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25)
2023(13924)
2022(11824)
2021(10873)
2020(9110)
2019(20559)
2018(19939)
2017(38018)
2016(20597)
2015(22636)
2014(21962)
2013(21304)
2012(19305)
2011(17089)
2010(16308)
2009(14437)
2008(13677)
2007(11236)
2006(9279)
2005(7462)
作者
(58109)
(48842)
(48521)
(45682)
(30714)
(23602)
(21893)
(19100)
(18619)
(16837)
(16573)
(16564)
(15481)
(15110)
(14863)
(14748)
(14696)
(14424)
(13986)
(13734)
(12116)
(11651)
(11544)
(11249)
(11091)
(10797)
(10578)
(10332)
(9956)
(9707)
学科
(82442)
经济(82361)
管理(55043)
(51643)
(41134)
企业(41134)
方法(38803)
数学(35013)
数学方法(34545)
(22162)
地方(21414)
(19261)
中国(18964)
(17500)
业经(17285)
农业(15411)
(15356)
贸易(15349)
(14880)
环境(13713)
技术(12597)
(12268)
财务(12234)
财务管理(12212)
(12074)
(11652)
地方经济(11569)
企业财务(11522)
理论(11015)
(10720)
机构
学院(278620)
大学(278349)
(109322)
管理(108431)
经济(107294)
理学(96392)
理学院(95202)
管理学(93315)
管理学院(92800)
研究(91849)
中国(66060)
科学(61648)
(56632)
(52847)
业大(47590)
(46029)
(45385)
中心(43219)
研究所(42586)
农业(42042)
(39045)
财经(38812)
(37134)
师范(36619)
(35525)
(34323)
经济学(33847)
北京(33603)
(31175)
经济学院(31019)
基金
项目(211657)
科学(167284)
基金(155848)
研究(146469)
(139774)
国家(138671)
科学基金(118678)
社会(94559)
社会科(89697)
社会科学(89676)
基金项目(84273)
(83177)
自然(80320)
自然科(78449)
自然科学(78420)
自然科学基金(76986)
(71269)
教育(66874)
资助(61495)
编号(56723)
重点(48507)
(46272)
(45803)
(44910)
成果(42653)
创新(42141)
科研(41808)
计划(41283)
国家社会(40095)
教育部(38737)
期刊
(105779)
经济(105779)
研究(68931)
学报(51280)
科学(45978)
(45769)
中国(44642)
大学(38005)
学学(36347)
管理(35689)
(34553)
农业(31357)
教育(23012)
技术(22702)
(18635)
金融(18635)
业经(18424)
财经(17718)
(17167)
经济研究(17156)
资源(15622)
(15262)
(15217)
问题(14963)
科技(14407)
业大(13836)
技术经济(12152)
统计(12110)
商业(12109)
图书(11951)
共检索到372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文参  徐增让  
基于2010年Google Earth数据、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借助ENVI和Arc GIS,在村落—庭院尺度,刻画了西藏当雄县当曲流域聚落演变,分析了聚落演变的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探讨了牧区聚落优化的路径。研究发现:(1)2010—2015年当曲流域聚落已经由传统的游牧迁徙演进到定居放牧阶段,聚落规模显著增大,分布海拔有所降低、选址改善,亚村落—庭院尺度的聚落斑块呈集聚型,聚落定居化、集中化趋势明显。(2)水源、草场、交通是牧区聚落集聚的引力因子,高海拔、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是聚落集聚的斥力因子。聚落体系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矛盾中不断演化发展。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交通便捷的地区的聚落得以快速发展;分布于高海拔、山区、水草资源欠佳、生态敏感、交通不便地区的聚落趋于萎缩。(3)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定居化深刻影响着牧区聚落分布格局与发展演变。可选取经济生态化、特色产业化、新型城镇化、适度定居化等路径,优化区域规划、完善公用基础设施、高效配置水草资源和整合制度政策,促进草原牧区聚落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文参  徐增让  
基于2010年Google Earth数据、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借助ENVI和Arc GIS,在村落—庭院尺度,刻画了西藏当雄县当曲流域聚落演变,分析了聚落演变的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探讨了牧区聚落优化的路径。研究发现:(1)2010—2015年当曲流域聚落已经由传统的游牧迁徙演进到定居放牧阶段,聚落规模显著增大,分布海拔有所降低、选址改善,亚村落—庭院尺度的聚落斑块呈集聚型,聚落定居化、集中化趋势明显。(2)水源、草场、交通是牧区聚落集聚的引力因子,高海拔、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是聚落集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刘运伟  方方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寒牧区的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FM)对青藏高原藏北地区那曲县展开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并评估其现状聚落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聚落未来重构的思路。结果表明:(1)那曲县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整体较低,适宜性水平高于一般适宜的区域零散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低缓的河谷地区,仅占全县面积的12%。其他适宜性较低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8%,分布相对集中。不同乡镇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差异显著。(2)那曲县现有的聚落空间占全县总面积的0.47%,为7594 hm~2,其中分布在一般适宜及以上等级区的面积占聚落总面积的86.47%,而较不适宜、不适宜和禁建区内的聚落占比高达13.53%。那曲县聚落空间布局倾向于较高级别的适宜区,聚落用地适宜性条件较好的乡镇其布局合理性越高。那曲县局部聚落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缺失空间布局指引、村级行政区划欠佳、藏民对神山的宗教信仰和历史遗存的地域环境认同。(3)聚落的空间重构可推动生态移民、适度"村庄化"等要素的整合来实现。聚落的经济重构要建设由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村镇系统、充分利用"点—轴"结构的辐射效应等结构要素的重组来实现。聚落的社会重构需要通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增强藏族社会关系组织程度、提倡藏区优秀文化传承等优化功能的措施来实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唐冬梅  
