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5)
- 2023(13339)
- 2022(11199)
- 2021(10690)
- 2020(9224)
- 2019(21594)
- 2018(21134)
- 2017(40728)
- 2016(21822)
- 2015(25117)
- 2014(24945)
- 2013(24906)
- 2012(22898)
- 2011(20594)
- 2010(20257)
- 2009(19001)
- 2008(18938)
- 2007(16505)
- 2006(13860)
- 2005(12363)
- 学科
- 济(99017)
- 经济(98914)
- 管理(64460)
- 业(63604)
- 企(52570)
- 企业(52570)
- 方法(51951)
- 数学(47264)
- 数学方法(46815)
- 财(26893)
- 中国(25633)
- 农(24285)
- 贸(20467)
- 贸易(20457)
- 易(19939)
- 业经(18576)
- 制(18314)
- 务(18152)
- 财务(18105)
- 财务管理(18066)
- 企业财务(17285)
- 学(17059)
- 农业(15695)
- 融(15420)
- 金融(15417)
- 地方(15234)
- 银(15035)
- 银行(15010)
- 行(14284)
- 和(13507)
- 机构
- 大学(320497)
- 学院(317346)
- 济(142481)
- 经济(140029)
- 管理(127421)
- 理学(110578)
- 理学院(109466)
- 管理学(107819)
- 管理学院(107223)
- 研究(104886)
- 中国(83090)
- 京(66198)
- 财(64625)
- 科学(60203)
- 财经(52808)
- 所(51650)
- 中心(49283)
- 农(49226)
- 经(48300)
- 研究所(46734)
- 经济学(45421)
- 业大(44687)
- 江(44506)
- 北京(41710)
- 经济学院(41204)
- 财经大学(39682)
- 农业(38816)
- 范(37962)
- 师范(37583)
- 院(37414)
- 基金
- 项目(213004)
- 科学(169928)
- 基金(160377)
- 研究(153586)
- 家(139012)
- 国家(137977)
- 科学基金(119928)
- 社会(100899)
- 社会科(95950)
- 社会科学(95923)
- 基金项目(84318)
- 省(79238)
- 自然(77910)
- 自然科(76193)
- 自然科学(76170)
- 自然科学基金(74894)
- 教育(71090)
- 划(67940)
- 资助(67195)
- 编号(60116)
- 部(49595)
- 成果(47870)
- 重点(47435)
- 发(44452)
- 创(44177)
- 教育部(43296)
- 国家社会(43139)
- 科研(41626)
- 创新(41469)
- 人文(41413)
- 期刊
- 济(145937)
- 经济(145937)
- 研究(91165)
- 中国(55216)
- 财(52046)
- 学报(46108)
- 管理(45341)
- 科学(44291)
- 农(42603)
- 大学(35703)
- 学学(33864)
- 融(31523)
- 金融(31523)
- 农业(28869)
- 技术(27701)
- 财经(27099)
- 经济研究(24804)
- 教育(24748)
- 经(23168)
- 业经(21888)
- 问题(19880)
- 贸(18608)
- 统计(17671)
- 技术经济(17013)
- 业(16584)
- 国际(15805)
- 世界(15633)
- 策(15593)
- 理论(15385)
- 商业(14348)
共检索到458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先知
以2003-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非经常性损益对应计异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投资者无法识别盈余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差异,存在错误定价,买入应计盈余最低组同时卖出应计盈余最高组的股票,在未来一年能获得8.5%的超额收益,按非经常性损益的大小进一步细分后,买入应计盈余最低且低非经常性损益组的股票,同时卖出应计盈余最高且高非经常性损益组的股票,在未来一年能获得14.4%的超额收益。
关键词:
应计盈余 非经常性损益 应计异象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周涛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
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 “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德仁 张新一 崔宸瑜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型股权激励实践,研究公司是否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分类操纵。本文发现,近20%的观测(公司方案—年)在待权期内年度业绩考核时"踩线"达标行权业绩条件;而这些"踩线"达标公司的异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性更强;当审计师专业能力较弱或独立性更低时,抑或管理层现金报酬更低时,分类操纵行为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更可能在首个业绩考核年度中使用损益分类操纵,而在后续的业绩考核年度中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意味着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多期考核情境下对3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收益做出了综合考量。总体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股权激励"踩线"达标公司通过将经常性费用藏匿于营业外支出(尤其是识别难度更大的其他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分类操纵。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涛 陆正飞 单宏伟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各异: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实证结果还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独立内容纳入利润表,并进行具体、透明的表外披露;同时,也建议在监管政策实施中全面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婧 汪祥耀
与以往立足企业利用非经常性项目展开盈余管理,将样本选择定位于"T"族企业,且时间跨度较短不同,本文研究企业正常持续经营过程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角色定位,首次描述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2001年正式披露起至2011年11年间市场定价的短期效应与长期趋势。研究发现,与企业正常损益11年均显著且呈阶段性稳定的市场定价相比,非经常性损益的短期定价呈现出显著性上忽起忽落,系数取值忽高忽低的随机性。但长期来看,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与正常损益市场定价的显著性和系数取值趋同。特别是在企业长期绩效评价中,信息使用者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定价进行修正,表现在前两期发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当期股价下调-4.716。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蒋义宏 王丽琨
研究结果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存在着以回避退市机制为动机,以控制非经常项目交易时点为手段,在首次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损失,在扭转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收益的行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赵婧 汪祥耀
