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60)
- 2023(2230)
- 2022(2048)
- 2021(1882)
- 2020(1626)
- 2019(3852)
- 2018(3604)
- 2017(7774)
- 2016(4032)
- 2015(4431)
- 2014(4174)
- 2013(3998)
- 2012(3706)
- 2011(3132)
- 2010(2896)
- 2009(2336)
- 2008(1941)
- 2007(1436)
- 2006(968)
- 2005(572)
- 学科
- 济(17852)
- 经济(17843)
- 方法(11352)
- 数学(10815)
- 数学方法(10743)
- 业(10110)
- 管理(9901)
- 企(7533)
- 企业(7533)
- 农(4608)
- 财(4303)
- 中国(3957)
- 贸(3283)
- 贸易(3283)
- 易(3208)
- 农业(3101)
- 地方(2934)
- 业经(2818)
- 环境(2511)
- 务(2496)
- 财务(2493)
- 财务管理(2484)
- 技术(2483)
- 企业财务(2358)
- 和(2263)
- 学(2107)
- 出(2087)
- 制(2045)
- 融(2011)
- 金融(2011)
- 机构
- 大学(50233)
- 学院(49041)
- 济(24271)
- 经济(23983)
- 管理(21590)
- 理学(19528)
- 理学院(19364)
- 管理学(19114)
- 管理学院(19007)
- 研究(14193)
- 中国(10307)
- 财(9927)
- 京(9142)
- 财经(8699)
- 经济学(8602)
- 经(8175)
- 经济学院(8041)
- 科学(7635)
- 业大(7492)
- 农(7319)
- 中心(7140)
- 财经大学(6786)
- 经济管理(6386)
- 江(5933)
- 所(5885)
- 商学(5854)
- 商学院(5811)
- 农业(5790)
- 范(5620)
- 师范(5574)
- 基金
- 项目(39357)
- 科学(32026)
- 基金(30230)
- 研究(29454)
- 家(25930)
- 国家(25747)
- 科学基金(22717)
- 社会(20256)
- 社会科(19321)
- 社会科学(19315)
- 基金项目(16651)
- 省(14575)
- 自然(14072)
- 自然科(13767)
- 自然科学(13764)
- 教育(13605)
- 自然科学基金(13531)
- 划(12448)
- 资助(11624)
- 编号(11394)
- 部(9652)
- 国家社会(8902)
- 重点(8816)
- 发(8809)
- 创(8792)
- 教育部(8697)
- 人文(8504)
- 创新(8242)
- 科研(8032)
- 制(8014)
共检索到60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淑艳 李波 周成刚 张卫光 谢丽霞 刘永杰
【目的】我国经济林树种板栗和杉木上的重要害螨一直被认为是同一种螨——针叶小爪螨,但针叶小爪螨的山东板栗种群和浙江杉木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且生殖隔离并非由地理隔离和能调控寄主生殖的内共生菌引起,似乎二者已分化为2个独立的种。本研究目的是明确其成种原因,丰富物种形成理论。【方法】从之前做杂交试验时所采集的针叶小爪螨板栗和杉木种群中各随机取3头雌成螨,提取单头雌成螨的总DNA,使用根据其他小爪螨28S rDNA两端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28S rDNA,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比较2种群的28S rDNA序列,并基于28S rDNA序列构建小爪螨属系统发育树,结合已有研究分析两种群分化原因。【结果】每个种群的3个个体的28S rDNA序列完全一致,无种群内变异。2种群的28S rDNA序列一致性为98. 3%,遗传距离为1. 7%。在基于28S rDNA序列构建的小爪螨属系统发育树上,浙江杉木种群与采自日本的日本柳杉上的本岛小爪螨亲缘关系最近,山东板栗种群与采自日本的日本栗上的栗小爪螨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板栗和杉木上的叶螨并非由同一种叶螨因适应不同寄主植物分化而成,很可能是2个独立的物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庆 于明志 洪晓月
通过研究核糖体28SrRNA的D1~D2部分序列来阐述蜱螨亚纲叶螨科6个属11个物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形态学上定义的叶螨属(Tetranychus)、全爪螨属(Panonychus)、双叶螨属(Amphitetranychus)、裂爪螨属(Schizotetranychus)、缺爪螨属(Aponychus)和岩螨属(Petrobia)等6个属分别形成一个单系,然而在叶螨属内截形叶螨(T.truncatus)、土耳其斯坦叶螨(T.turkestani)、神泽叶螨(T.kanzawai)、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urticae),及全爪螨属内苹果全爪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健 张晓军 任炳忠
