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03)
2023(18536)
2022(16047)
2021(15155)
2020(12702)
2019(29194)
2018(28995)
2017(56086)
2016(30417)
2015(33844)
2014(33873)
2013(32913)
2012(30214)
2011(26979)
2010(27167)
2009(24647)
2008(23864)
2007(21066)
2006(18321)
2005(15770)
作者
(85783)
(71572)
(70906)
(67744)
(45681)
(34417)
(32226)
(28052)
(27036)
(25719)
(24296)
(24049)
(22823)
(22535)
(22140)
(22090)
(21318)
(21292)
(20547)
(20501)
(17697)
(17654)
(17403)
(16430)
(16059)
(15880)
(15837)
(15790)
(14514)
(14232)
学科
(116305)
经济(116182)
管理(91291)
(88274)
(74594)
企业(74594)
方法(56127)
数学(48838)
数学方法(48005)
(31993)
(30891)
中国(30706)
业经(26594)
技术(25141)
(25050)
地方(22830)
理论(21749)
农业(21496)
(21183)
(20788)
贸易(20778)
(20214)
(19927)
财务(19829)
财务管理(19790)
企业财务(18781)
(18591)
环境(17905)
(17820)
银行(17777)
机构
学院(421948)
大学(420083)
管理(169512)
(165082)
经济(161385)
理学(147259)
理学院(145675)
管理学(142765)
管理学院(141988)
研究(137222)
中国(101487)
(88596)
科学(86481)
(75855)
(68109)
(67817)
业大(63930)
中心(63324)
研究所(62260)
(62018)
财经(60764)
(55515)
北京(55452)
(55402)
师范(54982)
农业(53034)
(50651)
(50183)
经济学(48871)
技术(47614)
基金
项目(293009)
科学(231016)
研究(213578)
基金(211505)
(184660)
国家(183127)
科学基金(158173)
社会(132915)
社会科(125964)
社会科学(125931)
(115929)
基金项目(111625)
自然(104506)
自然科(102148)
自然科学(102124)
教育(100344)
自然科学基金(100275)
(97441)
资助(88021)
编号(87413)
成果(70119)
重点(65654)
(64300)
(63246)
(62049)
课题(60845)
创新(58574)
科研(56031)
教育部(55133)
大学(54656)
期刊
(175194)
经济(175194)
研究(119439)
中国(80743)
学报(65827)
管理(62935)
科学(61228)
(60336)
(58084)
教育(52586)
大学(50480)
学学(47510)
农业(42196)
技术(42046)
(34593)
金融(34593)
业经(29535)
财经(28716)
经济研究(28108)
(24600)
(22887)
技术经济(22231)
问题(22093)
科技(21988)
图书(21061)
统计(20338)
(19583)
(19354)
理论(18832)
现代(18401)
共检索到607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之瑶   罗军   莎薇   侯小星  
为实现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精准遴选,促进颠覆性创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在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遴选、立项决策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对比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与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特征属性差异,借鉴海尔迈耶问题的做法,结合当前政策导向,针对颠覆性技术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属性,提出相应的项目遴选角度和评审标准的思路,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从项目影响力、项目可能性两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矩阵模型,为颠覆性创新项目立项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黄水芳  
通过对颠覆性技术产生动因的分析可知,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可通过其在不同的创新轨迹上解决原技术与市场冲突、自身技术发展与市场冲突的能力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客观和有效地评价了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为政府培育和企业选择颠覆性技术提供新思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伟   王莉晓  
[目的 /意义]依据颠覆性技术发展早期特征建立弱信号识别指标体系,基于不同信号的特征差异和多源数据视角设计多信号过滤器,实现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方法 /过程]构建颠覆性技术弱信号识别漏斗模型,选取新颖性、弱信号潜力性特征指标设计主流技术信号过滤器,选取持续性、高价值性特征指标设计噪声信号过滤器,选取突变性、前瞻性特征指标设计渐进性创新弱信号过滤器,分层过滤掉主流技术信号、噪声信号和渐进性创新弱信号,筛选出颠覆性技术弱信号。[结果 /结论 ]选取储氢领域开展实证分析,通过对储氢领域颠覆性技术弱信号识别结果进行战略规划及权威报告验证,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东  
"重混"是一个动态哲学概念。经济增长源于"重混",技术进化也源于"重混"。技术"重混"分三类:一是技术元素与技术元素"重混";二是技术元素与自然科学捕获的新现象"重混";三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重混",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创生与技术相关的新需求并可能扭转技术进化方向。人类是技术的父母。教育需要将"重混"挪用为一个教育哲学概念,成为一个学科训律以培养出能够感知和促进技术进化的人。"重混"是"四新"专业的哲学基础。"重混"的基本元素是课程。与技术的三类"重混"相对应,新工科"重混"也分三类。伴随经济和技术"重混",在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以课程为基本元素的"重混"正在发生并持续发生,教育系统正从静态向动态转向。教育需要关注并促进这一必然的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汤文仙  李京文  
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当前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下的必然选择。文章试图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从军民融合的新视角分析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军民融合贯穿于从颠覆性技术创新到新兴产业形成的整个过程,找寻出颠覆性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之间的机理机制,对促进我国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形成和发展给予理论指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束超慧  王海军  刘俊峰  
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后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利器,构建创新网络成为企业撬动该类创新范式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握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围绕这一关键问题,以模块化为切入视角,以智能语音技术为研究对象,以专利数据为分析手段,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并分析其基本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发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密度低、小世界特征不明显等特点;技术模块化解构与组织模块化设计的双重嵌入,有利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现、突破及应用;整体网络的弱连接、模块化组织网络内部的强连接以及网络异质性,能提高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能性。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程如烟  孙浩林  
