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3)
- 2023(14898)
- 2022(12947)
- 2021(12308)
- 2020(10254)
- 2019(24001)
- 2018(23598)
- 2017(45386)
- 2016(24055)
- 2015(27291)
- 2014(26966)
- 2013(26553)
- 2012(24251)
- 2011(21832)
- 2010(21278)
- 2009(19265)
- 2008(18517)
- 2007(15478)
- 2006(13258)
- 2005(11315)
- 学科
- 济(99788)
- 经济(99688)
- 管理(66881)
- 业(63012)
- 企(51862)
- 企业(51862)
- 方法(49892)
- 数学(43688)
- 数学方法(43146)
- 中国(27463)
- 贸(26888)
- 贸易(26875)
- 易(26156)
- 农(25007)
- 财(23348)
- 业经(20544)
- 学(19334)
- 地方(18090)
- 农业(16504)
- 制(15844)
- 理论(15425)
- 环境(15183)
- 和(15147)
- 技术(14811)
- 务(14737)
- 财务(14668)
- 财务管理(14639)
- 企业财务(13775)
- 银(13718)
- 银行(13685)
- 机构
- 大学(340468)
- 学院(337191)
- 济(144139)
- 经济(141531)
- 管理(136938)
- 理学(120135)
- 理学院(118897)
- 管理学(116837)
- 管理学院(116251)
- 研究(112755)
- 中国(83625)
- 京(71443)
- 科学(67578)
- 财(61208)
- 所(54277)
- 财经(50954)
- 中心(50435)
- 研究所(50042)
- 农(49464)
- 业大(48771)
- 经(46735)
- 北京(44950)
- 江(44541)
- 经济学(44341)
- 范(43121)
- 师范(42756)
- 院(41559)
- 经济学院(40242)
- 农业(38828)
- 财经大学(38338)
- 基金
- 项目(239360)
- 科学(189519)
- 基金(176858)
- 研究(175448)
- 家(153715)
- 国家(152544)
- 科学基金(131881)
- 社会(112440)
- 社会科(106765)
- 社会科学(106739)
- 基金项目(93590)
- 省(89902)
- 自然(85470)
- 自然科(83527)
- 自然科学(83507)
- 自然科学基金(82008)
- 教育(80300)
- 划(76490)
- 资助(73375)
- 编号(70310)
- 成果(55667)
- 部(54111)
- 重点(53106)
- 发(50475)
- 创(49689)
- 课题(47353)
- 国家社会(47221)
- 教育部(46996)
- 创新(46433)
- 科研(45974)
- 期刊
- 济(144385)
- 经济(144385)
- 研究(98503)
- 中国(55421)
- 学报(50499)
- 管理(48434)
- 科学(47757)
- 财(44118)
- 农(43641)
- 大学(39324)
- 学学(37025)
- 教育(33204)
- 农业(31349)
- 技术(28958)
- 经济研究(25132)
- 融(24655)
- 金融(24655)
- 财经(23972)
- 业经(22842)
- 贸(20993)
- 经(20528)
- 问题(19937)
- 国际(18337)
- 统计(17764)
- 业(16609)
- 图书(16517)
- 技术经济(16055)
- 世界(15732)
- 理论(15613)
- 科技(15509)
共检索到475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葛明 林玲
基于最终消费品价值分解的视角,文章通过拓展附加值贸易统计模型,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数据库测度了中国附加值贸易失衡的规模大小、国别来源和行业结构,并与总值统计结果1比较分析发现:(1)中国单边贸易净额并没有发生变化,2011年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2)双边贸易失衡结构有所改善,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双边顺差或者逆差规模均大幅度下降,而最大顺差额仍来自美国;(3)外贸失衡主要来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失衡额较小但增长速度很快;从要素禀赋结构来看喜忧参半,劳动密集型行业顺差额大规模下降,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大幅度上升,但知识密集型行业净额又有所减少。因而,促进外汇储备合理配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向书坚 温婷
利用OECD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2009年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重估算,并将其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存在一定"顺差",并且该现象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行业的高碳排放造成的;传统贸易统计会导致外贸隐含碳排放的高估,附加值贸易统计使得低附加值中间产品贸易发达行业的碳排放估算结果更具客观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述忠 张洪胜 Meng Bo
中国持续对外贸易顺差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文献大都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没有考虑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多次跨越国界的重复计算问题,无法反映中国真实的贸易顺差水平。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1995—2011年的数据,采用投入产出领域的贸易增加值(TiVA)方法,测算出中国与38个贸易伙伴之间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加入WTO之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顺差的影响较小而且不显著,而加入WTO之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有效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华FDI总额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呈现出相似的特点,即加入WTO之前,总体FDI不显著,加入之后影响显著。FDI来源地区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葛明 林玲 赵素萍
贸易转移现象导致海关统计难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净额。文章基于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分解的视角构建了多国双边附加值贸易统计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行业3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的中美贸易差额。结果显示:海关统计始终高估中美贸易顺差额,平均幅度为20%,各产业的贸易失衡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顺差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曙霄 孙莉莉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改善。通过实证分析看到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并且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建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外部区域结构 失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继勇 余罡 葛明
生产网络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转移和折返问题日益突出,海关统计能否真实反映一国在进、出口中创造的价值,受到广泛质疑。在理论模型逻辑演绎的基础上,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框架,构建了两国间增加值贸易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两相比较发现:由于出口国外增加值和进口国内增加值的存在,海关统计1会以相同的绝对额高估一国的进、出口价值,进而双倍虚大贸易总额,但并未改变一国真实的对外贸易失衡状况。在此基础上,依据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文章测度并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在17年间,相对于海关统计额,增加值进口、出口、总额的均值分别下降了29.8%、23.8%和26.5...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旭泽
