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84)
2023(9806)
2022(8236)
2021(7795)
2020(6677)
2019(15143)
2018(14770)
2017(28769)
2016(15174)
2015(16540)
2014(16322)
2013(15884)
2012(14306)
2011(12556)
2010(11993)
2009(10488)
2008(9768)
2007(7914)
2006(6246)
2005(5116)
作者
(41125)
(34642)
(34261)
(32550)
(22026)
(16854)
(15630)
(13540)
(13154)
(12056)
(11774)
(11752)
(10953)
(10840)
(10597)
(10523)
(10262)
(10179)
(9863)
(9818)
(8385)
(8314)
(8105)
(7929)
(7788)
(7616)
(7524)
(7222)
(6913)
(6892)
学科
(58066)
经济(58004)
管理(43052)
(40317)
(33120)
企业(33120)
方法(31633)
数学(28769)
数学方法(28360)
(16025)
(14429)
中国(13285)
(12131)
地方(11757)
业经(11614)
(11530)
(10992)
贸易(10988)
(10814)
财务(10781)
财务管理(10752)
(10733)
(10484)
金融(10481)
(10476)
银行(10457)
企业财务(10324)
(9977)
技术(9947)
环境(9837)
机构
大学(200991)
学院(200749)
(81115)
管理(80627)
经济(79602)
理学(71220)
理学院(70467)
管理学(69080)
管理学院(68709)
研究(63572)
中国(48145)
科学(40874)
(40094)
(36884)
(34632)
业大(32595)
中心(31263)
财经(30829)
(30496)
(28425)
研究所(28350)
农业(27329)
(27268)
经济学(25848)
(24129)
(24089)
师范(23828)
北京(23799)
财经大学(23697)
经济学院(23634)
基金
项目(152888)
科学(121549)
基金(114528)
研究(106201)
(101967)
国家(101205)
科学基金(87552)
社会(69292)
社会科(65935)
社会科学(65921)
基金项目(61390)
自然(59388)
(58172)
自然科(57914)
自然科学(57892)
自然科学基金(56819)
(50234)
教育(48809)
资助(46439)
编号(40365)
重点(34511)
(34338)
(32201)
(31881)
科研(30559)
创新(30260)
成果(30178)
国家社会(29965)
教育部(29441)
计划(29118)
期刊
(74677)
经济(74677)
研究(49629)
学报(35071)
中国(32578)
科学(31808)
(29474)
(28871)
管理(28092)
大学(26802)
学学(25844)
农业(20322)
(17896)
金融(17896)
技术(16937)
财经(14812)
教育(14392)
(12702)
经济研究(12436)
业经(12214)
(11472)
问题(10390)
(10314)
资源(10189)
科技(9882)
统计(9254)
业大(9188)
理论(9055)
技术经济(8900)
财会(8737)
共检索到269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晓阳  申文明  万华伟  侯鹏  林刚  
动物的生境是动物生活环境因子的综合,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藏羚羊是一种濒危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藏羚羊的生境,藏羚羊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对藏羚羊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藏羚羊生境需求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藏羚羊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结构、海拔、坡度、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国产GF-1遥感卫星影像,提取了生境要素(生态系统结构、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最后结合DEM数据对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藏羚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为4100~5200M的草...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丁丽霞  王祖良  周国模  杜晴洲  
为解决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扩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该自然保护区在1985年,1991年,2003年3个时期毛竹林的面积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区内毛竹林面积以平均4.47 hm.a-1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并有继续快速蔓延的趋势,严重蚕食了周围原始植被(特别是阔叶林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认为毛竹林迅速扩张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干扰极少,毛竹林盖度大(>79%),林下其他植被更新难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图2表1参8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泉龙  
可可西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无人 区,是一片洁净的土地,宛如一位无邪 的美丽少女坐落在青藏高原上。然而, 可可西里的净土还能维持多久?纯真的 “少女”会否容颜依旧? 藏羚羊的处境好多了 最早对可可西里的了解源于一部电 视专题片,专题片反映了藏羚羊守护者 与武装盗猎分子进行斗争的壮烈场面。 那些场面使我对盗猎分子充满憎恨,同 时对可可西里无人区萌生了好奇之心。 今年6月中旬,我有幸获得一次到青藏 铁路采访报道的机会,终于亲身感受了 可可西里,并探得它神秘的美丽面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书培  穆丽光  王晓玲  张静  刘波  孟和达来  鲍伟东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 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4 891. 23hm2,占研究区域的4. 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 685. 14 hm2。【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维尧  孙权  刘鑫鑫  曲丽  王福友  姚明远  邹红菲  
