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82)
- 2023(16327)
- 2022(14301)
- 2021(13362)
- 2020(11366)
- 2019(26290)
- 2018(26118)
- 2017(51055)
- 2016(27445)
- 2015(30909)
- 2014(30566)
- 2013(30160)
- 2012(27513)
- 2011(24475)
- 2010(24372)
- 2009(21932)
- 2008(21094)
- 2007(18093)
- 2006(15767)
- 2005(13499)
- 学科
- 济(108030)
- 经济(107918)
- 管理(77281)
- 业(71532)
- 企(59799)
- 企业(59799)
- 方法(51815)
- 数学(45651)
- 数学方法(44843)
- 财(29456)
- 农(28826)
- 中国(26618)
- 学(24774)
- 地方(23931)
- 业经(23275)
- 税(21910)
- 税收(20444)
- 收(20269)
- 农业(19181)
- 环境(19088)
- 理论(18363)
- 贸(18160)
- 贸易(18148)
- 和(17843)
- 务(17639)
- 制(17583)
- 易(17562)
- 财务(17551)
- 财务管理(17517)
- 企业财务(16563)
- 机构
- 大学(373638)
- 学院(373339)
- 管理(149612)
- 济(143916)
- 经济(140743)
- 理学(130522)
- 理学院(129072)
- 管理学(126276)
- 管理学院(125625)
- 研究(121445)
- 中国(89896)
- 京(79201)
- 科学(78236)
- 财(69620)
- 所(60149)
- 农(59560)
- 业大(57294)
- 中心(56354)
- 江(55124)
- 财经(55108)
- 研究所(54977)
- 经(50163)
- 北京(49441)
- 范(49198)
- 师范(48696)
- 农业(46450)
- 院(45119)
- 州(44496)
- 经济学(42876)
- 财经大学(41076)
- 基金
- 项目(264312)
- 科学(208049)
- 基金(191960)
- 研究(190564)
- 家(167752)
- 国家(166461)
- 科学基金(143938)
- 社会(118343)
- 社会科(112177)
- 社会科学(112144)
- 省(104279)
- 基金项目(102284)
- 自然(96203)
- 自然科(93990)
- 自然科学(93964)
- 自然科学基金(92205)
- 教育(87998)
- 划(87511)
- 资助(79600)
- 编号(78273)
- 成果(61723)
- 重点(59373)
- 部(57405)
- 发(55751)
- 创(54599)
- 课题(53167)
- 科研(51161)
- 创新(50983)
- 大学(49158)
- 教育部(49140)
- 期刊
- 济(150890)
- 经济(150890)
- 研究(109440)
- 中国(68826)
- 学报(60275)
- 科学(54966)
- 管理(53436)
- 农(52622)
- 财(52335)
- 大学(45682)
- 学学(42990)
- 教育(41157)
- 农业(36620)
- 技术(34540)
- 融(27131)
- 金融(27131)
- 业经(25291)
- 财经(24849)
- 经济研究(24483)
- 经(21123)
- 问题(19476)
- 业(19386)
- 图书(18953)
- 资源(18222)
- 科技(17902)
- 技术经济(17748)
- 统计(17626)
- 版(17369)
- 理论(17101)
- 务(16760)
共检索到538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钱斌华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二省一市(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投入产出表,运用CGE(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税开征后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给出了开征碳税的若干建议:一是建议定率征收,税率定在5%~10%较为合适;二是建议采取小步走、分阶段的实施方式;三是建议在生产环节征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并做好与其他环境税种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
碳税 CGE 长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伟全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其合适的发展机制。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涵义: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特征的上海经济模式;以"温州模式"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模式;以"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江苏发展模式。这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使经济圈内富有效率地分工与合作。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经济 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何嫄 刘小静 魏守华
利用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FDI对内资企业的水平溢出、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效应,分别就FDI对长三角地区整体和江苏、浙江和上海不同地理单元的27个制造业整体及不同类型组(高、中、低技术产业组)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FDI都对内资企业具有正的后向溢出效应和负的前向溢出效应,江苏和浙江的FDI的水平溢出效应为正,上海的FDI的水平溢出效应为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建永 余鑫星 陈俊兰
文章通过定量分析,采用对比研究,从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增长速度、产业绩效等方面,全面研究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及内部(两省一市)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上升期,但长三角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位趋于下降;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在产业规模、经营绩效、综合竞争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分省市看,江苏和上海存在产业同构,而浙江与两地都不存在产业同构。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占有长三角两省一市一半产值左右,在江苏制造业产值中超过四成,在经营过程中,每家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最高,自有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岳中刚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三个指标,综合分析了1998~2009年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29个两位数制造业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凸显,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上海、江苏、浙江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地区转移,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产业逐步转移的同时,泛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不断上升。
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高明
本文对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十二五”以来省级政府关于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文本与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一市三省”已初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体系,省域高校正在向多元化的发展样态转变,逐步聚焦于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开始关注人们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但从国际化视角出发,与美国加州的经验相比,我国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尚需进一步扩大,还应进一步激发高校分类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不同类型院校间的融通机制。作为本土化应对策略,可以考虑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关键突破口,加快推进我国省域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改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揣小伟 孙树臣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碳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合理模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改进的IPAT模型,模拟了2015—206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分别在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25年达到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66.430百万吨、1 034.391百万吨、457.954百万吨和1 650.570百万吨;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均在2020年达到峰值;高碳情景下,仅上海在2030年达到峰值,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均无法在2030年达到峰值。