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86)
- 2023(15748)
- 2022(13095)
- 2021(12007)
- 2020(9634)
- 2019(21752)
- 2018(21102)
- 2017(40209)
- 2016(21143)
- 2015(23273)
- 2014(23051)
- 2013(22370)
- 2012(20638)
- 2011(18666)
- 2010(18442)
- 2009(16715)
- 2008(15690)
- 2007(13420)
- 2006(11783)
- 2005(10590)
- 学科
- 济(107960)
- 经济(107876)
- 管理(58719)
- 业(54356)
- 企(42477)
- 企业(42477)
- 方法(38637)
- 数学(34053)
- 数学方法(33666)
- 中国(29101)
- 地方(28927)
- 农(26350)
- 业经(22835)
- 财(20043)
- 农业(18489)
- 学(17961)
- 地方经济(17128)
- 贸(16124)
- 贸易(16112)
- 环境(16064)
- 制(15676)
- 易(15503)
- 融(15076)
- 金融(15073)
- 发(14687)
- 银(14508)
- 银行(14495)
- 行(14035)
- 技术(13986)
- 和(13872)
- 机构
- 学院(295441)
- 大学(291572)
- 济(132325)
- 经济(129860)
- 管理(114265)
- 研究(102403)
- 理学(98450)
- 理学院(97379)
- 管理学(95860)
- 管理学院(95301)
- 中国(77054)
- 京(60429)
- 科学(59175)
- 财(57125)
- 所(49330)
- 中心(47311)
- 财经(45722)
- 研究所(44614)
- 江(43702)
- 农(42652)
- 经济学(41615)
- 经(41607)
- 范(40062)
- 师范(39701)
- 业大(39336)
- 北京(37793)
- 院(37726)
- 经济学院(37179)
- 州(34904)
- 财经大学(33924)
- 基金
- 项目(201421)
- 科学(161442)
- 研究(151749)
- 基金(146614)
- 家(126387)
- 国家(125332)
- 科学基金(109321)
- 社会(99940)
- 社会科(94939)
- 社会科学(94922)
- 省(79425)
- 基金项目(77363)
- 教育(69641)
- 自然(67393)
- 划(66226)
- 自然科(65839)
- 自然科学(65828)
- 自然科学基金(64610)
- 编号(61436)
- 资助(58078)
- 发(49215)
- 成果(48314)
- 重点(45916)
- 部(44672)
- 创(42657)
- 课题(42519)
- 国家社会(42185)
- 发展(39947)
- 创新(39845)
- 展(39303)
- 期刊
- 济(151710)
- 经济(151710)
- 研究(89978)
- 中国(58848)
- 管理(43543)
- 财(42894)
- 农(39581)
- 学报(38842)
- 科学(38819)
- 教育(32925)
- 大学(31074)
- 学学(29410)
- 技术(28796)
- 融(27859)
- 金融(27859)
- 农业(27550)
- 经济研究(25347)
- 业经(25084)
- 财经(22838)
- 经(19855)
- 问题(19365)
- 技术经济(15810)
- 贸(14430)
- 商业(14296)
- 统计(14211)
- 业(13926)
- 世界(13831)
- 资源(13715)
- 策(13172)
- 现代(13141)
共检索到444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明 王卫
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体系,区域经济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的重要地域空间体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已形成“以点辐块,以块带面”的多层战略布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锁钥。为此,必须深刻领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目标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在飞地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下,受托主体通过要素投入、利益分享及动态博弈,可实现利益主体帕累托最优,契合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飞地经济以跨区协同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统领、以生产布局优化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体系为架构、以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量创新发展和存量转型升级为动能、以利益分享改革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为保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腾华 胡耀元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可从层次结构、空间结构、行为结构和监管结构对其进行优化,以此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结构 运行效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巫瑞 李飚 原上伟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我国在当下推动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基准回归、异质性检验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异,对西部影响最大,中部影响最小,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受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分别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持续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以期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本刊
<正>编者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桔 郑红玲
文章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标准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TOPSIS分析方法对我国2013—2017年30个省份及五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泰尔指数对高质量发展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五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我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差异变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中部地区增速最快,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特征相似,西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各区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五个维度对于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创新和协调因素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晓钦 杨明萱
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三重转型过程中,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应对三重转型压力叠加的主要途径。当前,在消费互联网拉动效应趋缓的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刚性需求,对形成新的增长点,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政府建设不仅直接体现为数据治理、数据价值化等领域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间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从供给端而言,数字政府建设既能直接提供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公共数据价值化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正外部性,供给端推进效应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制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数据价值的效能内嵌于政府的数字化运行过程;从需求端而言,数字政府建设可以通过规模化和结构化的特定需求拉动数字经济的技术创新,以构建适宜于数字技术创新规律的政府采购体系更好地发挥这种拉动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申雅琛 吴睿
