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29)
2023(14805)
2022(12544)
2021(11682)
2020(10058)
2019(22747)
2018(22424)
2017(43167)
2016(22988)
2015(25654)
2014(25241)
2013(24688)
2012(22518)
2011(20120)
2010(19816)
2009(18212)
2008(17951)
2007(16021)
2006(13207)
2005(11487)
作者
(63945)
(53857)
(53427)
(50988)
(34091)
(25999)
(24443)
(20970)
(20164)
(18969)
(18216)
(18071)
(16956)
(16746)
(16641)
(16491)
(16406)
(15972)
(15458)
(15273)
(13063)
(13023)
(12994)
(12325)
(12114)
(11905)
(11886)
(11835)
(10773)
(10750)
学科
(94129)
经济(94040)
管理(69444)
(68585)
(57485)
企业(57485)
方法(45472)
数学(40083)
数学方法(39573)
(24633)
(24482)
中国(23989)
技术(21263)
地方(20388)
业经(20029)
(18803)
农业(16672)
(16480)
(16473)
贸易(16466)
(16114)
财务(16069)
财务管理(16034)
(15977)
企业财务(15260)
理论(15063)
(14699)
银行(14668)
(14283)
(14244)
机构
学院(320576)
大学(319431)
(130599)
管理(128014)
经济(127978)
理学(111785)
理学院(110578)
管理学(108622)
管理学院(108007)
研究(102709)
中国(76937)
(65316)
科学(64316)
(58666)
(51693)
(50426)
中心(49177)
业大(47940)
财经(47644)
(47033)
研究所(46202)
(43381)
(40948)
农业(40724)
师范(40529)
经济学(40309)
北京(39967)
(37596)
(37594)
经济学院(36589)
基金
项目(224206)
科学(178811)
基金(164084)
研究(162541)
(143162)
国家(141997)
科学基金(123338)
社会(104271)
社会科(98985)
社会科学(98961)
(89336)
基金项目(87576)
自然(80577)
自然科(78790)
自然科学(78763)
自然科学基金(77390)
教育(75600)
(74949)
资助(65672)
编号(64830)
(51372)
成果(51295)
重点(50591)
(49603)
(48475)
创新(47334)
课题(44456)
科研(43530)
国家社会(43492)
教育部(42714)
期刊
(133749)
经济(133749)
研究(85953)
中国(59671)
学报(49181)
(46728)
科学(46647)
管理(46392)
(45240)
大学(37549)
学学(35572)
教育(33329)
农业(30873)
技术(29798)
(26694)
金融(26694)
财经(23088)
业经(22840)
经济研究(22081)
(19869)
科技(17985)
问题(17559)
(17220)
技术经济(16950)
统计(15905)
(15809)
(15460)
商业(14943)
理论(14464)
图书(13879)
共检索到451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晓丽  刘雨菁  
硬科技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建设富有韧性的硬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路径。基于韧性视角,构建驱动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进行组态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沿海城市推动硬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路径有3条,内陆有4条;两类区域驱动路径中,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条件具有差异性,同时,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条件的替代关系也不同。研究结论对促进沿海和内陆城市的硬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鹏  钟誉华  颜悦  
测算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研发和经济产出两阶段效率,探讨两阶段效率在时空上的异质性。构建包含科技创新效率、经济韧性和产业多样化的联立方程组,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研发与经济产出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科技创新效率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经济韧性也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现阶段珠三角地区产业相关多样性通过降低研发阶段效率间接削弱经济韧性,无关多样性则与之相反。研究结论对于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构建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舒辉   唐飞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内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WSR框架和动态QCA方法,借助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市场制度是增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其它因素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不构成必要条件,但在空间维度上构成部分省市增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2)导致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有WSR联动型与SR协同型两类,其中,前者强调在数字产业集聚和市场制度驱动下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的联动匹配,后者则突出无产业多样化阻力情境下事理和人理条件的协同共促;(3)导致弱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可归为产业多样化阻力型和一无所有匮乏型,且与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4)数字经济背景下,缺乏数字产业集聚条件的省市可借助数字产业集聚区域的赋能能力和辐射效应,实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依附式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玉珊   刘道强   王光辉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区域创新系统安全运行对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迁移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省域创新韧性水平及其空间集聚与分布特征、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省域创新韧性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省域创新韧性空间集聚性显著,并以“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型省份居多;我国省域创新韧性的集聚区在东西与南北方向均呈分散趋势,重心具有向西南位移的演变趋势;以“胡焕庸线”为界,我国省域创新韧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且呈扩大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红梅   蔡松林  
文章基于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念,通过构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域视角对2011—2021年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增长态势稳定,呈现“沿海高—中部平—西北洼”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变化平稳;区域间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并趋于紧密,“高-高”集聚模式增多;未来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增长的基本形势没有变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会  徐文燕  
