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2)
2023(10695)
2022(9007)
2021(8274)
2020(6855)
2019(15617)
2018(15114)
2017(29112)
2016(15145)
2015(16986)
2014(16719)
2013(16248)
2012(14967)
2011(13430)
2010(13189)
2009(12016)
2008(11291)
2007(9598)
2006(8367)
2005(7419)
作者
(41220)
(34894)
(34754)
(33047)
(22376)
(16419)
(15732)
(13607)
(13292)
(12063)
(11820)
(11631)
(10991)
(10916)
(10799)
(10681)
(10350)
(9952)
(9882)
(9845)
(8749)
(8274)
(8204)
(8156)
(7955)
(7802)
(7363)
(7009)
(6950)
(6667)
学科
(87349)
经济(87287)
管理(45695)
(40478)
方法(35983)
(34597)
企业(34597)
数学(31709)
数学方法(31351)
地方(18396)
中国(17611)
(17388)
(16884)
业经(15835)
(15662)
地方经济(12834)
理论(12393)
(11098)
农业(10942)
(10811)
财务(10778)
财务管理(10760)
(10747)
环境(10718)
(10519)
贸易(10513)
(10373)
金融(10369)
企业财务(10315)
(10118)
机构
大学(222286)
学院(220017)
(103969)
经济(102274)
管理(87688)
理学(76541)
理学院(75789)
管理学(74640)
管理学院(74207)
研究(71077)
中国(52699)
(44766)
(43763)
科学(40158)
财经(36941)
经济学(34457)
(33741)
(33165)
中心(32624)
经济学院(30787)
(30401)
研究所(30251)
(28689)
业大(28652)
财经大学(27774)
(27599)
师范(27331)
北京(26426)
(25502)
商学(24419)
基金
项目(150561)
科学(121156)
基金(113377)
研究(110462)
(97319)
国家(96573)
科学基金(85088)
社会(74931)
社会科(71200)
社会科学(71186)
基金项目(59541)
(57322)
自然(53567)
自然科(52348)
自然科学(52338)
自然科学基金(51418)
教育(51384)
(47615)
资助(45833)
编号(42546)
(34409)
重点(33825)
成果(33328)
(32624)
国家社会(32310)
(31771)
教育部(30712)
人文(29954)
创新(29737)
大学(29304)
期刊
(112672)
经济(112672)
研究(65357)
(35460)
中国(35253)
管理(33824)
学报(30543)
科学(29131)
(24647)
大学(24298)
学学(23157)
技术(20833)
财经(20011)
经济研究(19422)
教育(18127)
(17523)
金融(17523)
(17374)
农业(16603)
业经(15340)
问题(14609)
技术经济(12805)
统计(11832)
(10561)
(10367)
世界(10075)
理论(9989)
商业(9866)
决策(9431)
经济问题(9356)
共检索到314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英  
文章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对资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入手,发现究竟是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物"还是一种"关系",是二者的核心分歧所在,也是西方经济学中"人力"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而马克思经济学中"人力"绝不可能成为资本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国内不少学者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人力资本理论成立的依据,或试图将人力资本理论嫁接到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中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损害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文超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比较,既是对两种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性进行甄别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寻求能够解决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更为深刻和实用的分配理论的途径。批判实在论作为一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具有超越西方科学哲学的深刻性和科学性。以之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分配理论在科学性上的差异则清晰可见。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和科学,对于对策的选择更有指导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述剑  牛宇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与权力是合一的。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批判是独特的,他既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展开对资本权力问题的宏观解释,又利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对资本权力问题的微观呈现。马克思在其文稿中展开了对资本权力的全面批判,通过对劳动力问题的分析完成了对资本权力的前提性追问与解答,通过对资本本质的分析确认了资本权力所蕴含着的"物权"和"关系权"维度,通过对私有制度的分析直接揭露了资本权力的"私权"本质,通过对资本权力行使的分析确证了它的非暴力性、主体性、扩张性和计算理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辩证分析了资本权力的社会历史效应。在全面展现资本权力的同时,马克思还探寻了资本权力的积极扬弃之道,即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以无产者为主体和制定科学的方案来完成这一任务。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雍梦茜  胡立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促成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资本主义私有制掩盖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实践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终极目标。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一脉相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鲍金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才成立的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古典经济学用实证主义的眼光去观察对象,高度重视事物的现象和事实,但是它从不去探究现象的历史来历和事实的内在根据,这就会走向对经济事实的非历史性理解。就此而言,马克思批评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以历史性研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视野,并且将"批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质的意义上加以实现。具体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批判的价值立场、批判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的观点结论等方面,实现自身作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卢卡奇、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这里尤为突出。他们分别在生产和消费阶段抓住时代的发展要素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要么回到纯粹思辨或走向虚无,要么抛弃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最终都具有局限性。重估这些批判理论及其局限性,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坚持并运用马克思学说,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安铁通  