长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应以基准情景作为发展的下限,以低碳情景作为发展的上限,确保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现状,提出了低碳发展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顺利实现碳中和,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揣小伟 孙树臣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碳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合理模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改进的IPAT模型,模拟了2015—206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分别在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25年达到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66.430百万吨、1 034.391百万吨、457.954百万吨和1 650.570百万吨;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均在2020年达到峰值;高碳情景下,仅上海在2030年达到峰值,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均无法在2030年达到峰值。长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应以基准情景作为发展的下限,以低碳情景作为发展的上限,确保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现状,提出了低碳发展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顺利实现碳中和,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文旭 吴业苗
城乡韧性融合是基于城乡韧性水平同步提升的更高层次、更为系统、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城乡融合。本文基于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全新分析框架,构建城乡韧性水平综合测度体系,选取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41个地区的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分别运用熵权测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发展水平演化特征、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20年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水平总体攀升、节点演进与区域分异并存,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整体的贡献比重较为失衡,从纵向上看存在五种典型的增长模式;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经历了从“严重失衡”状态向“良好融合”的跨越,演变趋势同国家城乡关系发展策略的三个阶段高度耦合,都市圈流动空间规划效益初显;城乡社会保障韧性水平差距、生态环境韧性水平差距和公共管理韧性水平差距成为影响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核心、重要和潜在因素。实现城乡韧性融合,必须确保城乡韧性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城乡韧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增长;重新平衡“城镇中心主义”和“乡村中心主义”两种范式的极化矛盾;在制度与空间变迁中保障和发展“人”的应有权益;从削足适履转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做好城乡规划,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妙燕 王静
文章指出,对于区域金融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往往将区域视作一个整体,而忽视了区域内部金融发展的差异。但由于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发展差异会对区域金融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文章选择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对江浙沪三大区域金融差异的现状做出实证分析,包括总量发展、金融结构、金融生态和金融市场化等各个方面,以期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金融做出非均质性分析。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金融 金融差异 实证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琳
推进服务贸易扩容提质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下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如何在双循环视角下发挥政府的能动性,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服务贸易扩容提质,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长三角三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为例,在构建并测算2011-2020年三省一市营商环境指数的基础上,就营商环境优化对服务贸易扩容提质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省域营商环境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上海营商环境指数最高,浙江第二、江苏第三,安徽第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服务贸易发展(扩容提质)具有显著正向赋能作用,但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营商环境优化对浙江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上海第二、江苏第三,安徽相对较弱,而从营商环境优化对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强度来看,上海第一、浙江第二、江苏第三,安徽相对较弱。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服务贸易扩容提质的正向赋能作用越强。
关键词:
营商环境 服务贸易 长三角 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岑丽君
本文利用长三角两省一市1998—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出口专业化、出口多样化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探究长三角地区出口专业化、出口多样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长三角两省一市出口专业化、水平出口多样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垂直出口多样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随着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在其他影响因素中,相比普通劳动力,人力资本对江浙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显著。与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紧密相关,上海和江苏出口专业化水平较高,且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目前已处于U型关系右侧,浙江的出口专业化水平较低,且与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关系,尚处于U型关系左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巫强 刘志彪
构建长三角统一市场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途径。长三角统一市场的构建需要围绕内外开放和有序竞争这两条主线展开。内外开放要求长三角以竞相开放的态度推行更深层次的对内开放,以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调整为主要手段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并且推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庞大内需市场虹吸国际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长三角创新能力提升。有序竞争要求长三角在积极配合国家治理经济垄断的同时,积极尝试减少发展导向的地方层面产业政策,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效治理行政垄断行为。
关键词:
长三角 统一市场 内外开放 有序竞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晏清 贺超飞 郭焕修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靖 张岩 李娜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本文在厘清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区域经济转型与教育协调发展仿真模型,深入剖析了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经济转型增长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同时,预测了未来10年长三角总就业人口、就业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演化趋势,并通过参数调节模拟不同教育投入方案对区域经济转型的影响作用,以期对教育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建模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教育 就业人口 系统仿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