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53)
2023(14038)
2022(12371)
2021(11616)
2020(9692)
2019(22487)
2018(22239)
2017(43305)
2016(23271)
2015(26165)
2014(25906)
2013(25337)
2012(23096)
2011(20644)
2010(20172)
2009(18055)
2008(17074)
2007(14416)
2006(12234)
2005(10122)
作者
(66025)
(55296)
(54457)
(51999)
(35024)
(26624)
(24762)
(21874)
(20996)
(19350)
(18934)
(18478)
(17340)
(17115)
(17089)
(16709)
(16564)
(16367)
(15815)
(15681)
(13638)
(13211)
(13208)
(12502)
(12335)
(12118)
(12012)
(11999)
(11075)
(11009)
学科
(92500)
经济(92408)
管理(66344)
(61286)
(50345)
企业(50345)
方法(45756)
数学(40503)
数学方法(39961)
(25057)
(22557)
(22240)
中国(21682)
业经(19705)
地方(19134)
环境(17880)
农业(16909)
(15238)
贸易(15234)
(14842)
(14758)
理论(14421)
技术(14350)
(14348)
财务(14279)
财务管理(14252)
(13791)
(13553)
企业财务(13517)
(11275)
机构
大学(320931)
学院(320233)
管理(131277)
(123777)
经济(121145)
理学(115542)
理学院(114249)
管理学(112039)
管理学院(111473)
研究(103941)
中国(75279)
科学(68132)
(68027)
(54092)
(53762)
业大(52155)
(51064)
中心(48552)
研究所(47486)
财经(44922)
(44506)
农业(42530)
(42013)
北京(41990)
师范(41592)
(41186)
(38857)
经济学(37052)
(36440)
财经大学(33961)
基金
项目(236791)
科学(186557)
基金(173085)
研究(168668)
(152156)
国家(150976)
科学基金(130358)
社会(106086)
社会科(100555)
社会科学(100530)
基金项目(93194)
(92040)
自然(87615)
自然科(85529)
自然科学(85509)
自然科学基金(83923)
(78371)
教育(77120)
资助(70744)
编号(68198)
重点(53005)
成果(52140)
(51746)
(49931)
(49050)
科研(45922)
课题(45849)
创新(45819)
教育部(44059)
计划(43796)
期刊
(125764)
经济(125764)
研究(85385)
中国(55826)
学报(54006)
科学(49843)
(47873)
管理(44806)
大学(40488)
(39373)
学学(38475)
农业(33754)
教育(30933)
技术(27553)
业经(22055)
(21461)
金融(21461)
财经(20530)
经济研究(19575)
资源(17698)
(17491)
(16884)
问题(16861)
科技(16400)
图书(16343)
(15254)
理论(15238)
技术经济(14762)
业大(14244)
实践(14177)
共检索到439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郝慧梅  任志远  薛亮  姜雁飞  
基于遥感数据,运用3S技术及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等指标定量测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榆林市1987、1999和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37.58亿元、173.43亿元和283.69亿元,并存在区域差异。整个研究期间(1987~2002年),南、北六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缩减,林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增加,但北六县以林地增加为最,南六县以草地增加为最,且在1999年后增速加剧。(2)除土地利用变化外,气候波动对榆林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更不容忽视。(3)除榆阳、神木、米脂外,其余空间尺度的各区域在后一阶段(1999~200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高于前一阶段(1987~1999年);在前一阶段,北六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六县强烈;而后一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郝慧梅  任志远  
在3S技术支撑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评方法测算榆林市生态资产时空分布,并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等指标。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是导致榆林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榆林市大部分区域1987年~1999年和1999年~2002年前后两阶段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小于气候波动,这一结论说明在气候干旱、降雨年际变率大的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应确保其效益持续增加,生态建设方式、植被类型选择更应适应区域气候条件;②全市前后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分别为65.65元/(hm2.年)、81.64元/(hm2.年);除榆阳、神木、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茜  于德永  孙云  郝蕊芳  刘宇鹏  刘阳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去,科学界致力于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论文重点阐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影响机制,总结土地利用/覆盖与气候变化定量关系的研究进展,得出现阶段研究存在四点不足:1缺乏景观格局与气候过程关系的认识;2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3区域气候模式存在局限;4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指出基于可持续性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为民  初彩霞  吴中元  
本文通过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地利用/覆盖情景模式下的生态安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培军  潘耀忠  陈晋  王平  周武光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中城镇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洪水的加剧和水土流失的增加; 以乡镇为单元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对应区域城镇用地比例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 由此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确保相当数量的绿地对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义国  王心源  吉文帅  张生根  田兵  
利用两个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结合RS和GIS技术,对安徽省合肥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使耕地和水域锐减。人类活动对水域、耕地和林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这些景观要素的斑块形状趋向简单,而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形状趋向复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利华  史志华  王天巍  蔡崇法  刘红耀  
基于1978、1991和2002年3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红壤丘陵北部边缘区的咸宁市1978~2002年20余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2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显示,20多年来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林地为主导的土地格局,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耕地、未利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影响该区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摆万奇  柏书琴  
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基本涵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简称LUCC) 的全球环境效应,分析了它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我国LUCC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预测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LUCC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覆盖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全球和区域综合模型;·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杨鹏  
进入 9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以为我国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成武  黄利民  
文章从LUCC计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入手,探讨了其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我国LUCC研究的新思路:(1)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看,应遵循"先局部、再整体;既分工、又合作"的研究思路;(2)从研究的时间尺度来看,应遵循"聚焦近期、兼顾历史、瞄准未来"的研究思路,用考古等研究方法重现5000多年来各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状况,建立与竺可桢先生建立的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序列相匹配的LUCC变化序列;(3)从研究的技术手段来看,应注意多源信息的复合使用,重视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集成使用)的运用;(4)开展跨学科研究;(5)结合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开展研究;(6)加强理论集成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李娜  李静  刘焕军  宋思铭  
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为研究区,以1989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度并分析其总体特征,探讨选取用地类型变化的生态贡献率参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反映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989-200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田和草地覆盖类型变化最为频繁、速度也最快,建设用地变化最慢。期间生态环境有恶化也有改善。在各种用地类型的变化中,沼泽湿地减少的生态贡献率最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研究表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原有土地利用/覆盖方式被迫发生相应改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何英彬  
尺度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尺度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尺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华  张勃  
国际上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响应,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成为必然。由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并取得了积极进展。论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的一些相关问题: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的尺度依赖性;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的数据问题;③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位置与数量。回顾了已有的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①基于行为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②经验统计模型;③最优化模型;④混合/综合模型;⑤动力模拟模型。最后总结了现有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发展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