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89)
- 2023(6597)
- 2022(5676)
- 2021(5376)
- 2020(4536)
- 2019(10469)
- 2018(10197)
- 2017(20019)
- 2016(10414)
- 2015(11516)
- 2014(11016)
- 2013(10491)
- 2012(9201)
- 2011(7892)
- 2010(7178)
- 2009(6113)
- 2008(5328)
- 2007(3962)
- 2006(2848)
- 2005(1903)
- 学科
- 济(40510)
- 经济(40475)
- 管理(29582)
- 业(28597)
- 方法(24195)
- 企(24018)
- 企业(24018)
- 数学(22386)
- 数学方法(22062)
- 财(10915)
- 农(9934)
- 中国(8646)
- 业经(8075)
- 务(7580)
- 财务(7550)
- 财务管理(7535)
- 贸(7321)
- 贸易(7320)
- 企业财务(7185)
- 易(7169)
- 技术(6870)
- 地方(6671)
- 农业(6649)
- 环境(6027)
- 学(5914)
- 和(5610)
- 理论(5453)
- 制(5318)
- 划(5312)
- 融(4647)
- 机构
- 学院(132095)
- 大学(131683)
- 管理(57168)
- 济(55570)
- 经济(54745)
- 理学(51456)
- 理学院(51028)
- 管理学(50082)
- 管理学院(49832)
- 研究(36970)
- 中国(26586)
- 京(24707)
- 财(23412)
- 科学(22670)
- 业大(21110)
- 财经(20221)
- 农(20047)
- 中心(18899)
- 经(18777)
- 经济学(17775)
- 江(16875)
- 经济学院(16357)
- 所(15844)
- 农业(15777)
- 财经大学(15640)
- 经济管理(15625)
- 商学(15216)
- 商学院(15087)
- 研究所(14945)
- 范(14843)
- 基金
- 项目(105030)
- 科学(84181)
- 基金(78963)
- 研究(74845)
- 家(68948)
- 国家(68426)
- 科学基金(60608)
- 社会(49535)
- 社会科(47199)
- 社会科学(47189)
- 基金项目(42624)
- 省(41043)
- 自然(40328)
- 自然科(39489)
- 自然科学(39477)
- 自然科学基金(38753)
- 教育(35092)
- 划(34319)
- 资助(31433)
- 编号(28910)
- 部(23763)
- 重点(23517)
- 创(23172)
- 发(22187)
- 创新(21682)
- 国家社会(21390)
- 科研(21205)
- 教育部(20914)
- 成果(20671)
- 人文(20550)
共检索到164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本贵 赖曲芳 胡淑芬 刘木华 邓勇杰 张庐陵 刘斌
针对机械破壳后油茶果果壳破开不规则而导致果壳和茶籽难以分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锥形针的油茶果裂瓣破壳方法:锥形针插入油茶果壳的顶部,油茶果壳沿生物裂瓣裂开,形成裂口,裂口逐渐增大(裂口长度达到5 mm以上视为破开),随后锥形针上移回位,完成油茶果的破壳。对比分析油茶果破壳穿刺预试验结果,选取锥形针锥角角度(30°、45°、60°)、锥形针插入果壳的深度(5、8、11 mm)和采摘后存放时间(2、5、8 d)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油茶果的破壳力和裂口长度,结果随着锥形针锥角角度和插入深度的增大,油茶果破壳力和裂口长度也随之增大;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破壳力减小,裂口长度增大。以油茶果裂口长度和破壳力为评价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锥形针锥角角度为60°、锥形针插入果壳深度为11 mm、存放时间为8 d时,油茶果裂口长度平均为5.4 mm,破壳力平均为83.8 N。
关键词:
油茶果 锥形针 破壳 破壳性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本贵 赖曲芳 胡淑芬 刘木华 邓勇杰 张庐陵 刘斌
针对机械破壳后油茶果果壳破开不规则而导致果壳和茶籽难以分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锥形针的油茶果裂瓣破壳方法:锥形针插入油茶果壳的顶部,油茶果壳沿生物裂瓣裂开,形成裂口,裂口逐渐增大(裂口长度达到5 mm以上视为破开),随后锥形针上移回位,完成油茶果的破壳。对比分析油茶果破壳穿刺预试验结果,选取锥形针锥角角度(30°、45°、60°)、锥形针插入果壳的深度(5、8、11 mm)和采摘后存放时间(2、5、8 d)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油茶果的破壳力和裂口长度,结果随着锥形针锥角角度和插入深度的增大,油茶果破壳力和裂口长度也随之增大;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破壳力减小,裂口长度增大。以油茶果裂口长度和破壳力为评价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锥形针锥角角度为60°、锥形针插入果壳深度为11 mm、存放时间为8 d时,油茶果裂口长度平均为5.4 mm,破壳力平均为83.8 N。
