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6)
- 2023(15233)
- 2022(13295)
- 2021(12463)
- 2020(10413)
- 2019(24020)
- 2018(23588)
- 2017(45585)
- 2016(24623)
- 2015(27184)
- 2014(26956)
- 2013(26347)
- 2012(23884)
- 2011(21263)
- 2010(20840)
- 2009(18601)
- 2008(17766)
- 2007(15203)
- 2006(12790)
- 2005(10649)
- 学科
- 济(93931)
- 经济(93831)
- 管理(69295)
- 业(65929)
- 企(55309)
- 企业(55309)
- 方法(47167)
- 数学(41551)
- 数学方法(40943)
- 农(24600)
- 财(24116)
- 中国(22958)
- 学(21284)
- 业经(20981)
- 地方(18953)
- 农业(16670)
- 务(16227)
- 财务(16153)
- 财务管理(16125)
- 制(16076)
- 理论(16025)
- 贸(15914)
- 贸易(15908)
- 易(15430)
- 技术(15359)
- 企业财务(15347)
- 环境(15080)
- 和(14870)
- 划(13148)
- 银(12861)
- 机构
- 大学(337712)
- 学院(336689)
- 管理(135621)
- 济(128521)
- 经济(125665)
- 理学(119212)
- 理学院(117864)
- 管理学(115509)
- 管理学院(114900)
- 研究(109340)
- 中国(78336)
- 科学(71322)
- 京(70716)
- 财(57520)
- 农(56834)
- 业大(54233)
- 所(53887)
- 中心(50105)
- 研究所(49953)
- 财经(47506)
- 江(46754)
- 农业(45008)
- 范(44513)
- 师范(44036)
- 经(43515)
- 北京(43507)
- 院(40746)
- 州(38440)
- 经济学(38398)
- 技术(36028)
- 基金
- 项目(246499)
- 科学(194062)
- 基金(179862)
- 研究(175433)
- 家(158648)
- 国家(157405)
- 科学基金(135596)
- 社会(109918)
- 社会科(104298)
- 社会科学(104270)
- 基金项目(96584)
- 省(96471)
- 自然(91205)
- 自然科(89140)
- 自然科学(89114)
- 自然科学基金(87461)
- 划(82061)
- 教育(81138)
- 资助(73551)
- 编号(70661)
- 重点(55302)
- 成果(54971)
- 部(53839)
- 发(51658)
- 创(51350)
- 课题(48187)
- 创新(47951)
- 科研(47891)
- 计划(45944)
- 教育部(45859)
- 期刊
- 济(130061)
- 经济(130061)
- 研究(91079)
- 中国(57954)
- 学报(57757)
- 科学(51973)
- 农(49942)
- 管理(47726)
- 财(43461)
- 大学(43256)
- 学学(41002)
- 教育(35523)
- 农业(35266)
- 技术(29646)
- 融(23274)
- 金融(23274)
- 财经(22093)
- 业经(21932)
- 经济研究(20701)
- 经(18813)
- 业(18309)
- 图书(17323)
- 问题(17190)
- 科技(16963)
- 版(16490)
- 资源(15993)
- 技术经济(15533)
- 理论(15457)
- 业大(15120)
- 现代(14497)
共检索到462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璐 孙润中
本文以韧性为视角,节事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研究节事后城市如何利用节事留下的城市遗产,将其真正转化为城市的可利用资源,不仅在空间形态上相互融入,更体现在空间功能上的紧密相关,从而实现节事建设的长期适应性。作者选取两个美国城市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包括:198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洛杉矶和1996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亚特兰大,通过剖析两个城市的主要场馆在奥运会后二三十年的运营策略和现状,比较两者对于设施再利用的不同方式以及空间耦合的不同策略,从而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韧性 节事空间 空间耦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明斗 张蕊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东北地区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N"字形变化趋势和"南高北低、城市群内高外低、经济带轴高翼低"的空间格局;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和"南高北低、交通带轴高翼低"的空间格局。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没有实现同步发展,多以滞后型为主;(2)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均为拮抗阶段;耦合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聚在哈大交通经济带上,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的耦合度相对次之,耦合度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吉林侧翼和黑龙江北部。辽宁省整体耦合度较高,中高强度耦合城市比例超过黑龙江和吉林;(3)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且以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为主;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均位于哈大交通经济带上,并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梯度减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目的]伴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出现了水生态环境恶化,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升水生态韧性,改善水生态环境亟待解决。[方法]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交互胁迫模型、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性、交互胁迫关系及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省份间不平衡;中部地区水生态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存在省份异质性。(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增长的态势,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沿江省份高、沿黄省份低”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化状态基本符合U形非线性曲线特征。(4)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要素聚集程度、技术进步水平均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前两者不显著;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则均不利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分样本估计存在异质性。[结论]在注重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向集约、绿色、低碳、智能转变的同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水生态韧性恢复与提升。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姜文超 刘玉明 赵熙 刘凯 魏东日 徐东亮
近年来基于韧性理论的重大基础设施保护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9-2022年重大基础设施系统韧性领域论文发文量、关键词和突现词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重大基础设施系统韧性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更是表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该领域初期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基于系统外部风险或系统内部脆弱性分析的韧性概念框架和韧性指标体系构建,现阶段聚焦于单一基础设施系统或多基础设施组成的网络系统韧性模型与灾害情境下的仿真模拟等量化研究手段;尽管近十年国内外学者发文量巨大但在重大基础设施系统韧性研究的对象和维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龙 何冰晶 张华明 王军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减轻灾害风险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论文提出使用“韧性张力”表征城市韧性水平和提升空间,运用“风险—韧性”双因耦合矩阵测量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韧性状态,确定不同类型城市的韧性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山西省七成以上地级市的灾害风险水平偏低、韧性张力较好。(2)年均灾害损失占财政支出的比值与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实际支出比的失衡反映了城市应急资金储备的不足。(3)融合吸收、恢复、适应和调整阶段的韧性过程曲线有助于发现韧性“赤字”并预测趋势。针对参与韧性建设的不同主体,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和风险沟通,切合时宜助推韧性张力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龙 何冰晶 张华明 王军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减轻灾害风险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论文提出使用“韧性张力”表征城市韧性水平和提升空间,运用“风险—韧性”双因耦合矩阵测量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韧性状态,确定不同类型城市的韧性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山西省七成以上地级市的灾害风险水平偏低、韧性张力较好。(2)年均灾害损失占财政支出的比值与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实际支出比的失衡反映了城市应急资金储备的不足。(3)融合吸收、恢复、适应和调整阶段的韧性过程曲线有助于发现韧性“赤字”并预测趋势。针对参与韧性建设的不同主体,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和风险沟通,切合时宜助推韧性张力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自敏 王橹堰