对天牛科4亚科32种天牛的28S rD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6种天牛的28S rDNA基因部分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天牛科7亚科38种天牛的系统发育树,探讨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获得的772bp的序列中,保守位点521个,占全部位点的67.5%;简约信息位点136个,占全部位点的17.6%。G+C的平均含量为60.8%,明显高于A+T的平均含量,碱基组成偏向G和C,转换稍高于颠换。系统发育树表明: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及沟胫天牛亚科均为单系群,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一致。28S rDNA序列是一种有效的解析天牛科高级分类阶元系统发育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宇 王金成 迟元凯 鞠玉亮 王暄 李红梅
基于GenBank中根结线虫属的核酸序列,筛选了28S(D2/D3)、18S和ITS 3个不同的序列片段,利用遗传距离法和分子系统学方法评价其各自作为根结线虫条形码标记的可行性。结果显示:28S(D2/D3)、18S及ITS的核酸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 3、0.002 7和0.024,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74、0.036和0.156,由于属内近缘种的影响,各分子标记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均有一定的重叠;基于K2P模型构建的3种分子标记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均混合聚类,难以区分;经统计,28S(D2/D3)、18S及ITS对根结线虫属内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星耀
外担子菌属(Exobasidium)的真菌引起树木的细胞增生性和肥大性病害。本研究基于PSA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和性状的模糊解析,以及分离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氮源、碳源下生长曲线的模糊解析和28SrDNAPCRRFLP解析,分布于日本的12个种和1个变种的外担子菌属真菌的35个分离菌株被分类为18个菌群。其中9个菌群和传统分类的种是一致的,这些种包括:坏损外担子菌(E.vexansMas)、网状外担子菌(E.reticulatumItoetSawada)、山茶外担子菌(E.cameliaeShirai)、E.cylindrosporiumEzuka、E.shiraianumP.Heen....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富英 罗信昌
对侧耳属 18个种 5 2个菌株及 3个其它属的菌株的 2 8SrDNA 5’端进行PCR扩增 ,得到长度约为 1.4 6kb的片段。对该片段分别用 7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BamHⅠ、HaeⅢ、HhaⅠ、HinfⅠ、MspⅠ、TaqⅠ酶切 ,结果表明 ,MspⅠ酶切片段多态性最高 ,AluⅠ对侧耳属无酶切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菌株间的相似系数为 0 .5 6 9~ 1.0 0 0 ,在 92 %相似水平可将侧耳分为 5大类 :Ⅰ .红平菇和桃红侧耳 ;Ⅱ .鲍鱼菇和囊盖侧耳 ;Ⅲ .具核侧耳 ;Ⅳ .金顶侧耳 ;Ⅴ .其它所有供试侧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叶碧欢 李海波 叶卫邦 陈友吾
【目的】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可快速准确鉴别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与其他天牛幼虫的目标基因,为该保健昆虫的食药用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利用线粒体COⅠ、 COⅡ、 Cytb基因和28S细胞核基因的通用引物分别克隆获得4种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序列检索、多重比对、序列信息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结果】基因克隆最终获得锈色粒肩天牛4种基因序列的片段大小分别为817、 545、 434和1 088 bp。特殊位点分布结果显示:28S的保守位点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Cytb、 COⅠ和COⅡ,变异率则正好相反。COⅠ、 COⅡ和Cytb基因片段的碱基组成和替换信息特点均表现为A+T含量>G+C含量,颠换高于转换,28S基因片段则表现为A+T含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佳 彭德良 黄文坤
采用线虫通用引物D2A和D3B对9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的核糖体DNA28S大亚基的D2/D3区进行了扩增,获得的片段长度约为780bp,克隆测序后使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9个线虫种群D2/D3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13%,其中8个群体的序列与越南报道的香蕉穿孔线虫近源种(Radopholus sp.7B VietNam)的D2/D3区核苷酸序列(DQ328712)相似性为97.46%,说明香蕉穿孔线虫D2/D3区具有较大的保守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SHN12r、RSSH、RSHL、RSHK、RSLZ、RSSZ、RSHN13、RSHN12p等8个种群聚为一类,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星耀 赵仕光 吕全 贾秀贞 刘会香