本文在描述中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2001年正式披露起至2011年11年间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分项披露频率及特征,探讨其不同类型项目的市场反应差异。研究发现,11年间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净利润中占比整体大幅上升,已成为企业净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趋稳定。此外,针对非经常性损益分项构成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显示,投资者在对非经常性项目定价过程中,区分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及其交易与事项的具体特征,特别是对于偶发的经营性损益,其定价系数甚至高于企业正常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的两倍。
关键词:
非经常性损益 价值相关性 制造业上市公司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伟 杜征征
本文对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从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与市场反应和其他主要相关文献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在厘清证券市场非经常性损益研究脉络的同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关键词:
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 市场反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秋云
通过对我国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93~1999年间,我国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降低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投资者只关心短期利润,而不区分持续利润和暂时利润;而在2 0 0 0~2 0 0 2年,伴随经营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乘数的下降,投资者逐步趋于理性和稳健,开始利用净资产所表示的企业内在价值来修正自己关于企业未来的预期。
关键词:
非经常性损益 股票价格 相关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宇晟
一、前言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投资者难于判断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根据进一步的规定,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则可被视为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而根据我国证劵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者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后首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表明公司继续亏损,该上市公司将会被进行暂停上市处理,并最终可能会被进行退市处理。为了保住自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铁群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本质上不经常发生或不正常的交易或事项。近年来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会计报表 ,其操纵报表手段有资产置换、债务重组、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等 ,以达到其“配股”、“扭亏”等方面的目的。尽管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利用债务重组损益等进行报表操纵行为有了一定的压制 ,但故意错用会计政策及手段上“推陈出新”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需防备的新问题。
关键词:
非常损益 报表操纵 研究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樊行健 郑珺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对盈余构成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化的过程。2008年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然而,对于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损益这个问题,理论研究中的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各执己见。各国的准则制定基本采纳损益满计观,但具体发布的准则、公告存在着差异。本文基于对理论的分析和准则的比较,认为在我国目前非经常性损益监管采取"突击式"增减列举项目的方式下,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必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司自身特点,对非经常性损益展开动态评价和嵌入性分析,合理评价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海平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ST公司为避免被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是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最常用的手段。近年来,虽然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似乎有增无减。本文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分析了ST公司利用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多种手段,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对策。
关键词:
ST公司 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燕
本文从证监会2001年颁发并于2004年以及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披露规则管制入手,以2003~2006年间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制规则约束下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行为的特征。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证监会的增加披露规则的确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估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但是,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利用扩展的2001~2007年样本进一步探究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的变迁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管制规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