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3)
- 2023(11579)
- 2022(9924)
- 2021(9307)
- 2020(7965)
- 2019(18857)
- 2018(18795)
- 2017(36322)
- 2016(19708)
- 2015(22294)
- 2014(22341)
- 2013(22034)
- 2012(20200)
- 2011(18124)
- 2010(17770)
- 2009(16250)
- 2008(15844)
- 2007(13873)
- 2006(11621)
- 2005(9885)
- 学科
- 济(83290)
- 经济(83209)
- 管理(55065)
- 业(50464)
- 方法(41171)
- 企(40099)
- 企业(40099)
- 数学(37207)
- 数学方法(36729)
- 农(22718)
- 中国(21263)
- 财(19906)
- 地方(19903)
- 学(16590)
- 业经(16210)
- 环境(15859)
- 农业(15212)
- 贸(14042)
- 贸易(14039)
- 易(13549)
- 务(12800)
- 财务(12757)
- 财务管理(12725)
- 制(12548)
- 和(12546)
- 理论(11970)
- 企业财务(11964)
- 划(11318)
- 技术(11087)
- 融(10058)
- 机构
- 学院(274267)
- 大学(273225)
- 济(110070)
- 管理(108869)
- 经济(107607)
- 理学(94931)
- 理学院(93817)
- 管理学(92038)
- 管理学院(91512)
- 研究(87221)
- 中国(64799)
- 京(57339)
- 科学(55679)
- 财(48010)
- 农(45312)
- 中心(42938)
- 所(42532)
- 业大(42487)
- 江(40349)
- 财经(39436)
- 研究所(39118)
- 范(36495)
- 师范(36140)
- 经(35782)
- 农业(35686)
- 北京(35121)
- 经济学(33728)
- 州(32542)
- 院(32074)
- 经济学院(30756)
- 基金
- 项目(193984)
- 科学(153075)
- 基金(141210)
- 研究(139331)
- 家(122792)
- 国家(121795)
- 科学基金(105745)
- 社会(88437)
- 社会科(83805)
- 社会科学(83780)
- 省(76749)
- 基金项目(76394)
- 自然(70067)
- 自然科(68361)
- 自然科学(68342)
- 自然科学基金(67075)
- 划(64598)
- 教育(64092)
- 资助(57206)
- 编号(56418)
- 成果(43653)
- 重点(43579)
- 部(42401)
- 发(41994)
- 创(40168)
- 课题(38222)
- 科研(37751)
- 创新(37591)
- 国家社会(36352)
- 教育部(36300)
- 期刊
- 济(113873)
- 经济(113873)
- 研究(72500)
- 中国(46797)
- 学报(41711)
- 农(39308)
- 科学(39136)
- 财(38187)
- 管理(35559)
- 大学(31585)
- 学学(29927)
- 农业(26828)
- 技术(24985)
- 教育(24145)
- 融(20315)
- 金融(20315)
- 业经(19480)
- 财经(18403)
- 问题(17351)
- 经济研究(17279)
- 经(15785)
- 资源(15246)
- 业(14731)
- 统计(14223)
- 版(13537)
- 技术经济(13509)
- 策(12998)
- 图书(12757)
- 理论(12755)
- 现代(12238)
共检索到382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敬宣 李湘梅 陈雷 李勇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总生态足迹与其相关影响因子联系起来考虑,融合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模式识别的“择近原则”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集对分析动态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误差均小于0.3%。并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 784.662×104hm2增长到2 781.388×104hm2,呈现出低于GD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璐琴 周敬宣 李湘梅
生态足迹的动态预测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但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武汉市为例,选取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在对武汉市1978~2004年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量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算法构建了生态足迹动态预测模型,并根据VIP值的大小分析了各指标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期间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其中规划期末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810 5 hm~2,高于全球生态阈值(人均生态足迹为2.200 0 hm~2);根据VIP值得出人口、能源消费量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并就如何实现武汉市"十一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玲霞 黄朝禧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经济数据,对"两型社会"城市-武汉市2000-2008年时间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汉市历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足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2.5054hm2增至2008年的3.2090 hm2,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生产力的提高是促使人均生态足迹提高的主要因素;(2)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由2000年的0.3252hm2减少为2008年的0.2749hm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3)生态赤字程度逐渐增大,说明随着社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胜帮 刘江宜 张婧婧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2002—2007年武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市的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之中,全市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远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资源压力巨大,表明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性的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文章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人们行为观念等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江平平 陈银蓉 张苗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武亚鹏 李慧颖 李婷 刘淮源
