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23)
- 2023(16364)
- 2022(14149)
- 2021(13409)
- 2020(11157)
- 2019(25961)
- 2018(25473)
- 2017(49132)
- 2016(26197)
- 2015(29431)
- 2014(28929)
- 2013(28574)
- 2012(26022)
- 2011(23421)
- 2010(22965)
- 2009(20754)
- 2008(19937)
- 2007(16809)
- 2006(14393)
- 2005(12482)
- 学科
- 济(107651)
- 经济(107534)
- 管理(73013)
- 业(68690)
- 企(56881)
- 企业(56881)
- 方法(51091)
- 数学(45183)
- 数学方法(44622)
- 中国(30791)
- 农(27039)
- 财(25828)
- 学(23181)
- 业经(22670)
- 贸(20585)
- 贸易(20577)
- 地方(20560)
- 易(20039)
- 制(18355)
- 农业(17861)
- 环境(16613)
- 理论(16529)
- 和(16437)
- 务(16433)
- 财务(16361)
- 财务管理(16330)
- 技术(15803)
- 企业财务(15530)
- 银(14824)
- 银行(14781)
- 机构
- 大学(369912)
- 学院(365876)
- 济(150882)
- 经济(147869)
- 管理(147100)
- 理学(128938)
- 理学院(127503)
- 管理学(125222)
- 研究(124630)
- 管理学院(124574)
- 中国(92142)
- 京(78628)
- 科学(77324)
- 财(65452)
- 所(60730)
- 研究所(56182)
- 中心(56047)
- 农(55940)
- 财经(54302)
- 业大(54103)
- 经(49879)
- 北京(49497)
- 江(49417)
- 范(48641)
- 师范(48172)
- 经济学(46523)
- 院(46241)
- 农业(43894)
- 经济学院(42072)
- 财经大学(40955)
- 基金
- 项目(262122)
- 科学(208164)
- 基金(194109)
- 研究(189050)
- 家(169918)
- 国家(168644)
- 科学基金(145867)
- 社会(121194)
- 社会科(114939)
- 社会科学(114910)
- 基金项目(103350)
- 省(98714)
- 自然(96059)
- 自然科(93924)
- 自然科学(93903)
- 自然科学基金(92220)
- 教育(86415)
- 划(84627)
- 资助(79746)
- 编号(75126)
- 成果(59377)
- 重点(58840)
- 部(58535)
- 发(55323)
- 创(54244)
- 课题(51029)
- 国家社会(50798)
- 创新(50763)
- 科研(50589)
- 教育部(50409)
- 期刊
- 济(153440)
- 经济(153440)
- 研究(106039)
- 中国(62187)
- 学报(57770)
- 科学(54564)
- 管理(51991)
- 农(48992)
- 财(47749)
- 大学(44233)
- 学学(41674)
- 教育(36406)
- 农业(34566)
- 技术(30929)
- 融(26375)
- 金融(26375)
- 经济研究(26018)
- 财经(25907)
- 业经(24019)
- 经(22202)
- 问题(21505)
- 图书(18846)
- 业(18477)
- 资源(17369)
- 科技(17348)
- 技术经济(17240)
- 理论(16762)
- 版(16265)
- 贸(16001)
- 现代(15972)
共检索到513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娜 张梅青
高铁的网络化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重新整合,对城市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基于高铁流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论文使用2014—2019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城市网络整体上由东向西拓展,网络规模扩大、密度提升;②节点功能和地位的时序变动重塑了网络的空间格局,改变了由少数东部城市主导的网络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均衡化的发展趋势;③从关联形态看,全国尺度上的复杂网络结构取代了区域尺度上的轴带式联系形态,整体上与"八纵八横"网络相对应;④城市网络的关联强度逐年提升,形成了4个联系层级,城市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俐锦 欧国立 范梦余 石柏源
高铁通过改变城市间的连接性和联系强度来影响城市网络的结构、功能和关系。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延伸与升级,基于高铁流来认识和解构城市网络成为了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高铁流出发,借助2008—2018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进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密度逐年提高。东中部地区的中心度值较高,枢纽地位明显,多条高铁干线的核心交汇点易生成高中介度节点。(2)多重网络结构层级性辨识出具有演化分异的层级特征和复杂多样的联系格局。第一、第二层级节点效应显著,区位优势明显;第三层级是网络的延伸和细化。(3)地域邻近程度和空间联系强度决定了凝聚子群的构成,受高铁线路布局的影响,子群呈现"多核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延伸、合并和新增3种演化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探索调控策略,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重大。立足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点强度、点度、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分析后可知,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半壁有关城市所编织,连接上具有空间跳跃性、多中心极核、层级明显、结构相对稳定的复杂网络。
关键词:
百度指数 旅游信息流 城市空间网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琳琳 王光辉 陈刚
为丰富对城市间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定量研究,更加精准识别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特征,以中国296个地级市2011—2020年联合申请专利、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量为样本,基于三螺旋理论,将产学研专利合作归纳为“产-研”“学-研”“产-学”“产-学-研”等4种类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量增长5倍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较少、占比较低,且增速缓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连通度不高,大多数节点间合作强度较低,节点间联系呈“东密西稀、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网络层次清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空间结构显著,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5个城市处于中心地位,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及自主能力较强。由此提出要发挥北京等核心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着力培育成都等西部创新中心城市,增加西部边缘城市对外创新合作的机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鑫颖 王亚红 王春杨
