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1)
- 2023(11397)
- 2022(9822)
- 2021(9255)
- 2020(7778)
- 2019(18011)
- 2018(17707)
- 2017(34039)
- 2016(18305)
- 2015(20559)
- 2014(20316)
- 2013(19506)
- 2012(17684)
- 2011(15544)
- 2010(15236)
- 2009(13686)
- 2008(12838)
- 2007(10715)
- 2006(9106)
- 2005(7562)
- 学科
- 济(78122)
- 经济(78060)
- 管理(50646)
- 业(46731)
- 企(38829)
- 企业(38829)
- 方法(37857)
- 数学(34394)
- 数学方法(33736)
- 地方(22321)
- 农(18967)
- 中国(17513)
- 财(16690)
- 业经(15451)
- 学(14938)
- 环境(13230)
- 农业(13033)
- 地方经济(12335)
- 贸(12197)
- 贸易(12187)
- 理论(11746)
- 易(11723)
- 和(11498)
- 技术(11286)
- 制(10930)
- 划(10508)
- 务(10462)
- 财务(10398)
- 财务管理(10369)
- 企业财务(9784)
- 机构
- 学院(246085)
- 大学(242958)
- 管理(99423)
- 济(96950)
- 经济(94985)
- 理学(87224)
- 理学院(86256)
- 管理学(84306)
- 管理学院(83860)
- 研究(78890)
- 中国(57693)
- 科学(51381)
- 京(50471)
- 财(40914)
- 江(40475)
- 农(39567)
- 所(38432)
- 业大(38392)
- 中心(37956)
- 研究所(35721)
- 财经(33681)
- 范(32416)
- 师范(32034)
- 农业(30993)
- 经(30719)
- 院(29977)
- 北京(29671)
- 经济学(29225)
- 州(28890)
- 技术(27270)
- 基金
- 项目(183076)
- 科学(145800)
- 基金(133226)
- 研究(130908)
- 家(117128)
- 国家(116257)
- 科学基金(101217)
- 社会(83030)
- 社会科(78859)
- 社会科学(78836)
- 省(74376)
- 基金项目(70900)
- 自然(67781)
- 自然科(66198)
- 自然科学(66183)
- 自然科学基金(64909)
- 划(61991)
- 教育(61250)
- 资助(54565)
- 编号(52613)
- 重点(42173)
- 发(40248)
- 成果(39624)
- 部(39613)
- 创(38840)
- 课题(36418)
- 创新(36385)
- 科研(35719)
- 国家社会(34357)
- 计划(34179)
共检索到339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银超 鲍玉海 唐强 贺秀斌 朱宏伟 郭丰
运用AnnAGNPS模型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2002~2004年的径流量、输沙量、氮磷负荷量进行模拟估算,并分别采用宝塔窝水文站(控制范围占流域面积的62%)2002~2004年实测数据对径流和泥沙模拟值进行校准和验证,采用小江流域出口2002~2004年实测年均数据对总氮、总磷模拟负荷进行校准和验证,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适合于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价。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模型对径流输出的模拟精度高于对泥沙和养分的输出模拟,小江流域多年年均泥沙输出量为261.89万t,总氮输出为8 335.23t,总磷输出为436.86t。...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为有效控制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改善库区水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主导因素着手,并从地形指数的角度考虑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提出了能反映流域输沙量逐年动态变化的新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域颗粒态磷污染年负荷模型。在GIS辅助下,应用所建模型,对研究流域1990~2006年颗粒态磷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分布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年输沙量模型和颗粒态磷年负荷模型有良好的模拟精度;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雅砻江中下游流域和岷江的大渡河流域是颗粒态磷污染的主要源区,嘉陵江流域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颗粒态磷流失情况明显...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颗粒态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常德 龙天渝 李继承 刘腊美
掌握非点源污染形成的机理和变化规律是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的关键。三峡水库非点源污染物来源范围广,每年随上游来水输入库区的非点源污染物成为三峡入库非点源负荷的主要部分。为研究三峡入库非点源污染物负荷变化规律,以SLURP水文模型和输出系数法为基础,建立了长江重庆寸滩断面以上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模型在模拟计算1996~2002年寸滩断面入库非点源TN年负荷和非点源TP年负荷时,除1998年非点源TP负荷计算误差高于50%外,其它各年非点源TN负荷和TP负荷计算误差基本上小于30%,具有较好的模拟计算效果。该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将为流域的有关管理部门提供该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决策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明权 吴胜军 温兆飞 陈吉龙 姜毅 甘捷
传统土壤侵蚀模型模拟次降雨产沙时难以确定泥沙输移系数,分布式的侵蚀产沙模型对数据量需求量大。选择三峡库区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的降雨、植被盖度、地形、土壤等数据,利用SCS-CN和MUSLE模型耦合模拟流域的场降雨的产沙量。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模拟值的精确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整个流域2013年的泥沙流失量是3 923t,全年中5场较大的降雨贡献了泥沙流失量的80%以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泥沙输出量差异很大,耕地(面积44.63%)贡献了81.54%的泥沙,有林地(面积47.61%)贡献了17.63%的泥沙;坡度在0~8度的区域贡献的产沙量仅为1.75%,大于25度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权 陈雯莉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培养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沿程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受到时间变化影响;5个采样点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大多数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优势度不随时间变化且采样点之间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差异不明显,随时间的变化个别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均匀度受到了影响且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较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采样点土壤微生物在利用碳源方式上有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桂英 李平 高立洪 马强 蒋滔 朱金山 张清平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为例,从作物养分需求及土壤环境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丰都县山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的禽畜粪污消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69.83%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氮养分消纳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区域内的氮养分消纳能力表现为分布图块状混合分布,整体呈现为南部较强、北部较弱的趋势。其中,武平镇等位于平坝地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强,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南天湖镇等位于山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弱,不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因而,本研究为丰都县科学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畜禽粪便 负荷能力 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睿佳
为保障松华坝水库流域的饮水安全,促进滇池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本文以非点源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打分法分析不同景观在该流域非点源污染形成中的贡献,并确定各"源"、"汇"景观的比重,以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为基础,分别从流域整体与各景观空间要素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结果显示:(1)松华坝水库流域整体和各空间要素层面的4个景观空间负荷指数值均小于0.50,表明流域在整体和各景观空间要素层面,均属于"污染截留型"景观格局,即理论上由当前景观格局新产生并排出的非点源污染物极少;(2)坡度景观空间负荷指数>相对高程景观空间负荷指数>距离景观空间负荷指数,表明加强保护该流域中高海拔陡坡地带的"汇"景观,不仅可以防止形成新的"污染贡献型"景观格局,还可强化其隔离圈式"污染截留型"景观格局,有效阻挡流域中面积最大的"源"景观,位于中高海拔山区的旱地所产生的土壤和养分外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岩洁 李阳兵 邵景安
