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5)
- 2023(10694)
- 2022(9264)
- 2021(8665)
- 2020(7599)
- 2019(17584)
- 2018(17508)
- 2017(33895)
- 2016(18416)
- 2015(20849)
- 2014(20925)
- 2013(20760)
- 2012(19308)
- 2011(17237)
- 2010(16853)
- 2009(15516)
- 2008(15121)
- 2007(13340)
- 2006(11160)
- 2005(9601)
- 学科
- 济(78620)
- 经济(78550)
- 管理(49444)
- 业(48627)
- 方法(40268)
- 企(38231)
- 企业(38231)
- 数学(36505)
- 数学方法(36065)
- 农(22762)
- 财(19497)
- 地方(19169)
- 中国(17389)
- 学(16954)
- 业经(15345)
- 农业(15303)
- 贸(13705)
- 贸易(13703)
- 制(13571)
- 易(13256)
- 环境(12341)
- 务(12331)
- 财务(12289)
- 财务管理(12259)
- 企业财务(11612)
- 和(11253)
- 技术(10532)
- 理论(10116)
- 融(9840)
- 金融(9837)
- 机构
- 学院(260058)
- 大学(258648)
- 济(105099)
- 管理(103025)
- 经济(102761)
- 理学(89678)
- 理学院(88619)
- 管理学(86951)
- 管理学院(86466)
- 研究(85517)
- 中国(63527)
- 科学(56447)
- 京(54006)
- 农(48928)
- 财(45865)
- 所(43671)
- 业大(43639)
- 中心(41750)
- 研究所(40352)
- 江(39095)
- 农业(38808)
- 财经(37167)
- 经(33800)
- 范(33764)
- 师范(33398)
- 北京(32937)
- 经济学(32144)
- 院(31056)
- 州(30925)
- 省(29440)
- 基金
- 项目(185453)
- 科学(146065)
- 基金(135320)
- 研究(129624)
- 家(119289)
- 国家(118369)
- 科学基金(101892)
- 社会(81562)
- 社会科(77300)
- 社会科学(77273)
- 省(74920)
- 基金项目(73178)
- 自然(69348)
- 自然科(67695)
- 自然科学(67674)
- 自然科学基金(66451)
- 划(62510)
- 教育(59570)
- 资助(55377)
- 编号(51703)
- 重点(42254)
- 部(40714)
- 发(40082)
- 成果(39423)
- 创(38078)
- 科研(36701)
- 计划(36003)
- 创新(35768)
- 课题(35517)
- 教育部(34236)
- 期刊
- 济(109932)
- 经济(109932)
- 研究(66149)
- 中国(48620)
- 学报(43902)
- 农(42630)
- 科学(40318)
- 财(36083)
- 管理(33461)
- 大学(32400)
- 学学(31000)
- 农业(29251)
- 技术(23325)
- 教育(20589)
- 融(19772)
- 金融(19772)
- 业经(18455)
- 财经(17462)
- 经济研究(16437)
- 业(16015)
- 资源(15659)
- 问题(15145)
- 经(14906)
- 统计(13787)
- 版(13309)
- 技术经济(13003)
- 策(12553)
- 理论(12187)
- 科技(11953)
- 决策(11436)
共检索到365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高雅 王习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张速度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结果必然会带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由此带来的耕地的时空动态变化。通过遥感技术和ArcGIS软件相结合,并选取部分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分析了近年来卫辉市城镇发展变化和耕地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2011—2015年卫辉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10 678.68 hm~2增加到13 047.35 hm~2,城镇化率逐渐上升,而未利用地开发强度增大,耕地面积稳中有升;受卫辉市地形影响,耕地的空间位置分布不均,增加耕地的位置较为集中,使卫辉市近年来的耕地破碎度有所下降,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耕地 空间格局 动态变化 卫辉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贺振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河南省 粮食生产 耕地资源 预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翟海国 安喜萍 席捷 王玉琴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国内许多旅游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的县(市)正在积极赶超。文章以河南省卫辉市为例对此类型县(市)的旅游开发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速启动、扬优化劣、强化组织、统筹安排的总体开发思路。
关键词:
旅游开发 总体思路 卫辉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芦艳艳 邹金浪 宋鹏伟
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的支持下,从粮食总产和单产两个维度对2013—2017年河南省耕地产能及其实现程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产能单产从2013年的12 064.25 kg/hm~2增加到2017年的12 103.57 kg/hm~2,其实现程度相应由93.45%上升到97.54%;2017年,河南省一半地级市的耕地产能单产实现程度超过100%,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2)耕地产能总产从2013年的9 846.73万t减少到2017年的9 828.79万t,但其实现程度由53.92%上升到59.66%。(3)豫西地区的耕地产能及其实现程度均低于豫东地区,但产能实现程度的增幅相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玉平
运用Excel软件,在分析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虽然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宏波 宋戈 孙丽娜
耕地集约利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GIS手段,定量分析了1989-2008年河南省各个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分布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8年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重要的驱动因子。此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驱动力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喻保华
文章通过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直观数据,分析了2003年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及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河南省2003~2012年耕地压力指数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同的波动状态,即先呈下降趋势,后在较小的波动中趋于稳定,表明2003~2012年间河南省无明显耕地压力,粮食产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同时,文章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线性回归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粮食单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GM(1,1)模型的构建、修正及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测算出以后若干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远小于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喻保华
通过对已知的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直观数据分析,分析了2003年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数据,发现河南省2003~2012年耕地压力指数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同的波动状态,先呈下降趋势,后在较小的波动中趋于稳定,表明2003~2012年间河南省无明显耕地压力,粮食产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粮食单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GM(1, 1)模型的构建及修正以及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从而测算了以后若干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远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昱
基于1978—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短期内,河南省耕地数量与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存在波动,但在12.29%的调整力度下,其长期关系趋于稳定。耕地数量变化对来自人均GDP的冲击反应强烈,而其对人均GDP的解释能力却不断下降。耕地数量变化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不断增强,地方财政对耕地保护的投入还不足。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全省范围内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鹏岩 秦明周 闫江虹 李瑾 杨林 孙超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0年间,河南耕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由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②就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看,10年间,耕地利用效益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由化肥施用量逐渐转变为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利用效益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茂
收集整理 1 949~ 1 999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和复种指数等资料 ,定量分析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和耕地减少的形式 ,用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人口变化趋势 ,对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 ,提出外延式和内涵式开发耕地资源增产粮食的途径 ,对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为粮食生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回归分析 耕地 粮食 河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鹏松 李亚婷 范梦阳 陈璐瑶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指数总体上大于平原地区,效率指数尤为突出。(2)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非农收入高、户主健康状况好有利于耕地转出,户主年龄大、距县(市)区较远的农户倾向于转入耕地,发达的本地乡镇企业会促进兼业生产但抑制耕地流转。(3)不同地形区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区留守老人在耕地流转中发挥重要作用,山地丘陵区地租普遍较低有利于耕地流转,但对更多劳动力的刚性需求影响了农户的转入意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唯 左其亭 马军霞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肖芳
[目的]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搜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通过ArcGIS 10.2软件,得到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河南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2010年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3.12%。20052010年,河南省的耕地转移面积最大,为5.055 4万hm2。其次为水域用地,转移面积2.184 8万hm2。草地转移面积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