利用城市间铁路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基于2008年和2017年城市经济和人口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计算城市可达性,分析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全国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特别是对那些高铁从无到有的城市更为明显;当前建成和运营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高铁对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城市规模越大可达性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呈现铁路网络下城市可达性的"马太效应";东南地区可达性的提升更为明显,使得可达性的空间重心由我国北方向南方偏移。总体上,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受益远高于无高铁城市,高铁强化了区位条件在可达性中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时空压缩效应 异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勇 眭霞芸 刘震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2)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3)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亮洁 任娇杨 杨永春 潘竟虎
采用2019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100强企业网络数据和百度指数数据,运用链锁—隶属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从全国—城市群间—城市群内三个相互嵌套的空间尺度,解析尺度重构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应用随机森林和逐步回归法分析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信息流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呈菱形空间结构;企业流视角下,网络联系较弱,呈放射状分布;二者均呈现"东密西疏"分散分布。(2)不同尺度的城市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现象,核心城市的集聚力普遍大于其对外的辐射力;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结构特征显著,择优链接效应明显;城市群间联系小团体特征明显,层级性显著;信息流视角下城市群间网络联系远强于企业流视角下城市群网络联系,京津冀城市群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群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与互惠对特征,网络结构呈现单核心和双核心两种类型。(3)政治资源、知识资本、专业技术服务、人力资本是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玉珊 王光辉
在分析2011、2020年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容量—负荷”级联失效模型与二次指派程序(QAP)从内生网络结构与外生多维邻近的双视角探讨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网络向紧密性提高、韧性提升的方向演进;(2)创新网络结构韧性受内生结构参数与外生多维邻近机制的复合影响;(3)仿真结果表明,节点抗风险能力、节点重要性、网络密度、网络层级性均与网络结构韧性具有正相关关系;(4)QAP结果表明,创新网络边韧性摆脱地理依赖,创新、产业、知识和经济邻近对其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爱 毕硕本 王军 黄铜 万蕾
本文利用社交网络分析法和GIS可视化,在地理学视角下,对微博中"山东毒疫苗事件"信息传播路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具有相对一致性,表现为网络中节点的出入度与社会城市发展具有指向性,在个别中心城市间(北京、广东、上海)有所区别;(2)舆论微博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都形成中心节点城市,这些城市主导着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舆论方向;(3)相同时间段内的舆论信息传播路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对称性,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密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王云靓 樊杰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著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三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钟范
为了认识中国城市体系跨境网络结构特征,以世界500强企业的母子企业间的内在关系视作城市之间的联系证据,建构中国境内城市与境外城市之2-模网络,从总体网络、内源网络和外源网络3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网络区域分布较广而差异大,网络要素总体上呈现位序-规模分布,又不同程度偏离"理想值";外源网络相对内源网络发育,并在城市构成上形成部分差异;外源网络度数中心度、核心-边缘分化特点显著,同时境内的上海、北京、广州、苏州等之间,境外的东京、首尔、新加坡、纽约等之间呈现显著的联系共享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关键词:
空间网络 交通流 信息流 技术合作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徐露允 曾德明 陈静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知识整合和知识组合配置,知识整合和知识组合配置策略的不同带来了异质性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从而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决策的差异性。运用中国汽车产业2001—2014年申请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筛选出961家企业,并利用企业专利数据中的专利分类号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分析了知识网络关系特征和聚集特征演变过程。通过2821个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变分析发现,我国汽车产业知识网络关系特征总体水平较低,但仍呈现出了上升趋势,汽车产业在总体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部知识聚集和全局知识聚集,但局部聚集程度明显高于全局聚集程度;依据是否参与协作研发或技术标准制定将企业进行分类,不同类别下企业知识网络结构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研究发现有助于揭示我国汽车产业知识融合发展规律,为日后推动技术跨界融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巍 高卫东 张敏
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强烈的能源需求,各省通过煤炭运输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中国1998—2008年煤炭铁路流通网络空间特征、拓扑结构和子群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国家煤炭铁路流通网络以山西、河南、甘肃为核心,呈辐射结构的空间状态;节点间流量规模差异巨大,以山西—河北间流量最为显著。②拓扑结构分析显示,10年间国家煤炭铁路流通网络密度不断增大,平均路径长度减小,聚集系数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度值分布呈现位序—规模特征。③经过竞争和重组,各节点地域组团特征明显,形成西北、东北、东南、西南4个子群;各子群间、子群内联系程度不断增加,相比而言,子群内部节点联系更加密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梦汝 陈焱明 周桢津 傅腾宇 李满春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流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维系多边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东盟11个国家的出境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变化。使用重心模型计算1995—2015年旅游流网络重心坐标,探究重心移动轨迹。结果显示:1995—2015年,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的紧密程度和能级水平逐渐提升,网络的核心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网络中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区域旅游流吸引能力和输出能力呈现强弱不均状态,东部旅游输出能力较强,西部旅游吸引能力更强,但国家间旅游输出能力差异小于吸引能力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