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1)
2023(16132)
2022(13926)
2021(13278)
2020(10953)
2019(25501)
2018(24967)
2017(48244)
2016(25825)
2015(28934)
2014(28713)
2013(28295)
2012(25829)
2011(23274)
2010(22721)
2009(20574)
2008(19784)
2007(16604)
2006(14090)
2005(12072)
作者
(72511)
(60540)
(59676)
(57139)
(38448)
(28883)
(27282)
(23718)
(22981)
(21125)
(20459)
(20420)
(18935)
(18808)
(18720)
(18427)
(17921)
(17881)
(17189)
(17138)
(14707)
(14652)
(14438)
(13681)
(13390)
(13323)
(13151)
(12983)
(12052)
(11904)
学科
(104795)
经济(104681)
管理(71965)
(67597)
(55446)
企业(55446)
方法(50703)
数学(44972)
数学方法(44413)
中国(30419)
(26423)
(25273)
(22120)
业经(21564)
(20018)
贸易(20010)
地方(19627)
(19501)
农业(17637)
(17389)
环境(16435)
理论(16298)
(16195)
财务(16123)
财务管理(16094)
技术(15909)
(15879)
企业财务(15293)
(14905)
银行(14866)
机构
大学(363523)
学院(359865)
(148391)
经济(145456)
管理(144352)
理学(126731)
理学院(125325)
管理学(123086)
管理学院(122436)
研究(122325)
中国(89951)
(76978)
科学(75735)
(64222)
(59767)
(56505)
研究所(55253)
中心(54748)
业大(54095)
财经(53299)
(48976)
北京(48330)
(48107)
(47136)
师范(46694)
经济学(45864)
(45098)
农业(44506)
经济学院(41480)
财经大学(40275)
基金
项目(258179)
科学(204418)
基金(190815)
研究(185853)
(167185)
国家(165896)
科学基金(143128)
社会(119242)
社会科(113138)
社会科学(113108)
基金项目(101383)
(97434)
自然(94097)
自然科(92000)
自然科学(91976)
自然科学基金(90311)
教育(85094)
(83477)
资助(78602)
编号(73731)
成果(58378)
(57756)
重点(57531)
(54299)
(53492)
国家社会(50109)
课题(50102)
创新(50027)
科研(49767)
教育部(49749)
期刊
(149617)
经济(149617)
研究(103703)
中国(61280)
学报(57709)
科学(54033)
管理(50888)
(50035)
(47314)
大学(44185)
学学(41758)
教育(35831)
农业(35353)
技术(30489)
(26683)
金融(26683)
财经(25553)
经济研究(25411)
业经(23310)
(21939)
问题(21088)
(18765)
图书(17237)
科技(17174)
技术经济(16857)
(16553)
理论(16361)
资源(16314)
(15906)
现代(15601)
共检索到502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傅钰  冯兴华  
为探究铁路网络时空压缩效应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基于2009年和2014年铁路列车时刻表数据,结合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及其格局演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铁路客运的数量和类型上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始发列车及动车组的大幅增加及高铁的开通运行,中国城市可达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城市可达性改善地域差异性显著。(2)北上广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可达性等级体系中第一层级地位稳固,交通区位条件的差异使得城市可达性等级体系产生一定变化。(3)中国城市可达性绝对及相对差距均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列车停靠数量的极化效应显著、新增加的高速客运更多地向高等级中心城市集聚,铁路基础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萌萌  孟晓晨  
近1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本文从市场潜力角度研究这一影响,根据《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2012.07》统计获得的城市之间平均旅行时间和发车频次数据重新定义市场潜力函数,对比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铁路和叠加高速铁路之后的市场潜力特征,探讨高铁对城市市场潜力的提升作用,并从中分离出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研究发现:1普通铁路市场潜力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市场潜力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镇群内,以及京广、京沪、京哈等重要铁路线沿线;2叠加高速铁路之后城市市场潜力整体上仍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且多中心结构更为突出;3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宁波—厦门段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高铁效应最大;4高铁连接的109个城市时间压缩效应的平均值为31.3%,频次效应的平均值为68.7%,频次效应是高铁效应的主要形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鑫颖  王亚红  王春杨  
利用城市间铁路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基于2008年和2017年城市经济和人口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计算城市可达性,分析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全国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特别是对那些高铁从无到有的城市更为明显;当前建成和运营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高铁对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城市规模越大可达性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呈现铁路网络下城市可达性的"马太效应";东南地区可达性的提升更为明显,使得可达性的空间重心由我国北方向南方偏移。总体上,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受益远高于无高铁城市,高铁强化了区位条件在可达性中的重要程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友  范况生  陆玉麒  高超  
作为我国省际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交通的便捷度提升对于改善省际社会经济联系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铁路交通网络把各省区省会城市抽象为网络中的节点,以2003、2007年省会城市间铁路客运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探讨我国第五、六次铁路客运提速前后省际可达性的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经过第五、六次铁路客运提速,全国各省区的省际可达性整体上获得了较高的提升,尤其是西部地区省区的可达性提升幅度更高;省际可达性水平表现出自东部沿海省区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在逐步扩展,干线指向性越来越强;而省际可达性变动幅度则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大的圈层式阶梯状地域格局,兰新沿线地区构成全国省际可达性变动的极值区。经过对2003、2007年省际可达性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的深入探讨,从客观上论证了铁路客运提速对提升全国各地区省际可达性、加强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长春  丰学兵  刘思君  
