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4)
- 2023(11413)
- 2022(9849)
- 2021(9226)
- 2020(7812)
- 2019(18329)
- 2018(18174)
- 2017(34579)
- 2016(18626)
- 2015(20840)
- 2014(20512)
- 2013(19813)
- 2012(17791)
- 2011(15836)
- 2010(15747)
- 2009(14149)
- 2008(13524)
- 2007(11398)
- 2006(9867)
- 2005(8063)
- 学科
- 济(75665)
- 经济(75600)
- 管理(53955)
- 业(48395)
- 企(40674)
- 企业(40674)
- 方法(38774)
- 数学(33793)
- 数学方法(33133)
- 农(19631)
- 中国(17101)
- 地方(16949)
- 业经(16629)
- 财(16527)
- 环境(15609)
- 学(15282)
- 理论(14286)
- 农业(13647)
- 和(13042)
- 划(11488)
- 技术(11458)
- 贸(11423)
- 贸易(11416)
- 务(11084)
- 易(11071)
- 财务(11013)
- 财务管理(10988)
- 资源(10959)
- 制(10486)
- 企业财务(10415)
- 机构
- 学院(254440)
- 大学(250511)
- 管理(104197)
- 济(96828)
- 经济(94797)
- 理学(91345)
- 理学院(90362)
- 管理学(88361)
- 管理学院(87893)
- 研究(79291)
- 中国(58286)
- 京(52993)
- 科学(52266)
- 财(42123)
- 江(41157)
- 农(39656)
- 业大(39204)
- 所(38400)
- 中心(38148)
- 研究所(35698)
- 财经(34747)
- 范(34460)
- 师范(34067)
- 北京(31885)
- 经(31704)
- 农业(30894)
- 州(29774)
- 院(29699)
- 经济学(28528)
- 技术(27776)
- 基金
- 项目(185650)
- 科学(147682)
- 基金(134945)
- 研究(133135)
- 家(118338)
- 国家(117428)
- 科学基金(102638)
- 社会(83991)
- 社会科(79754)
- 社会科学(79728)
- 省(75498)
- 基金项目(72234)
- 自然(68953)
- 自然科(67200)
- 自然科学(67186)
- 自然科学基金(65931)
- 划(62539)
- 教育(62278)
- 资助(56017)
- 编号(53685)
- 重点(42318)
- 发(40430)
- 成果(40096)
- 部(40005)
- 创(39145)
- 课题(36762)
- 创新(36491)
- 科研(36102)
- 国家社会(34659)
- 计划(34350)
共检索到348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韶晗 宋爽 石梦溪 胡珊珊 李彦雪 许大为
【目的】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旅游业不断发展,产业转型效果逐步显现,本研究为进一步促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增强该地区生态旅游品牌优势,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拓宽一定思路。【方法】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是特色资源的良好体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是生态旅游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石,本研究基于文献资料的搜集,同时结合了实地调研,针对经济转型明确,林业资源富集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现况进行评价,建立了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区划标准,并采用AHP-PCA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赋权,尝试应用集对分析法(SPA)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展开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在等级区划计算过程中,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得分F=3.480,处于“一般”水平,多数指标集中在“较差”“一般”“较好”等“中间性”区段;受经济及区位发展条件所限,“较差”指标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维度,“一般”“较好”等指标主要集中在生物景观资源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度;应用集对分析联系度函数及集对势分析结果表明,差异项指标的发展态势在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总体发展状况中起决定性作用。【结论】大兴安岭地区林业产业依赖显著,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全面停伐转型期受经济区位影响,对生态旅游资源投入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显著改善的状况下,取较极端状况即差异项指标均转变为同一项指标,该地区发展水平也仅位于“较好”水准。急需必要的方法措施提升“差”“较差”等指标内容,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水平的提高将是一项长期的、必要的管理内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沛林 史明昌 Mike Wotton 方艳霞 刘思林 孙瑜
结合黑龙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特点及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引用加拿大天气指标(FWI)系统,使用2005年至2010年每日的闪电定位数据、天气数据、雷击引发的火灾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全部进入法建立回归模型,最后检验分析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为预测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发生概率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宋德才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目前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内蒙古大兴安岭充分发挥利用发展生态旅游的政策优势、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出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低碳环保,打造特色;提升内涵,强化宣传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经济转型 合理规划 地域优势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梅子侠 孙鸽
随着国家把大小兴安岭确定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林区粗放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滞后的经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林区经济要走出困境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须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发展理念上生态为本,发展方式上生态为先,发展保障上生态为重,牢固建立生态化价值目标导向,不断夯实生态化物质基础,健全和完善生态化管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
新常态 林区 生态化思维 经济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孙金峰 梅子侠
由于森林面积最大、纬度最高、生态位置最重要等因素,大兴安岭林区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和最有迫切需求的生态旅游发展地区之一。文章基于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文化、地理资源优势,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规划旅游发展格局、深入挖掘不同文化内涵、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有林区 生态旅游 大兴安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长波 王玉
