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20)
- 2023(14124)
- 2022(12388)
- 2021(11694)
- 2020(9666)
- 2019(22206)
- 2018(21900)
- 2017(42197)
- 2016(22840)
- 2015(25522)
- 2014(25099)
- 2013(24244)
- 2012(22020)
- 2011(19570)
- 2010(19171)
- 2009(17202)
- 2008(16419)
- 2007(13753)
- 2006(11785)
- 2005(9736)
- 学科
- 济(87918)
- 经济(87825)
- 管理(66870)
- 业(60345)
- 企(51002)
- 企业(51002)
- 方法(43737)
- 数学(38292)
- 数学方法(37765)
- 农(23314)
- 财(21940)
- 中国(21220)
- 学(20579)
- 业经(19375)
- 环境(17112)
- 地方(16789)
- 农业(15455)
- 理论(15129)
- 和(14936)
- 务(14576)
- 财务(14508)
- 财务管理(14477)
- 贸(14340)
- 贸易(14336)
- 制(14098)
- 易(13918)
- 技术(13807)
- 企业财务(13754)
- 划(13742)
- 教育(12251)
- 机构
- 大学(312682)
- 学院(311425)
- 管理(127212)
- 济(120267)
- 经济(117714)
- 理学(112128)
- 理学院(110923)
- 管理学(108869)
- 管理学院(108315)
- 研究(99056)
- 中国(71134)
- 京(64898)
- 科学(63417)
- 财(53025)
- 农(48294)
- 业大(48189)
- 所(47465)
- 中心(45513)
- 财经(44107)
- 研究所(43954)
- 江(42284)
- 范(41483)
- 师范(41090)
- 经(40385)
- 北京(40010)
- 农业(37799)
- 院(36846)
- 经济学(36194)
- 州(34627)
- 师范大学(33467)
- 基金
- 项目(227976)
- 科学(179939)
- 基金(166513)
- 研究(165909)
- 家(144921)
- 国家(143742)
- 科学基金(124579)
- 社会(104805)
- 社会科(99059)
- 社会科学(99032)
- 基金项目(89136)
- 省(88860)
- 自然(82136)
- 自然科(80174)
- 自然科学(80156)
- 自然科学基金(78674)
- 教育(76707)
- 划(74861)
- 编号(67564)
- 资助(67411)
- 成果(52970)
- 重点(50762)
- 部(50053)
- 发(47571)
- 创(47522)
- 课题(45467)
- 创新(44322)
- 科研(43981)
- 教育部(43200)
- 国家社会(42889)
- 期刊
- 济(123535)
- 经济(123535)
- 研究(85439)
- 学报(50885)
- 中国(50792)
- 科学(46313)
- 管理(44669)
- 农(43155)
- 财(39776)
- 大学(38888)
- 学学(36783)
- 教育(34270)
- 农业(30346)
- 技术(27080)
- 业经(20916)
- 财经(20833)
- 融(20784)
- 金融(20784)
- 经济研究(19643)
- 经(17712)
- 问题(16045)
- 科技(15708)
- 图书(15653)
- 版(15186)
- 业(14890)
- 理论(14807)
- 资源(14518)
- 技术经济(14229)
- 实践(13701)
- 践(13701)
共检索到424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芳 李宁
生态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蕴含的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与价值主体观方面与生态治理内在价值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生态财富与生态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态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充分彰显出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基于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生态治理确立了价值目标,提供了动力源泉。探寻生态治理公众参与路径要着重"从群众中来"构建生态利益表达机制与生态利益综合机制,"到群众中去"构建生态价值评价机制与生态绿色共享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戴建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从1956年6月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以来,日本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由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有机论"思想、由对生态价值主体的探讨而生发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
关键词:
日本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 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向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华章琳 柳敏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为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中国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呈现出影响局部稳定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价值观的偏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红色建设的同时加强绿色建设,以及借助于群众的力量,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人口观? 今年中国迎来伟大祖国建国35周年,我国经济、文化、内政,外交、政治、军事诸战线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包括我国在人口事业上的胜利。 中国人口发展是世界人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发展,离不开世界人口发展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亮
文章在分析梳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观点、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消费观 科学价值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小刚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代中国 启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观 维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伍诚珵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指出中国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真汲取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坚决摒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将生态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自私自利行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两型社会",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不断发展。
关键词:
生态观 探索 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夏 赵秀凤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从分析贫困根源、剖析贫困实质、明确贫困治理主体和消除贫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逻辑完整的、彻底性的阐释。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贫困治理相关论述,对找准中国未来贫困治理转型的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后,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治理目标、顶层设计、配套机制、制约因素等均会引起贫困治理战略的大转型,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贫困治理发展的基本盘,有助于明晰未来贫困治理发展思路。同时,必须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多维贫困问题、推动贫困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无缝衔接、解决扶志与扶智个体发展等问题上下功夫,争取构建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中国贫困治理理论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军
国家治理语境中,正义是价值取向,税收是基础保障。税收正义则属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观和制度保障。本文从两个层次讨论税收正义:一是税收促进生产关系诸环节正义,即促进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在维护代际公平、降低社会交易费用、遏制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经济主体消费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力。二是税收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经济新常态对税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下的税收正义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税收正义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卓今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直接进入操作层面,它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长期以来持续讨论的有关"美学和历史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从文本出发讨论历史运动和审美的一般规律,对象和参照系有时互相缺位,不能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其次是"文化研究"是一个笼统的文论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待进一步区分。本文着重探索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部结构,尝试从打破孤立状态并回到文艺现实,批评家自身的意识形态结构以及形成批评理论的诸环节等方面来破解上述难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卢根源
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考古发现,《易经》在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18世纪中国哲学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时《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呈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这有力证明了《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路平
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围绕共同福祉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思想,构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由于其在理论建构时保持着与中国的亲缘性,也使其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存在某些共通之处,包括理论基础的同源性、强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等;但同时,二者在依托的实践道路、依赖的主体动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等方面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可供借鉴的有益成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批判性借鉴其创新性理论资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冀鹏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论述与生态社会相关的思想。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响亮的声音重回历史舞台。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可以思考中国未来生态的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