西藏农牧民公共服务评估是改进其效率的途径,本文从西藏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入手,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西藏日喀则地区秋窝乡三村的199份问卷调查资料,对农牧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估。文章指出,尽管西藏农牧区公共服务提供决策是"自上而下",但农牧民的满意度仍然比较高,同时,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项目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方面显示出改进的突破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玉祥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探讨了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藏南农牧区土地沙漠化的面积、类型、分布、危害与成因等。成因分析表明,区内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区内的自然沙漠化过程、气候干旱化加剧过程及人为加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是以气候变化为主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还提出了若干沙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包括合理利用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发挥草地优势,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开展人工造林,建设防风固沙体系;分步分类实施,整治沙漠化土地;建立治沙机构,重视治沙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柳  俞乔  李志铭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分析农牧民收入质量的差异结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增强制定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的针对性。本文应用"风险矩阵分类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农牧民收入质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质量在县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高质量的县集中在藏中地区,低质量的县分布于边缘地区,其主要成因是各区域在自然地理和生产条件、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农牧区就业结构、农牧民收入构成、中心城镇带动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猛  
本文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为例,以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自然地理条件、制度供给、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深入地客观分析了目标县域欠发达的原因,从而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及援助对策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石亚灵  黄勇  杨林川  李骥  
针对传统聚落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业化”现象,在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交叉研究领域,构建“基于社会网络演变视角的传统聚落商业化机制”为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案。选取重庆龚滩镇、云南沙溪镇、贵州青岩镇分别作为“居民为主体的非生产性转型商业化”、“外部要素主导的去主体商业化”、“居民主体+外部要素综合型商业化”研究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传统聚落的社会网络模型,通过k-核指标计算1978~2018年血缘、业缘关系网络稳定性特征。结果显示:商业化过程中,血缘结构逐渐由初期的大家庭转向核心家庭,再迈向混合家庭结构,业缘结构由初期的同业结构转向合作结构,进而形成竞争结构。三者对比揭示出西南古镇在商业化初期为熟人社会结构,商业化中期转向半熟人社会结构,商业化成熟期形成陌生人社会结构,为不同商业化发展阶段的传统聚落保护提供新的社会视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柴军  张陆彪  毛炜峄  
本文以草地理论载畜量变化为衡量草地退化状况的指标,将影响草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凝炼为驱动草地退化的牲畜规模因子、耕地因子和气温因子、降水因子和日照因子,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PPR)研究了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退化驱动因子的影响力问题。计算结果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增加对阿勒泰牧区草地退化的相对影响力达55%,而自然因素的相对影响力为45%。研究表明:阿勒泰牧区耕地面积的扩大是草地退化的启动性因素,而近20年来加速草地退化的主要诱因是牲畜饲养量的不断增大,气温、降水以及日照因子始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辉霞,何晓蓉,刘淑珍,陈国阶  
运用实地抽样调查数据,初步探讨改则县的农户行为与牧民收入的关系,分析了城郊改则镇牧民收入低于其它乡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①由于区位优势,牧民试图寻求增收的捷径,而不安分于畜牧业的生产,导致草地的低效利用;②第三产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发展导向没有与畜牧业相结合,而且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和经验,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高,所以少数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③地处青藏高原,外出打工交通成本高,加上浓厚本土意识,牧民不愿意到外省打工,而本区就业机会少,劳动力廉价,所以劳务输出并没有成为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④牧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生产技术,导致生产投入的利用效率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利伟  徐增让  成升魁  许世卫  张宪洲  余成群  孙维  武俊喜  曲云鹤  马杰  
发展人工种草是缓解西藏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食物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内地食物消费比重增加,缓解了西藏地区食物生产压力,为西藏农业地区发展种草提供了有利条件。论文基于农户食物生产和消费调研数据、市场调研数据并且结合统计数据资料,在利用和改进Gerbens-Leenes等(2002)发展的食物消费与耕地需求之间关系的方法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一江两河"流域(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农户腾出耕地种草的潜力。结果显示,西藏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耕地需求不高,理论上腾出耕地种草潜力较大。2010年"一江两河"流域中的拉萨市、日喀则地区以及山南地区户均耕地需求分别为5 542.3、7 400.1和5 521.7 m~2,而腾出耕地种草的潜力分别为4 777.5、2 977.3和2 054.4 m~2,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分别占到户均耕地面积的46.3%、28.7%以及27.1%。但是,考虑到当地快速的人口增长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一江两河"流域不同地区应该根据各自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畜牧业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业结构调整,通过种草补贴等激励措施和政策,提高农户种草积极性,开拓饲草市场,统筹土地的种粮和种草功能,优化配置土地饲草资源,缓解当地草畜矛盾,增加农户种草收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利伟  徐增让  成升魁  许世卫  张宪洲  余成群  孙维  武俊喜  曲云鹤  马杰  
发展人工种草是缓解西藏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食物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内地食物消费比重增加,缓解了西藏地区食物生产压力,为西藏农业地区发展种草提供了有利条件。论文基于农户食物生产和消费调研数据、市场调研数据并且结合统计数据资料,在利用和改进Gerbens-Leenes等(2002)发展的食物消费与耕地需求之间关系的方法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一江两河"流域(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农户腾出耕地种草的潜力。结果显示,西藏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耕地需求不高,理论上腾出耕地种草潜力较大。2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骞国  石培基  刘春芳  魏伟  吴娜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