BotryosphaeriaCes.etdeNot .(无性阶段是DothiorellaSacc .)属病原真菌能引起多种林木溃疡病的发生 ,在我国分布区域十分广泛。病原菌因较大的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分子遗传分化 ,通过对来自 5个区 1 4个寄主种 (品种 )的 30个菌株进行 2 8SrDNA PCR RFLP和RAPD解析 ,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菌株都能扩增出稳定一致的 2 8SrDNA条带 ,6种内切酶不能区分该属内部的 2 8SrDNA差异。RAPD结果表现出该属丰富的多样性 (92 81 % ) ,在 0 845相似系数的水平上所有菌株被识别为 1 3类 ,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淑艳 李波 郭慧玲 李会 李杨 孙绪艮
寄主植物、地理距离、农药胁迫、生境片段化等是影响种群遗传结构和进化的重要因素(Harrison etal.,1996;Hutchinson et al.,1999;Knutsen et al.,2000;罗育发等,2006;褚栋等,2008)。许多有关昆虫与植物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植食性昆虫具有通过缩小或扩大其寄主范围或转移到新寄主上的进化潜力(Via,1990),这种现象可能使种群间产生完全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馨方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王广鹏 王英杰
为筛选板栗叶片中的功能性物质,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对4个板栗品种的成熟叶片进行了检测,结合ChemicalBook、化源网、相关药典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功能性物质,并对重点关注的18种次生代谢物在不同品种间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叶片中共检测到673种次生代谢物,包括黄酮、酚酸、生物碱、鞣质、萜类、木质素和香豆素等。PCA和聚类分析表明,燕山早丰和燕奎品种的次生代谢组学轮廓差异较小;对分类贡献率较大的次生代谢物是根皮素、香蜂草苷、柳匍匐次苷、熊果苷、肉桂酸、没食子儿茶素、原花青素B1等,表明代谢组差异可作为区分不同板栗品种的一种重要依据。筛选出功能性次生代谢物共202种,包括51种酚酸、24种生物碱、83种黄酮类、21种萜类、14种木质素和香豆素以及9种鞣质,其中原儿茶酸、山楂酸、熊果酸、鞣花酸、绿原酸、扁蓄苷、山柰酚-7-O-葡萄糖苷、槲皮素、绣线菊苷、紫云英苷、甜菜红苷、银锻苷、香蜂草苷、白麻苷等活性物质在叶片中含量较高,为板栗叶片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板栗 叶片 次生代谢物 功能性物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彤彤 郭素娟 李艳华 江锡兵
【目的】为解决板栗生产中品种混淆、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不同板栗品种坚果形态进行数字化分析,建立板栗品种鉴别方法。【方法】以我国不同板栗主产区的80个品种,共3 200个坚果为试验材料,统一参数对其平面、侧立面、底部组分别进行拍照。利用Image J软件,结合板栗坚果形态特征,按照一致顺序选择34个鉴定点,以此获得坚果形态坐标数据。利用Morpho J软件将数据进行普氏叠印分析,消除大小、位置等非形态因子的干扰,并以品种进行分类;对坐标数据进行相对扭曲分析,得到34个鉴定点的贡献率,以此提取重要鉴定点;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不同品种间坚果形态差异可视化,进行典型变量分析和判别分析,获得不同组分对不同板栗品种的鉴别效果。【结果】(1)相对扭曲分析显示,前25个鉴定点累计贡献率为87.7%,有较大的鉴别作用,作为重要鉴定点。(2)主成分分析显示,坚果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果顶果肩、坚果平面轮廓形态、坚果厚度和底座相对大小。(3)典型变量分析显示,以不同组分单独进行鉴别时,大部分品种存在重合现象,区分度较低;以34个鉴定点综合鉴别时,不同品种间均有显著的区分,鉴别效果明显;以25个重要鉴定点进行鉴别时,效果与前者相似。(4)80个板栗品种以不同组分单独进行判别分析时,平面、侧面、底部组分正确率分别为72.5%~100.0%、71.8%~100.0%、70.0%~100.0%;以34个鉴定点进行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5.0%~100.0%;以25个重要鉴定点进行判别,正确率为92.5%~100.0%,后两者具有较高的判别率,能够实现80个板栗品种的鉴别。【结论】基于25个重要鉴定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可实现不同板栗品种的准确鉴别,正确判别率达92.5%~100.0%,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坚果形态数字化分析的板栗品种鉴别方法,将为生产实践中品种的正确应用提供新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亚斌 郭素娟 孙传昊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板栗种质资源在迁西地区的表型多样性、变异规律及变异水平,为迁西地区板栗的引种、育种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6个板栗群体39份板栗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坚果成熟期采集刺苞与坚果,并测定其相关表型性状。