黑龙江省为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大省,但是长期以来其山地旅游的发展程度不高,对山地旅游资源的认识水平较低。因此,文章对AHM模型进行了改进,进而对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探讨了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目标与重点。
关键词:
AHM模型 山地旅游资源评价 黑龙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臧桐汝 舒立福 王明玉 赵凤君 同小娟 司莉青 陈锋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雷击火 森林火灾 雷电活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伟克 舒立福 王明玉 李威 司莉青 赵凤君 李笑笑 周暖阳
【目的】对比分析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与人为火发生规律的差异性变化,为研究区针对性的开展火源管理及合理制定火灾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研究区1966—2021年间发生的森林火灾数据,按火因归类筛选出雷击火和人为火,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等方法对比分析雷击火与人为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发生差异、规律变化及火灾季的变化趋势。【结果】1966—2021年间研究区共发生森林火灾1 887起,其中雷击火932起,人为火503起,占比分别为49.39%和26.66%。雷击火与人为火在发生年份、月份和时段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研究区雷击火数量呈波动增加,而人为火数量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尤其是1987年之后研究区雷击火数量逐渐高于人为火,但从整体看研究区森林火灾总数变化并不显著。从火灾面积来看,研究区雷击火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人为火和总森林火灾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区雷击火集中发生在6、7月份,人为火多发生于4、5月份,且呈现夏季防火期雷击火数量显著增多,但雷击火面积变化并不显著,春季防火期人为火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从发生时段上看,研究区人为火高发时段为10:00—15:00,而雷击火高发期在12:00—17:00。雷击火和人为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差异造成了研究区火灾季节的变动,其中雷击火灾季呈延后扩张的趋势,人为火灾季呈逐渐缩短的趋势,总森林火灾季呈收缩变短的趋势。【结论】受气候变化及防火政策的影响,黑龙江大兴安岭雷击火与人为火之间的发生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火灾类型的发生特点和变化趋势,开展针对性的火灾防控工作是有效降低研究区森林火灾风险的必要前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颖
在对国内外森林绿色核算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黑龙江大兴安岭1997—2003年森林资源的实物量、价值量和森林绿色GDP等进行了核算。核算结果表明: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的eaGDP(environmentallyadjustedGDP)1997年为38.19×108元,2003年为57.34×108元,年均增长7.01%;森林的eaNDP(environmentallyadjustedNDP)1997年为25.70×108元,2003年为43.96×108元,年均增长9.36%。在森林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进行了资产负债和财富核算。结果表明,1997—2003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地、林木存量价值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牟长城 孙晓新 倪志英 杨明 张娜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研究大兴安岭22年生人工兴安落叶松沼泽林的群落结构、蓄积量、植物多样性及其沿沼泽-森林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天然沼泽森林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经济效益及环境影响,对沼泽-森林人工造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沼泽-森林的分类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天然沼泽林群落建群种沿沼泽-森林过渡带环境梯度发生明显的更替,而人工落叶松沼泽林均以落叶松为优势种;天然沼泽林的垂直结构比人工落叶松沼泽林完整;2)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蓄积量沿着沼泽到森林方向的环境梯度呈增加趋势(4.3497~6.9905m3·hm-2a-1),而天然沼泽林呈减少趋势(6.6898~1.4118m3·hm-2...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汤姿 尚杰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水体旅游资源,运用多种方法对其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5年水体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83.6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0.59%。各种功能的价值量排序为水资源供给>调蓄洪水>贮水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水产品生产>水能发电>航运>碳固定>休闲娱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宋亚东 张雅琪 田永健 程铭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拥有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是我国最早开展冰雪旅游主题商业活动的省份。文章通过SWOT模型,对当前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为有关部门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冰雪旅游 深度开发 SWOT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 宁吉彬 舒立福 何诚 邸雪颖
卫星监测是现阶段我国主要森林火灾监测方法,其本质是测报地面的高温热源,利用粗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林火监测时不能区分高温热源性质、精确定位火场,对于热点数据的地面核查反馈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提升热点数据处置的技术水平是森林防火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卫星热点数据和同时期森林火灾历史资料,利用ARCGIS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卫星热点初判林火发生次数的准确率79.7%,不同卫星初判热源差异较大,NOAA-16、NOAA-18、NOAA-19和FY-1D的报准率均在80
关键词:
卫星监测 报准率 位置误差 大兴安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俊 孙宝鼎
我国具有众多的小城镇,探讨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小城镇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尝试构建符合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34个具体评价指标和因子权重。并以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红格镇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秀治 陈秋华 赖启福
在论述了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生态环境条件评价、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三大评价子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征询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
关键词:
农业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 层次分析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