时代要求不断拓展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空间,一种有效的思路就是批判性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马克思经济理论不仅包括价值论还包括使用价值论。在坚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我们要重视拓展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论。从价值论层面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但是从使用价值论层面看,西方经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科学成分,我们不应将价值论层面的对立扩大到整个学说体系。批判性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用以完善、发展马克思使用价值论,可以极大地拓展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空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道一  
秉持批判的理性精神,马克思以其卓著的创造性书写了《资本论》这一“资本批判”的理论典范。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在“《资本论》的逻辑”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从黑格尔所开创的辩证逻辑中“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也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批判性地反思黑格尔式唯心辩证法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颠倒”的前提下,深入考察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规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矛盾运动”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逻辑”,可将其展开为“对旧概念的批判”“对新概念的规定”“概念的改造”“概念的转化”四个层次的“概念—运动”,通过对“剩余价值”概念在“《资本论》的逻辑”论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的阐发,以此拒斥和否定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中的种种意识形态辩护,从而在“概念逻辑”高度上,透彻地显明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达致“资本主义整体性批判”的广度与深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星焕  
马克思以实践和批判为两大理论支柱,建构起“批判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只是对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而是以“人类社会”为立足点和以“私有制批判”为理论核心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达”。在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仍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然  李腾飞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当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依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效力。基于此,经济理论学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研究,坚守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批判”和“实践”立场,同时发扬创新精神,完善理论建设,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展现更大的实践指导价值。由付文军撰写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转向与逻辑生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一书聚焦梳理出“资本之思”和“存在之问”两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线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华  程承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以物质财富为中心、以资本逻辑为主轴、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市场为理念的批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向可以从以人本为中心、以劳动逻辑为主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础、以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为理念来探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华  程承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以物质财富为中心、以资本逻辑为主轴、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市场为理念的批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向可以从以人本为中心、以劳动逻辑为主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础、以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为理念来探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琨  
《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伊始,价值转形问题就引发了经济学界的“百年争论”。针对马克思没有处理成本价格转形的“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均无法实现成本价格转形和“总量相等二命题”的兼容,致使转形问题成为“无解”难题。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看,西方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形而上学的,不可能解决转形问题。其中,双重体系抽掉价值转形的任何中介环节,试图使价值范畴和生产价格范畴直接相等;单一体系则为了将价值规定无矛盾地纳入生产价格范畴强行修改价值理论。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设定的数理分析框架下成功解决了静态的成本价格转形问题,取得了超越西方的原创性成果。“无解”的转形问题只能归咎于西方学者而与马克思无关。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吴大娟  
精神生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非人性、非历史性和非批判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做了鞭辟入里的哲学经济学剖析。精神生产就其本然状态,体现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感性实践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被资本增殖逻辑裹挟,异化为商业交易和为资产阶级统治鸣锣开道的意识形态工具,丧失了最初的崇高气节和艺术气息,这种“生产主义”导向的精神生产将被“自由精神生产”代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剥削本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质上是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批判。在“非物质生产”风靡全球的数字信息时代,精神生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生产的精神性扩展和精神的生产性弥漫交相强化、彼此渗透,资本扎根精神生产领域隐性盘剥“活劳动”,致使劳资关系进一步恶化紧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批判,对于澄明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变化与实质,把握精神生产的“精神政治学”趋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马克思认为,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和执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行政机构,它还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经济载体,具有经济的属性。因而是政治、社会与经济属性的统一。在《资本论》及其一系列经典文献中,马克思告诉我们,国家具有多重经济角色,有着多种经济职能,在社会的经济运行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之进行经济学思考,会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