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分类评价视角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别,从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类别与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开展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主要基于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立足于创新个体的基本素质、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侧重创新个体的影响力和创新环境。(2)三类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呈现九种组态路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共同主导型,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个体—组织共同主导型、个体—组织—环境均衡发展型,创新创业类人才为个体驱动型、环境主导型。(3)三类科技人才既有环境主导型这一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不同组态路径的替代关系中创新环境“硬条件”支持尤其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三类科技人才个体、组织和环境的要素组合,为驱动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叶静  张戌凡  周路路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组织韧性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有71篇中英文文献的198个独立样本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19 299)。异质性检验发现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较为合适;主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组织韧性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显著;调节效果检验发现组织韧性的类型和创新的测量方式以及文化情境影响了组织韧性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其中,运用组织韧性概念测量得到的组织韧性与创新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运用动态能力和组织柔性概念测量得到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更高;其次以创新为过程测量得到的变量间相关系数更高;此外在东方文化背景之下,组织韧性与创新的关系更为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组织韧性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同时还要考虑组织韧性的类型、创新的测量方式以及文化情境对以上二者关系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小乐   林淑仪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于贸易韧性的作用,本文采用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贸易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贸易韧性提升的影响显著为正,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贸易韧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对非边疆地区的作用比边疆地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贸易韧性。基于此,应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疆地区贸易韧性和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汉祥   汪子昊  
经济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企业能否具有良好的财务韧性对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能够率先实现业绩复苏的企业为样本,运用定性比较研究方法对财务韧性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财务韧性的形成机制并非唯一而是殊途同归,梳理出“非集权下的周转能力互补配合机制”与“集中归核下的单项周转能力支撑机制”两种主要的财务韧性形成机制;同时,深入讨论了财务韧性形成机制中的触发效应与配合效应,并且对相关被认为是可以无差别自由选择的财务策略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在财务韧性形成机制中的财务策略具体配合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庆   吕萍  
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当电子商务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1.032个单位,电子商务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且通过了相关稳健性检验。从作用机制分析来看,电子商务发展可通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进而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此外,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存在差异性,电子商务发展对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中西部及内陆地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恬  张荣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及研究框架,针对亚洲区域经济的中断、恢复以及韧性、前景与展望等多方面开展实证分析,提出亚洲区域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之所以能够经受冲击,并迅速反弹、复苏、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空间经济发展格局上已经形成层次性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即“一核”香港、“双强”新加坡及东京、“三新”上海、北京及深圳的新格局,实现了从“亚洲工厂”向“亚洲购物者”的转变,文章最后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及区域经济调控提供了对策及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永刚   王姣姣   汪豪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及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WSR理论框架,以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QCA研究方法,从双化协同视角深度剖析区域间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高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高产业数字化、高产业结构生态化、高数字人才资源、高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生高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存在6条等效路径,主要可以分为WR驱动和SR驱动两种类型;所有组态均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地区效应。本研究深化了双化协同背景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并为区域间技术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华桂宏  陈雨佳  
文章选取2010—2018年我国2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的中介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地理位置与城市等级差异并没有改变金融集聚促进经济韧性的显著性,差异体现在西部城市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不明显;面板门槛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是影响金融集聚赋能经济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小的城市金融集聚对经济韧性存在负效应。据此,建议提高城市经济韧性,从金融产业高水平发展与高质量集聚入手,激发经济活力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崇锋  刘洋  许杰  
本文基于1989~2020年我国5G领域专利申请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合作网络视角下组织韧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企业内部知识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韧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倒U型影响;企业内部知识异质性削弱了组织韧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倒U型影响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夏后学   焦婧瑶  
在梳理中国式创新生态跃迁历程基础上,从风险吸收、形变恢复、柔性变革等“质”与“量”维度建立企业创新韧性测度体系,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考察企业创新韧性空间关联、差异结构与政策取向。研究发现,中国式创新生态历经艰难探索、萌芽初起、加速生成、全面建设等发展阶段,基本形成“五位一体”式“内核-外围”结构;创新生态中的企业韧性总体增幅平稳,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水平分化特征,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创新韧性水平分化的主要原因;以减税降费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政策多重并发和联动匹配,是提高企业创新韧性的有效方式。研究结论为塑造我国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的创新能力提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