【目的】东北豹是分布最北、种群数量最小的豹亚种,濒危等级为"极危"。分析采用相机监测技术得到的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长期动态,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秋—2017年秋,在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主要分布区以每3 km×3 km网格1对的密度布设相机。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RAI)计算东北豹相对丰富度,以99%核密度等值线定义东北豹分布区,在Extract Compare软件中进行个体识别。在CAPTURE软件中对有效监测期的数据进行闭合种群检验、适宜模型评估和种群数量估计。以8 km为半径,在相机布设处向周边外延绘制缓冲区作为有效监测面积,评估东北豹种群密度。【结果】在9个监测季,东北豹RAI指数波动在0.34~2.12之间。2013年秋季东北豹分布区为201 km~2, 2017年秋季分布区为992 km~2。共识别东北豹个体9只,其中成年雌性和雄性各3只、幼崽2只、性别不明个体1只。在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效力并不强,检验结果总体偏低。M_h模型(假设拍摄率有个体差异)选择标准得分在2015春、2015秋、2016秋、2017春4个监测季最高,在其他5个监测季得分仅次于M_0(假设拍摄率一致)。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M_b(假设捕获前后拍摄率有差异)、M_t(假设不同时段拍摄率有差异)模型评估捕获率与M_0模型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东北豹种群密度波动在0.12~0.88只·(100 km~2)~(-1),种群总捕获率整体较高,但2017年春季拍摄个体仅占种群评估数量的0.43。【结论】受地理因素和猎物丰富度变化影响,东北豹时空分布具有异质性。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对小样本检验效力不强。M_h假设是进行东北豹种群数量评估的适宜模型,"拍摄羞怯反应"会导致种群密度评估结果偏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原  
青藏高原的冷艳和纯净,是它让人着迷的魅力所在。在这个广阔而独特的雪域里,可可西里无疑是更有特质也更出彩的地方。为了探访和考察可可西里的生态和地理状况,我打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龙  姚晓军  李风贤  李晓锋  
[目的]湖泊水位数据是湖泊水量平衡的重要指标,也是湖泊溃决模拟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研究,获得可可西里地区主要湖泊水位数据及其变化过程,对认识藏北地区水资源变化及突发湖泊溃决洪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文献资料、湖泊矢量数据、2003—2009年ICESat/GLAS卫星测高数据为基础获得1993—2009年可可西里地区主要湖泊水位数据,并结合气象等数据对湖泊水位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 1993—2009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水位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的湖泊数量较少,但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错尼湖泊水位上升了24. 68m,银波湖下降了6. 16m;有7个湖泊水位波动幅度在10~15m之间,应该引起人们重点关注。(2)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水位动态变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其中降水增加(或减少)和湖面蒸发减少(或增加)是导致湖泊水位上升(或下降)的决定性因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以及区内地下水补给形式可能是次要原因。[结论]利用卫星遥测技术对大范围无人区湖泊水位信息提取优势明显,数据时间序列较短是其瓶颈。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数量众多,湖泊水资源调查和水安全评估应予以重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超  范韦莹  蔡晓斌  王学雷  张玉铭  李鹏飞  
科学评价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生境的适宜性,可为散养麋鹿生境改造及野化麋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开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散养麋鹿的生境改造和有效管理,2019年5~8月,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获取了围栏内散养麋鹿的分布位点数据,并基于Google Earth影像数据对麋鹿生境类型进行面向对象的解译分类,分析了散养麋鹿种群的分布与不同生境类型的关系,运用MaxEnt模型对围栏内散养麋鹿夏季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MaxEnt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了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10),裸地距离、泥滩地距离和林地距离是夏季麋鹿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5.2%、34.5%和15.7%。生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距泥滩地距离、低草地距离、裸地距离的增加,生境适宜度逐渐降低,散养麋鹿的出现概率也逐渐降低;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生境适宜区类型主要以低草地和泥滩地为主,适宜区面积为338.84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7.41%。夏季麋鹿在保护区内倾向于栖息在保护区核心区中南部的泥滩地、低草地和裸地等生境类型上,在该保护区有限环境容纳量的背景下,应加强保护区内部麋鹿适宜栖息地生境类型的营造,同时推动新的麋鹿迁地保护区建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士远  张学霞  朱彤  杨维  赵静瑶  