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及贸易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亟需探讨的问题。文章首先基于美国对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贸易差额数据实证检验两者的联动关系,接着分析贸易战前后我国贸易流向和流量的变化。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贸易战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下降显著,贸易流向逐渐由美国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关键词:
贸易战 产业转移 贸易流向 “一带一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祺
随着出口规模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优化,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在生产分割背景下考量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根据WTO-OECD的贸易数据库,比较分析了中国整体比较优势和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还是处于价值链低端,大部分行业的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于提高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长远 张军
结合对现有文献的拓展和应用,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易发展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OECD/WTO的TiVA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出口中,本地附加值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88%降至2005年的64%。此后,这一比重缓慢回升,至2009年达到67%。从产业角度所作的分解显示,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走低(回升),主要是产业内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提高)造成的,而出口行业构成的变化则是第二位的因素。从国际比较来看,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偏低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行业构成偏重于本地附加值比重低的制造业则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印...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作者]
关兵
2013年1月16日,WTO与OECD共同推出了利用附加值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贸易数据,为重新测量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诠释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所带来的经济意义,通过对比传统贸易数据和附加值贸易数据,剖析了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该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启示。
关键词:
附加值 统计方法 对外贸易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杜运苏
本文在考虑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条件下,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结果显示,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存在不平衡,净出口隐含碳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数额;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主要是由少数几个行业引起,失衡的行业集中度较高;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隐含碳排放失衡对总体失衡具有重要影响,而其失衡却呈现反复变化的特征。此外,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失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大量增加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发达国家对中国碳排放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隐含碳排放 失衡度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孟祺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采取了"再工业化"的措施。由于美国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这对中美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分析美国再工业化取得成绩基础之上,依据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附加值相关理论,研究了美国再工业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
再工业化 中美贸易 贸易附加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廖泽芳 毛伟
本文以WTO-OECD新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附加值贸易视角分析了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与外贸失衡关系,并引入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制造业出口、服务业出口和金融中介进口相对比较优势,考察了中国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与外部失衡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附加值贸易余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相对比较优势,双边附加值贸易余额与制造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服务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显著正相关,与金融中介相对进口比较优势明显负相关。为了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中国不仅需要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并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孟祺
纺织服装产业在中越对外贸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TPP协议的达成将会对中国与越南的纺织产业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及TPP背景下,中越纺织服装产业在竞争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合作。本文考察了中越纺织产业对外贸易状况,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计算出中国和越南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变化,并且解析了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演变以及中越两国在纺织服装产业构建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提出构建中越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建议。
关键词:
TPP 附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廖泽芳
本文在经济体之间双边附加值贸易额的基础上构建了附加值贸易网络指数,并绘制了全球附加值贸易网络图形。结果表明:2009年美国在全球附加值贸易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与德国和中国共同构成了网络中心国;1995年的附加值贸易网络集中度较高,欧洲地区的附加值贸易联系紧密,当时中国在全球附加值贸易网络中相当不起眼,在亚洲的地位也不突出。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网络图中,美国、德国和中国仍处于中心地位;但在双边附加值贸易中,中国主要依赖其他经济体,而美国主导其他经济体,德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欧洲内部的国家。美国是全球服务业附加值贸易的领头羊,与德国、英国一起构成全球服务业附加值贸易网络的核心国;中国在全球服务业附...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附加值贸易 网络图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