关键词:
油茶果 锥形针 破壳 破壳性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配 全腊珍 肖旭 杨思远 李岑 胡跃腾
针对撞击式油茶果破壳装置破壳率低和碎籽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破壳装置。该装置由破壳组件、加料装置、动力及驱动装置、机架等组成。破壳组件主要包括外壳体、转子、叶轮,三者同轴安装,形成破壳空腔,利用转子和叶轮的高速旋转,使油茶果与转子及外壳体内壁发生撞击完成破壳。在运动过程中确保足够大的撞击力从而提高破壳率,采用圆弧面导料板可有效降低碎籽率。以油茶果含水率、主轴转速和导料板安装角度为影响因素,以破壳率和碎籽率为评价指标,对破壳装置进行L_9(3~4)正交试验,结果,当油茶果含水率约为60%、主轴转速为425 r/min、导料板安装角度为75°时,破壳率可达95.37%,碎籽率可降至4.27%。
关键词:
油茶果破壳装置 撞击 破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湘 谢方平 李旭 刘大为 王修善 毛利成
为提高油茶果脱壳率和降低茶籽破损率,采用撞击、搓擦原理,设计了一种油茶果脱壳装置。该装置由喂料斗、脱壳装置、动力传输部件、机架等构成,通过立式甩盘的撞击以及脱壳室内齿圈的搓擦进行脱壳,能适用含水率在65%以下的油茶鲜果脱壳。确立了影响脱壳的主要因素是甩盘转速和喂料量,并进行了脱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甩盘转速的增大,脱壳率及破损率显著增加,而随着喂料量的增大,脱壳率先增加后降低,破损率变化相对较小。该脱壳装置适宜的工作参数为:甩盘转速为700 r/min左右;喂料量控制在500 kg/h左右,在此条件下,脱壳率能达到85.3%,破损率为6.5%左右。
关键词:
油茶果 脱壳装置 离心式撞击 搓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立芹 徐德良
研究了锥形桩在竖向桩顶加荷方式下竖向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的发展 ,并与同条件下等截面桩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前者承载力是后者的 1.83倍
关键词:
锥形桩 桩侧摩阻 桩端阻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晓瑞 贺庆棠 舒立福
利用锥形量热仪对木荷、茶树、火力楠、女贞、石楠、枇杷、马尾松和杉木等树种的燃烧性进行了测定 ,比较了8个树种的抗火能力 ,并分析了常用防火树种木荷鲜叶和落叶燃烧的热量、CO2 和CO释放过程 .结果表明 ,木荷鲜叶与落叶均不易燃烧 ,茶树、木荷和火力楠的抗火能力强 ,适宜于作防火林带树种 .
关键词:
锥形量热仪 阻火性 防火树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立君 周健
油茶作为中国的特产,其深加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测定了油茶蒲水份含量75%左右,油茶籽的水份含量56%左右,油茶果的比热容为2.1~2.5J/g℃。探讨了在微波作用下,油茶蒲裂纹的主要形式有十字型、近1200分开型等,并计算了其临界断裂强度因子与刚度的关系。理论和实践证明,自然形状导致油茶蒲裂纹的位置是在油茶籽最凸起处,因为纤维组织最薄弱,微波作用下油茶果的最初裂开点是其自然采摘最下端。
关键词:
油茶 微波 爆壳 裂纹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波 余树全 周国模 郑文达 刘雪松 卢凤珠 黄志伟 张子焰
利用锥形量热仪测定了木荷Schima superba叶片在不同辐射强度和不同叶处理方式的火发生指数,并探讨了木荷燃烧性能测试方法。锥形量热仪辐射强度分为40,45,50,60,70 kW.m-2等5种处理,叶片处理方式包括边长为0.5,1.0,1.5,2.0 cm的正方形和全叶等5种处理。外部点燃条件下测试木荷的燃烧性能。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不同辐射强度和不同叶处理方式的火发生指数分别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辐射强度为40 kW.m-2,边长为0.5 cm的正方形叶片和全叶的火发生指数均值较高,与其他处理的差异性较显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处理之间的差异,测试树种的燃烧性较为合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开元 胡进波 陈桂华 胡孔飞 马晓伟
参照造纸原料中化学成分测定的相关国家标准(GB/T 2677.1-GB/T 2677.10)测定油茶果壳的主要成分,用热重分析仪对油茶果壳的热解行为进行探究,用锥形量热仪对油茶果壳、杉木片、杨木片的燃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油茶果壳中苯醇抽出物分别是花生壳的2倍以及核桃壳的4倍左右,半纤维素含量比花生壳高1.5倍,比核桃壳高1.9倍;(2)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达到相同热失重所需的热解温度升高,因此不同的升温速率对油茶果壳整个热解过程具有直接影响;(3)在燃烧过程中,杉木的比消光面积的均值约是油茶果壳的2.9倍,杨木是油茶果壳的8.3倍,说明油茶果壳产烟量低具有良好的抑烟效果,直接燃...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宇 赵淼 张章 贾贺 黄伟