采用双因素巢式分组试验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1)刺束长度在群体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群体间差异性不显著,其余9个性状指标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各性状指标变异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3)群体间平均变异与群体内平均变异比约为2:11,表明各性状群体内的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4)采用系统聚类中ward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结论】板栗刺苞与坚果表型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其中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板栗表型性状多态性较为丰富,性状遗传稳定性较低,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通过对比群体间与群体内的变异系数得出群体内变异是板栗表型性状呈多样性的主要来源;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得到地理分布相近的板栗群体可以相互引种。
关键词:
板栗 形态性状 变异系数 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馨方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王广鹏
利用筛选出的21对SSR引物对7个燕山板栗群体142份资源和1个太行山板栗群体9份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不同群体的聚类树状图和主坐标分析图,旨在为燕山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明晰和创新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1对引物共检测到71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异范围为2~6,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3.38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14 5~0.972 3,平均0.866 8。8个板栗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t、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s分别为1.457 8、0.309 9、0.468 0、0.306 2和0.291 2,说明燕山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度较高,其中遵化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最高,为97.18%,青龙和迁西群体次之,分别为95.77%和94.37%,表明遵化、迁西一带是燕山板栗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迁西和宽城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最大,亲缘关系最近;怀柔和邢台(太行山)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最小,遗传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图和主坐标分析图可将燕山板栗主产区青龙、迁西、宽城、兴隆、遵化和怀柔群体资源划为1类,而处于太行山区邢台群体为1类,说明燕山板栗和外来品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群体的遗传关系和地理来源有一定关联性。
关键词:
燕山板栗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SSR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曾程 沈月琴 朱臻 冯娜娜
通过林业活动固碳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根据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及净现值的基本原理,以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典型林场为案例点,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案例树种,借鉴Benítez固碳模型和杉木生长模型,基于造林再造林项目,对浙江、福建、江西等3省的杉木固碳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土地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且利率为5%的情况下,杉木固碳成本江西<浙江<福建,江西省固碳成本最低,是3省中最适宜造林固碳的省份;3省的固碳成本对利率、木材价格都敏感。利率越低,木材价格越高,最优轮伐期越短,杉木固碳成本越低。固碳成本与利率、木材价格的变化关系为使用政策手段降低固碳成本提供了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