分的考虑。研究结论:在编制山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山地环境下不同险性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历史演化特征,就其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