文章基于2008—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研究城市经济韧性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迁规律以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城市经济韧性和碳减排能力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大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分布在大西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且较多城市存在“低质量协调”陷阱;(2)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相关性,“两极”集聚空间格局明显;(3)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趋势,相邻城市在收敛过程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形成良性演进特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杨
本文以2011-2020年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整体差异较大;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变化幅度较小,但各地区协调度差异却较大。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的整体水平较低,但增长较为明显;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度一直呈正向空间集聚,但是集聚程度和集聚模式有一定变化。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呈现明显扩散模式,中西部地区趋向抱团式集聚。因此,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各地区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邱雪梅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探究二者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产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旅游产业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二者关系。结果表明: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35,处于较好关联状态,其互动关系较为明显。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共进治理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邱雪梅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探究二者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产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旅游产业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二者关系。结果表明: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35,处于较好关联状态,其互动关系较为明显。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共进治理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海红 刘新民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推进可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构建反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及反映“压力—状态—响应”的链式生态韧性评价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协调影响力及面板门槛等模型,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类型及阻滞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平均值在0.28~0.42之间,生态韧性整体水平在0.4~0.5之间,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呈现“下高上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城镇化起反向制约作用,经济城镇化则具有正向推进效应;生态压力起负向约束作用,生态响应起正向推动作用,生态状态的作用呈现由负向阻滞向正向推动的转化;新型城镇化阶段对耦合协调度具有单一门槛效应。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 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冬日 石孖祎 丁莹莹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数据,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考察数字经济及其内部耦合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及其内部两大系统均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产业数字化的促进作用更大;“梅特卡夫法则”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中仍然适用,且仅当数字经济内部耦合协调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其有利影响才得以彰显;数字经济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施加积极的空间效应,且短期外溢影响更为强烈。鉴于此,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数字网络,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良性互动,以提高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昊楠 储金龙 李久林
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综合城市韧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耦合度和协调度在2014年显著降低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度得分一直略高于协调度得分,但差距逐年缩小。(3)各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异质性。(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局部上高—高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低—低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5)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
关键词:
城市韧性 耦合协调 城镇化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汤洪霞 杨淼 李梦笛 张莉 邵志国
在测算2012—2021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6个地级市城市韧性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曲线、ArcGIS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趋势。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探究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韧性、新型城镇化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2)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复杂,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较强,但关联性和紧密性有待提高;(3)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集中于城市群中部和省会城市周边;(4)地理空间邻近、对外开放度、风险应对能力、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差异均显著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梅 赵晓洁 李焕焕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各子系统以及复合系统指标间的关联特性和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子系统及两者复合系统指标间均以较高关联为主;数字物流子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高于区域经济韧性子系统,且已实现由濒临失调至勉强协调的等级跨越;“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长趋势,共有21个省份处于协调阶段且保持稳定增长水平,区域层面耦合协调度呈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分布格局。据此,文章提出推进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