颠覆性技术因能够颠覆传统技术路线和改变游戏规则等重大作用而受到主要经济体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主要经济体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设立专门机构或计划,采用非常规的项目管理方式资助颠覆性技术研发;二是针对重要的颠覆性技术出台专项计划,系统推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是完善对颠覆性技术的治理和监管,在鼓励创新和降低风险之间达到平衡。基于国外的做法和经验,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杨杰   邓三鸿   王昊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测度尤为重要,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往往会对既有研究领域的学科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开创新的范式。颠覆性指数是近几年被提出的可以直接测度论文颠覆性创新程度的计量指标,基于网络中论文节点的深层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单一维度评价的缺点,引起了文献计量学、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颠覆性指数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深入剖析了指标局限性及因素,并提出了新的计量指标——相对颠覆性指数(relative disruptive index,RDI),它在颠覆性指数的基础上,涵盖了引文网络的深层引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颠覆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创新程度进行更为精确和客观的衡量。实证结果表明,颠覆性指数的参数量级不一致,相对颠覆性指数可以更有效地衡量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且相比于原始颠覆性指数以及Bornmann等学者提出的修正颠覆性指数(DI5)具有更佳的评价一致性,巩固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低,创新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光宇  曹会会  刘贻新  曹阳春  
从知识创造视角出发,在传统SECI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企业外部知识源,构建契合颠覆性创新特征的B-SECI模型,根据知识转移流动和创造演化等维度对颠覆性创新的发展特征与演化过程进行解构,分析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主要包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遵循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等过程,并在具体形式上经历了创意社会化、方案外显化、技术雏形化以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阶段。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吕鲲  项旻昊  靖继鹏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科学准确地识别出颠覆性技术主题,能够解决技术发展过程中主题不够明确、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以此有效把握技术发展动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更好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方法/过程]以能源科技领域的专利文本数据为研究客体,构建基于Word2Vec词向量与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向量的融合特征向量,并引入K-means算法优化主题聚类效果,最后结合颠覆性技术特征指标,识别颠覆性技术主题,利用DTM(Dynamic Topic Model)模型揭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主题的发展状况。[结果/结论]通过人工验证和模型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实证结果具有合理性,且模型的精准率、召回率、F1值均高于同类型的主题模型,证明该方法对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具有较好效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靳宗振  罗晖  曹俐莉  
颠覆性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在基于前人研究颠覆性创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颠覆性创新"本土化"新内涵,并基于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以创新主体和发展路径为两维坐标,将颠覆性创新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和时间链划分为四类需求,并构建颠覆性创新因果关系模型,系统分析颠覆性创新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形成"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并提出了我国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导向策略思考与建议。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刘振锋  冯健  王金凤  
为了使颠覆性产品的市场定位准确,同时考虑消费者偏好和产品性能,结合颠覆性创新的阶段动态特点,分析了主流产品和颠覆产品在不同时期的市场绩效。结论表明:颠覆产品和主流产品在引入期的最优性能呈正相关关系,且随着两种产品的竞争关系而改变;两种产品在成长期的性能调整策略为主流产品反应缓慢则颠覆产品性能降低,主流产品反应迅速则在位企业主动提升主流产品性能;颠覆产品的主动推出策略均优于被动推出策略且优于不推出策略。研究结果能指导在位企业和新进入者开展颠覆性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江  邵青青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发展现状、文献共引、研究热点等方面对颠覆性技术创新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美国、英国、中国、德国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核心国家,其中美国学者Christensen等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最大,他们更加重视该领域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从学科分布角度分析,我国需要加大工业技术与颠覆性创新之间的交叉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的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新兴技术在管理和经济中的颠覆性创新等方面为国内外共同的研究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静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作用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随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步递减。据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及落实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静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作用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随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步递减。据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及落实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