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35)
2023(13399)
2022(11209)
2021(10410)
2020(8741)
2019(19924)
2018(19545)
2017(37185)
2016(19565)
2015(22141)
2014(21829)
2013(21700)
2012(20172)
2011(18246)
2010(18056)
2009(16791)
2008(15960)
2007(13858)
2006(12353)
2005(11398)
作者
(53960)
(45346)
(45079)
(43226)
(28908)
(21491)
(20420)
(17606)
(17347)
(15925)
(15628)
(15077)
(14256)
(14254)
(14172)
(14002)
(13363)
(13075)
(12955)
(12634)
(11387)
(10788)
(10736)
(10508)
(10271)
(10202)
(9715)
(9420)
(9023)
(8745)
学科
(105505)
经济(105404)
管理(54992)
(50987)
方法(42754)
(40933)
企业(40933)
数学(37774)
数学方法(37359)
中国(26928)
(23075)
地方(21849)
(21197)
业经(19901)
(18267)
贸易(18252)
(18127)
(17735)
(16722)
农业(15622)
(14405)
(14397)
金融(14396)
银行(14391)
地方经济(14152)
环境(13989)
(13859)
(13754)
理论(13392)
(12396)
机构
大学(285360)
学院(281673)
(137195)
经济(134959)
管理(110112)
研究(99750)
理学(94724)
理学院(93745)
管理学(92414)
管理学院(91857)
中国(77975)
(60434)
(59498)
科学(54054)
财经(48410)
(47832)
中心(45795)
经济学(44775)
(44202)
研究所(43106)
(40572)
经济学院(40112)
(38818)
北京(37706)
财经大学(36126)
(35807)
业大(35631)
(35529)
师范(35255)
(31587)
基金
项目(186082)
科学(149774)
基金(140588)
研究(137960)
(121490)
国家(120585)
科学基金(104986)
社会(93674)
社会科(89157)
社会科学(89140)
基金项目(73053)
(68089)
自然(64988)
自然科(63560)
自然科学(63545)
教育(62921)
自然科学基金(62452)
资助(58005)
(57982)
编号(52877)
(43517)
成果(42703)
重点(41967)
国家社会(41002)
(40911)
(38597)
教育部(38475)
人文(37111)
创新(36298)
课题(36193)
期刊
(151297)
经济(151297)
研究(90801)
中国(53092)
(46362)
管理(43404)
科学(37306)
学报(37182)
(34619)
大学(30110)
学学(28272)
(27541)
金融(27541)
经济研究(25986)
技术(25678)
财经(25458)
教育(25331)
农业(23513)
(22200)
业经(20453)
问题(20111)
(18071)
世界(16484)
国际(16139)
技术经济(15959)
统计(15162)
(13105)
(13052)
理论(12925)
经济问题(12510)
共检索到430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于永达  荣飞  
根据集聚优势理论,可从生产优势、金融优势、战略优势等宏观层面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构想。这将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理论借鉴。集聚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处于科技立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必须尽快转变增长观念,从比较优势战略向集聚优势战略过渡,顺利实现经济增长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明益  
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及经验层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推导和论证,得出两者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结论;然后基于改进的C-D生产函数构建动态计量回归模型,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间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确定了门槛值,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样本门槛回归分析。理论及实证结果都证明了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卫斌  陈彬  蒋松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10余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支撑力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一个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决定的,能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勇敏  曾刚  海骏娇  
碳排放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绿色增长、棕色增长和黑色增长三种类型。本文利用1971-2010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中国近4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笔者发现,1971-1977年为黑色增长阶段,1978-2001年为棕色增长阶段,2002-2004年倒退到黑色增长阶段,2005-2010年重新步入棕色增长阶段,中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曲折艰辛。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互为因果,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但从长期看来,经济增长并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谢怀筑  何亮  
利用长期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劳动、资本、技术三个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度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对中国1978~2010年宏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中国经济前30年处于高速增长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未来资本深化和均衡增长阶段,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对GDP增长率贡献作用将逐渐衰减,中国合理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7.5%~8.5%之间。中国正在发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主张再度实施激进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应抓住机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发展。如果说,在此之前的经济增长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那么...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许宪春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现状、矛盾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重点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考察,通过动态分析、国际比较等方法说明了高速经济增长为中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并探讨了这一增长的主要基本原因。同时,本文也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葛霖生  
一、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衡量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所谓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指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即劳动耗费或资金占用与劳动成果相比较的关系。从产出的角度看,以同样数量的劳动耗费或资金占用,创造和实现的劳动成果多,效用大,经济效益就高;反之,创造和实现的劳动成果少,效用小,经济效益就低。从投入的角度看,同样的劳动成果,耗费的劳动或占用的资金少,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效益就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关于中国经济史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赵德馨因为正在主编一部从远古到当前(9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通史》,近期考虑较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写了点笔记。下面是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的几则。一、从先秦到两汉:古代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隋映辉  
本文依据中国知识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分析了科技进步所形成的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影响,阐释了知识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要素的重要地位,并对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慈生  赵曙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从寻求区位比较优势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观及其演化,分析了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研究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对探讨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华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余剑  
文章从开放经济的视角出发,阐述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化原则的利用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地位,并借计量模型解析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资源要素禀赋改变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合理利用比较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卫兴华  侯为民  
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华玲  
本文首先将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的评价指标界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单位GDP能源消耗的降低和环境污染水平的下降。随后,在考虑了各地区间经济活动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的空间面板模型(SAR和SEM)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实际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破坏次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地区以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而以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存在改善或恶化的省际差异,表明控制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成军  龚新蜀  
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多个因素影响。环境保护投资和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拉动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取决两个变量各自样本观测值与对应临界值的大小关系。市场化程度和外贸依存度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税收水平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起着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要逐步实现以消费和政府投资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推动我国税负水平的合理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开支,合理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