采用有效度法对线性回归、ARIMA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线性组合,经验证,其最大误差为5.56%,平均误差为2.94%,处于合理范围。运用组合模型对武汉市2021-2030年物流需求(货运量)进行预测分析,经计算至2030年武汉市年货运总量将达到140 000万吨以上,接近上海等一线城市现有物流需求水平。面对巨大的物流需求规模,武汉市在“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制定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指导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立,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黄晶晶
论文基于PSR(压力—状态—反应)模型构建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预测城市创业环境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具备有效性、时滞性和积累效应,其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平台期,其正面效果逐步显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城市创业环境将持续改善。最后指出优化城市创业环境应该从创新引领、聚集人才优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以及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创业型经济方面着手。
关键词:
PSR模型 创业环境 城市创业 评价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胜华 梅昀 陈曲 黎孔清 张信者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武汉市城...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研究 对应分析 武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梅昀 邓胜华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黄晶晶
论文基于PSR(压力—状态—反应)模型构建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预测城市创业环境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具备有效性、时滞性和积累效应,其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平台期,其正面效果逐步显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城市创业环境将持续改善。最后指出优化城市创业环境应该从创新引领、聚集人才优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以及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创业型经济方面着手。
关键词:
PSR模型 创业环境 城市创业 评价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松 王云冬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导致大量生态景观日益破碎,分析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的时空异质性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采用景观扩张指数(LEI)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研究武汉市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时空异质性特征,并通过建立多环缓冲区分析城市扩张类型与生态景观类型变化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类型中边缘式扩张处于主导地位但扩张速度逐渐减慢,飞地式扩张数量减少,分布于远城区且分散较广,填充式扩张则较集中连片,主要集中于江岸区等中心城区;(2)不同圈层的城市扩张类型和生态景观类型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3)生态景观类型以景观核心区为主,中心城区景观核心区面积随城区扩张减少,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生态景观总体上越加破碎,边缘式扩张会加速生态景观核心区减小,飞地式扩张加剧景观单元的破碎化,填充式扩张则会弱化生态景观的破碎。本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并对中部快速城市化地区同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雷 周敬宣 李湘梅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信息熵原理,通过计算生态经济熵、生态功能熵和城市生态系统总熵变,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规律;利用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两个指数,建立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的定量模型。以武汉市1988~2004年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为例,评价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熵、生态功能熵和城市生态系统总熵变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健康、有序水平不断提高;(2)武汉城市生态系统在经历了1988~1991年停滞发展期后,从1992年开始,生态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加,近10年来都保持在基本协调发...
关键词:
耗散结构 信息熵 生态水平评价 武汉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佘冰 朱欣焰 呙维 徐晓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经过多年运行积累了大量历史事件数据,这类事件数据在空间上呈现明显集聚分布。确定事件发生的空间分布以及衡量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能够为城市管理资源的合理调配、划分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本文应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2011年1-8月间武汉市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的两类主体事件(占道经营和垃圾处理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占道经营事件的"热点"区域1-8月总体呈减少趋势,而垃圾处理事件的"热点"区域整体呈递增趋势;两类事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其特征空间尺度都为1000 m左右。研究表明,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能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种针对城市事件空间集聚模式的直观的可视化分析手段,以及对空间集聚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可为进一步统计建模分析奠定基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
本文运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对武汉市城市内部迁移的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在武汉市总人口稳定增长和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 ,内部迁移频繁 ,其中以“拆迁搬家”为主要类型 ,流向呈离心态势 ,并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 ;而外来“务工经商”的移民则向市中心城区填充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居民外流而引起的空心化格局 ,形成相互作用、互相整合的格局。
关键词:
城市 迁移 普查 武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陈舒怡 王国恩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