该文对充气式再入与减速技术(inflatable reentry and descent technology,IRDT)中使用的锥形减速结构流场进行了气动热仿真计算。计算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对N-S(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求解,使用非平衡双温度模型计算流场热化学反应。为了验证算法准确性,对钝体标准模型ELECTRE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飞行试验和文献结果基本相符。锥形减速结构仿真工况高度为70km,来流Ma为13,仿真结果表明:激波后振动温度被激活,并逐渐升高至平动温度,同时空气中离解组元浓度逐渐升高;结构表面热流与压强在驻点附近沿径向快速降低,随后热流呈线性下降,压强近似为常量。对4种不同半锥角的锥形减速结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50°、55°和60°半锥角激波位置及表面热流基本相同,65°半锥角激波距离前缘点更远,同时表面热流更低; 4种半锥角驻点压强基本相同,外围压强随半锥角增加呈线性增加。仿真结果可为IRDT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左继林 王玉娟 龚春 高捍东 周文才 敖婉初 徐林初
开展夏旱期间灌溉、覆膜、盖草措施对盛产期赣无7个油茶无性系果实形态生长影响的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油茶7个品系在灌溉、覆膜、盖草技术措施下七月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径与果高生长量均大于对照;不同抗旱措施对果径与果高生长的效果为:灌溉A>覆膜>灌溉B>盖草;油茶7月中旬的果径生长量最大,与7月上旬的果径生长差异显著;7月上旬的果高生长量最大;高产油茶各品系在灌溉、覆盖、覆草下的果形指数差异显著,灌溉能促进果形指数增大,果形圆满。油茶果形指数随时间变大。研究结果为高产油茶七月果实膨大期生产管理与园艺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油茶 无性系 经营措施 果形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程俊媛 陈梦秋 蔡娅 张日清 叶航
【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香花油茶生产。【方法】选取4种不同果形香花油茶无性系68号(橄榄形)、70号(球形)、84号(桔形)、91号(卵形),对香花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1)香花油茶不同无性系果实迅速膨大开始和结束时间均有明显差异。68、70和91号无性系果实体积迅速膨大均始于7月15日,其中70号无性系果实迅速膨大在8月5日结束,期间果实增幅达到8.82 cm~3,占观测期体积总生长量的50.66%;68和91号无性系在8月25日结束果实迅速膨大,期间体积分别增长了5.47和8.71 cm~3,分别占观测期体积总生长量的57.07%和51.96%。84号无性系果实体积迅速膨大始于8月5日,并一直持续到10月15日,8月5日—8月25日及8月25日—10月15日期间果实体积增长分别占比34.52%和37.63%。2)果实中籽粒转黑时间与果实结束快速生长期的时间存在相关性,快速生长期结束时间早,籽粒转黑的时间也早。【结论】香花油茶不同无性系果实生长进程存在明显差异,果实迅速膨大关键期主要集中在7月15日—8月25日。
关键词:
香花油茶 无性系 果实 生长 进程 物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彦明 陈隆升 张震 陈永忠 彭邵锋
#N/A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昕 陈泽君 李立君 谭季秋 吴发展
针对目前株洲丰科林业装备有限公司智能–1型油茶脱壳机中分选识别系统存在的识别方法单一、受分选目标颜色影响大、自适应功能较差等问题,建立了基于多特征降维的油茶果壳籽粒的分选识别方法:提取油茶果壳籽粒的6维形态和颜色特征;根据这些特征的特性采用降维的方法,以保证算法的识别效率;将降维方法融入人工免疫网络算法中进行算法模型的辨识。选用颜色特征区分较明显的分别已晾晒3 d和12 d的油茶果进行采集分选,通过降维优化得到2分量、4分量与6分量的3d晾晒样本识别率均值达70%、80%、90%;晾晒12d的识别率均值达50%、60%、75%;晾晒3 d识别时间均值为60 ms、350 ms、450 ms;晾晒12 d的识别时间均值为80 ms、420 ms、480 ms。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昕 陈泽君 李立君 谭季秋 吴发展
针对目前株洲丰科林业装备有限公司智能–1型油茶脱壳机中分选识别系统存在的识别方法单一、受分选目标颜色影响大、自适应功能较差等问题,建立了基于多特征降维的油茶果壳籽粒的分选识别方法:提取油茶果壳籽粒的6维形态和颜色特征;根据这些特征的特性采用降维的方法,以保证算法的识别效率;将降维方法融入人工免疫网络算法中进行算法模型的辨识。选用颜色特征区分较明显的分别已晾晒3 d和12 d的油茶果进行采集分选,通过降维优化得到2分量、4分量与6分量的3d晾晒样本识别率均值达70%、80%、90%;晾晒12d的识别率均值达50%、60%、75%;晾晒3 d识别时间均值为60 ms、350 ms、450 ms;晾晒12 d的识别时间均值为80 ms、420 ms、480 m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