为揭示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风险的影响,选择草堂溪小流域作为研究区,以1990、2000、2004和2010年4期TM和CBERS影像获取草堂溪小流域土地利用信息,以500 m×500 m为基本单位,制作格网作为辅助评价单元,借助GIS技术为数据分析平台,对土地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生成1990、2000、2004和2010年4期生态风险分级图。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上升0.03;研究区5种风险等级连片分布,与耕地和水域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5种生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15~25°和>25°坡度带上以及500~1 000 m和1 000~1...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评价 三峡库区 草堂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温兆飞 吴胜军 陈吉龙 吕明权 王小晓 肖艳
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通过遴选影响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关键因子,获得了3大类8小类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从空间分布格局的角度对这些典型区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提出土壤类型是导致不同典型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已在库区内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研究工作的相关研究区进行了典型性分布现状评价,研究认为:(1)目前针对"紫色土-旱地-林地-水田"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的研究区设置较完善,在整个库区中的分布格局也较合理,有利于相关研究成果在该区推广应用;(2)对"黄壤-旱地-林地"典型区研究较少,无法满足整个库区尺度下的应用需求,需加强对库区中部和库尾相关区域的研究区配置;(3)由于对"石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友进 韩国辉 余端 李燕 廖敦秀 谢永红 魏朝富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脆弱性,其重金属污染状况备受关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利用多目标调查数据,在分析土壤中As、Cd、Cr、Cu、Ni、Hg、Pb和Zn等8种重金属积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以及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评价模型法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来源分析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顺序为:Cr(81.45 mg·kg~(-1))>Zn(71.6 mg·kg~(-1))>Ni(31.54 mg·kg~(-1))>Pb(25.27 mg·kg~(-1))>Cu(23.53 mg·kg~(-1))>As(7.39 mg·kg~(-1))>Cd(0.21 mg·kg~(-1))>Hg(0.06 mg·kg~(-1));多元统计分析表明Cd和Cr含量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Ni、Zn和Cu含量则主要受到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Hg、Pb和As则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趋于一致,均表明大部分样品(>84.9%)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属于清洁或轻度污染水平,只有少数样品(<15.1%)达到中度或重度污染水平,这些样品主要采集于巫山、涪陵、忠县境内。综合分析,认为忠县和涪陵境内土壤出现中度或重度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其工业生产的影响,巫山境内则主要受到其成土母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采云 安睿 窦超 刘耀林
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提取三峡库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识别出林地生态源地斑块,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评价斑块重要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DEM、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NDVI等阻力因子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三峡库区林地生态安全网络;最后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林地生态源地共38块,占林地面积的59.55%,占区域总面积的27.95%,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以及重庆段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区。(2)阻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区,最高值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阻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和水域,最低值位于湖北段巫山山脉。(3)生态廊道共79条,其中,3条重要廊道,76条一般廊道,廊道总长度为1 326.37 km。(4)生态廊道的平均阻力为2.50,生态斑块间的廊道总累积阻力为197.36;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别为0.52、2.08、0.73;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构成重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研究结果呈现出“三屏多廊多点多斑块”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兴萍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从20个指标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直辖以来的生态安全问题。运用熵权和AHP的平均值作为权重,结合主观和客观赋权的优点,使评价更为合理。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7-2003年生态安全度为很不安全状况,2004-2007年生态安全度为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压力来看,1997-2007年其ESI一直处于很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状态来看,1997-1999年为很不安全状态,2000年和2001年为不安全状态,2002-2006年为临界安全状态,2007年为较安全状态;从人文环境响应来看,1997-2004年为很不安全状况,2005-2007年为不安全状况。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3方面分析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的影响,据权重值得知,人文环境响应对城市生态影响最大,其次是资源环境状态,影响最小的是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
PSR模型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安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予静 李昌晓 丽娜·热玛赞
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以2005~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有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构建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该流域各指标的权重值,运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模型对该流域进行综合健康评价分析。研究表明:5a间,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平均综合指数为0.509 7,整体上处于较健康的状态。2005~2009年,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处于波动状态,其中,2007年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佳,但2006年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较差。研究表明,对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大的有生物第一性潜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俊尧 宋福忠 吴鑫 唐显枝
三峡库区山地小流域种植业生产呈区块化分布,种植区块可以作为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基本单元。山地小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发生风险评估包括区块划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4个子过程,通过构建以风险因素筛选与量化为核心的风险评价模型,建立源因子和迁移因子2个维度的支撑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分地块面源污染发生风险评估并进行等级划分,依据单指标影响程度,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3个方面提出种植业面源污染针对性管控措施,指导生产和管理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