中国高速铁路网"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至2015年建成,将覆盖所有省会及90%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铁路可达性因此成为近年可达性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研究高铁时代中国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传统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含中转及停留)数据得到的省际可达性呈中心—外围模式,以郑州—武汉为中心,其他省份按"距离衰减规律"成为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②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省际联系时间缩短、可达性最优区域大幅增加等"高铁效应",空间结构仍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呈现中心—外围模式;③高铁运营使省际可达性均衡化,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中间凹四周高的"碗形"特点,位于客运铁路网络中心附近的省份变化幅度较小,外围地区如云南、福建等省可达性变化幅度较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韦功鼎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不断完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逐渐凸显,高速铁路影响力的评价与预测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与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分析了高速铁路站点对沿线各个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并以可达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为基础,建立了高速铁路站点影响力动态评价模型,并对京沪沿线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力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影响力可以分为3个层次,其中北京、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所受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所受影响较大。同时,通过分析高速铁路站点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高速铁路线路的拓扑结构,发现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力与其所处拓扑位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靠近线路两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海兵  祁毅  李传武  
基于全国高速铁路班次数据,通过传统重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讨中国城市高铁客运空间联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高客运量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东部城市群高客运量城市扎堆,而西部地区高客运量城市稀疏。全国城市高铁客运量与城市等级体系、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对应。局部区域高铁客运量格局包括中心城市极化型、多核心均衡型和低水平发展型的三种典型类型区。(2)城市高铁客运量具有显著的时间距离衰减特征,高铁客运量集中于城市4 h范围内,高铁出行更适合中心城市密度较高的城市群地区。(3)高强度联系网络主要分布于东部城市群内部和东中部地区"四纵两横"沿线部分区段,中心城市密集地区的高铁联系网络的强度普遍较高。(4)经济因素是高铁客流生成的根本动力,高铁可达性和城市等级也是影响城市客运格局的主要因素。与传统铁路相比,城市吸引力和时间距离对高铁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正负影响程度均有明显的削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嵇昊威  赵媛  
煤炭是我国铁路主要运输货种之一。根据我国铁路运煤基本特点,基于铁路运输网中的节点(编组站和煤炭下水港口),采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连接性等指标对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距离可达性呈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时间距离可达性受线路技术等级、高等级客车开行等因素影响,尽管总体上也为中心—外围格局,但圈层结构明显向华东、华北地区偏移;连接性以阜阳北为中心,呈十字状伸展。②煤炭铁路运输网络连接性最为均衡,时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次之,三者间差距并不明显。③煤炭下水港口空间可达性相近,但时间可达性和连接性有所差异,国铁煤运专线下水港口可达性优于国铁客货混跑线路,企业煤运专线港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浩  余金利  
本文将中国在1997-2007年期间实施的铁路提速视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考察了其对城市可达性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整个铁路提速期间,提速使其沿途提速站点人均GDP提高约7.8个百分点;同时,铁路提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叠加效应。第二,铁路提速对城市区域内可达性和区域间可达性的改善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区域间可达性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第三,在铁路提速的推动下,上海和广州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较北京更加显著。第四,铁路提速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较第三产业更为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晓旭  陆玉麒  袁宗金  钟业喜  
学校生源区研究是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也是服务业区位论研究的新领域。运用调查统计方法和可达性评价技术,以南京市区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为案例,用调查获得的学生上学实际行程时间数据对通过可达性评价技术测算的理论行程时间数据进行调整,进而分析和揭示学校生源的分布规律,确定学校的现实生源区和理论生源区。对现实生源区进行生源密度分析,评价现实生源区内部生源分布的状况,确定学校生源的密集区和稀疏区;对现实生源区和理论生源区进行叠置分析,评价现实生源区分布范围的状况,确定生源富足区和生源缺失区;以各级理论生源区边界为分界,将生源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引力不等的圈层,分析不同圈层的生源特征。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学校管理和招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教育服务业区位论的深入研究不光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空间规划,还将丰富教育地理学和地理区位论的内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平华  陆玉麒  
首先探讨了可达性的涵义与主要特征。其次综合可达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方法 ,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并总结了近期可达性评价方法的进展情况。最后对可达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菲  李善同  
本文通过利用ArcGIS网络分析法构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公路交通网络所创造的时间距离矩阵来度量交通可达性,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可达性越差,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在一个或多个部门实现专业化的需求也远高于可达性高的区域。加强各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未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力优化布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