人类的生存质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以及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1995、2007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据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95-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绿度、湿度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正向作用,热度、干度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负向作用,且湿度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2该区域1995、2007、2015年生态指数优良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49.520%、66.508%、76.189%,同时RSEI等级变差、不变、变好的比例分别为3.945%、55.598%、40.457%。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不断改善,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一系列生态保育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天池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可能与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有关;3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所选的各指标均为指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而裸露、干化地表的治理则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冯晓东  刘欣  
介绍了我国藏羚羊的种群分布、迁徙习性,简要分析了藏羚羊的致危因素,指出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影响,如破坏觅食、栖息场所,阻断迁徙路线等。认为设立野生动物通道有助于减轻现代交通设施对藏羚羊等动物迁徙习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因此,还应做到迁移高峰期严格控制野生动物通道附近人为活动,通道优化,工程完成后尽可能恢复原始植被,加强公路管理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东  阎晓曦  付晶莹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艳  王秀兰  冯仲科  于东海  
以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用研究区landsat8 OLI遥感影像、DEM数据、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11个光谱因子、8个纹理因子、3个地形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因子进行降维处理,以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0%作为指标,选取4个主成分,并以主成分得分为自变量、以每公顷蓄积量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估测模型,并检验精度。结果表明: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0.810,拟合度好。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为:蓄积量估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12%,总相对误差为6.02%,平均预估误差为7.82%,模型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兴波  周惠丽  张红勇  彭鹤年  王召龙  白映禄  尚素琴  
[目的]通过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动态的长期监测,进一步了解该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而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以维护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方法] 2016—2018年连续3年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5个林场(麻家寺、官滩沟、兴隆山、马坡和上庄)进行蝶类生物多样性监测,选取6条样线,即:样线Ⅰ(代家窑)、样线Ⅱ(火烧沟)、样线Ⅲ(范家山)、样线Ⅳ(香沟门)、样线Ⅴ(红庄子)、样线Ⅵ(徐家峡)。计算各样线蝶类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等,并分析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蝶类的群落特征和区系组成。[结果]2016—2018年连续3年共采集蝴蝶标本4 618号,经鉴定隶属7科64属100种,其中眼蝶科(2 473号)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喙蝶科(仅1号)为保护区的稀有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样线多样性为样线Ⅰ>样线Ⅵ>样线Ⅲ>样线Ⅳ>样线Ⅱ>样线Ⅴ,均匀度指数为样线Ⅱ>样线Ⅴ>样线Ⅵ>样线Ⅰ>样线Ⅳ>样线Ⅲ,物种丰富度为样线Ⅲ>样线Ⅳ>样线Ⅰ>样线Ⅵ>样线Ⅴ>样线Ⅱ。相似性分析表明:样线Ⅱ和样线Ⅴ为极不相似,样线Ⅰ和样线Ⅲ、样线Ⅰ和样线Ⅳ、样线Ⅲ和样线Ⅳ均为中等相似,其余样线两两间为中等不相似。区系组成表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100种蝴蝶中古北种56种,占蝴蝶总种数的56%;东洋种2种,占蝴蝶总种数的2%;广布种42种,占蝴蝶总种数的42%。[结论]单一生态系统中蝴蝶群落的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较低,复杂生态系统的蝴蝶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秀珍,马建文,王志刚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的中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上,保护区内的植物从第三纪演化至今仍带有荒漠特有种群标记,对研究环境演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诊断意义,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样方统计方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进展缓慢,另外,很难实现对保护区植物分布规律与生境的全面了解与监测。我们利用Landsat-5、7卫星提供的1987年9月的TM和1999年8月的ETM数据,两景不同时相的数据间隔12年,分辨率为30m;1∶25万的DEM数据;地面样方统计数据等。用遥感技术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群落进行分布规律和变化探测的研究,可以快速、大范围、准确、实时获取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数据,建立三维立体景观虚拟现实图,再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样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间隔12年植被分布规律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为合理利用这些植被资源,对受损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文辉  岳晓雷  高鹏  夏淑娟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 000 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 2,3.0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