目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辐射范围和影响深度前所未有。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也不容忽视。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来测度相关指标体系,通过基准回归分析、区域异质性检验、稳健性检验来分析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探索弥合不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优化路径,并据此提出不同区域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异质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怡
我国县域乡村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崛起,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县域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区域旅游产业,能够壮大地区旅游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分析了发展县域旅游产业的意义,总结县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探索相应的突破举措和发展路径,为县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唯杰
本文围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从发展指标入手,基于发展的逻辑内涵,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向,重点论述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交互影响所产生的动能,并强调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由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塑发展路径,在提高产业创新力、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积极布局。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宜霞 刘明辉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会计信息对高质量发展的平均影响或增量效应,并涉及部分规范的理论分析,文章采用NCA和QCA方法分析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充分性,探讨了高质量会计信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除了高市场化水平、高创新水平、高人口素质和高开放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组态外,高市场化水平、高创新水平、高政府治理水平和高质量会计信息是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充分条件组态,这也是许多不具备人口素质优势和开放优势的省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方菲 胡强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以长江经济带区域数据为例,实证检验了物流智慧化转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物流智慧化转型有效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效率,促进了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物流智慧化转型主要依靠提升物流效率、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传导机制,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苏维 杨红荃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表现为人才培养对标区域需求、产教融合支持区域创新优化、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空间开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功能定位的优化、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外部动力机制为内生增长的知识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优化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规划、健康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生态环境。由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特色化、开放化及一体化发展之路。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优化教育供需均衡,创建协同共治体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对标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构筑多元创新生态、打造区域职教品牌。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昌标
<正>知识正向促进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而知识在不停流动,传递着创新的信息。宁波大学商学院王腾飞博士发现知识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隐形壁垒,而且结合中国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论证。21世纪,伴随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产业的生产和研发活动具有高度可分解性和组合性特征;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交互关系越发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信息、劳动力、资本、商品和服务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现象愈加普遍。然而,在这样一个各要素富有流动性的数字经济时代,现实世界中的知识跨区域流动仍然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态,这与传统区域创新学派的地理邻近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悖论。事实上,地理邻近并非是创新合作和知识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的过渡,社会文化、制度和认知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流动的影响愈加突出,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区域和产业的发展逻辑: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显著强化了“时空压缩”效应,同时在地方情景差异性(即社会文化、制度和技术基础等表征地方场所性相关因素的差异)影响下导致知识流动表现出多区位特征(即知识流动同时存在于邻近区域和远距离区域间),从而使得空间交互关系更加依赖于知识关联性。这种空间关系的变化将赋予那些具有较强知识关联,抑或深度参与创新网络的区域节点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雪梅 李维静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气候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政策协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当气候政策协同水平高于7.9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凸显;气候政策协同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U”型影响,而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后巴黎时代气候政策协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愈发显著。因此,要加强气候政策顶层设计,实现自上而下纵向协同;要利用政治优势和体制基础,加强政策主体横向协同;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充分流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刘翘楚 江金启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表现为拥挤效应;交通可达性在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交通可达性提高会放大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进而降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政府在尝试释放和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