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93)
- 2023(18344)
- 2022(15461)
- 2021(14355)
- 2020(12135)
- 2019(27440)
- 2018(27089)
- 2017(52280)
- 2016(28392)
- 2015(31696)
- 2014(31829)
- 2013(31054)
- 2012(28774)
- 2011(25844)
- 2010(25990)
- 2009(24333)
- 2008(23400)
- 2007(20951)
- 2006(18114)
- 2005(16226)
- 学科
- 济(113664)
- 经济(113536)
- 管理(83377)
- 业(77335)
- 企(63365)
- 企业(63365)
- 方法(51967)
- 数学(46084)
- 数学方法(45497)
- 中国(33309)
- 财(32868)
- 农(31691)
- 融(29422)
- 金融(29414)
- 银(28439)
- 银行(28398)
- 行(27314)
- 地方(26244)
- 制(24937)
- 学(24377)
- 业经(24220)
- 贸(22162)
- 贸易(22150)
- 环境(21850)
- 易(21574)
- 务(21039)
- 财务(20964)
- 财务管理(20923)
- 农业(20877)
- 企业财务(19935)
- 机构
- 学院(399400)
- 大学(395574)
- 济(164134)
- 经济(160592)
- 管理(152358)
- 研究(134055)
- 理学(131116)
- 理学院(129701)
- 管理学(127286)
- 管理学院(126574)
- 中国(107311)
- 科学(82604)
- 京(82328)
- 财(77999)
- 农(68179)
- 所(67898)
- 中心(64718)
- 财经(61849)
- 研究所(61789)
- 江(60366)
- 业大(59481)
- 经(56101)
- 农业(53582)
- 范(51149)
- 北京(51146)
- 经济学(50958)
- 师范(50578)
- 院(48747)
- 州(48544)
- 经济学院(46212)
- 基金
- 项目(270102)
- 科学(212913)
- 基金(196259)
- 研究(195553)
- 家(171592)
- 国家(170212)
- 科学基金(146150)
- 社会(123990)
- 社会科(117680)
- 社会科学(117651)
- 省(106702)
- 基金项目(103178)
- 自然(95137)
- 自然科(92892)
- 自然科学(92863)
- 自然科学基金(91223)
- 教育(90300)
- 划(89704)
- 资助(81252)
- 编号(79085)
- 成果(63861)
- 重点(61438)
- 部(59481)
- 发(58621)
- 创(56306)
- 课题(55237)
- 创新(52739)
- 科研(52342)
- 国家社会(51483)
- 教育部(50757)
- 期刊
- 济(174854)
- 经济(174854)
- 研究(113146)
- 中国(76483)
- 学报(63214)
- 财(61385)
- 农(60961)
- 科学(57126)
- 管理(53939)
- 融(50689)
- 金融(50689)
- 大学(47736)
- 学学(45465)
- 农业(40612)
- 教育(40077)
- 技术(34734)
- 财经(30381)
- 业经(28957)
- 经济研究(28615)
- 经(26110)
- 问题(22839)
- 业(21268)
- 统计(20062)
- 版(19275)
- 贸(19189)
- 理论(18734)
- 技术经济(18711)
- 策(18448)
- 资源(17867)
- 商业(17536)
共检索到589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东明 黄飞鸣
金融生态环境中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差异决定了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依据新、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本文以信贷渠道为切入点,从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和银行、企业的异质性视角,探析区域效应的微观形成机理,并运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1985-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成原因。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中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以及制度与诚信环境和各地区货币政策的产出脉冲响应峰值相关系数最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比重和法治环境指数相关性也较高,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和银行异质性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形成的重要因素,前者尤为显著。此外,地区间企业特征差异也是导致区域效应...
关键词:
异质性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松 孙自胜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基于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产出的反应由强至弱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经对区域异质性信贷传导渠道的检验发现,各区域信贷对货币政策响应存在同样的强弱次序,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由于区域异质性信贷渠道所致。但对各区域的信贷产出效应检验发现,由强至弱次序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部,主要是由于各区域对信贷依赖度不同所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申俊喜 曹源芳 封思贤
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是指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差异性效果。与大多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首先运用AD-AS模型梳理出了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形成机理,然后采用中国31个省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指出了货币配给机制与外汇管理机制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建议:为消除异质性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信贷资金纵向管理和区域分割等体制、增强要素的跨区流动性,并重新设计央行的"大区行体制"组织架构等。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 省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冯永琦 张浩琳 倪娟
货币政策能够对实体企业投融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了引入货币政策和数字金融因素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利用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货币政策影响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动机的异质性及数字金融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预防性储蓄”和“投资替代”是中国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要动机。不同货币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动机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融资约束较小企业会表现出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预防性储蓄”动机不明显,更倾向于增加经营资产投资;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下不同融资约束企业“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表现则相反。无论是在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下,“投资替代”都较为明显,但紧缩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增强该动机。数字金融强化了不同货币政策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使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以及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在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下进一步增加金融资产投资。但数字金融只是强化了宽松货币政策对“投资替代”动机的影响,却抑制了紧缩货币政策对该动机的影响。本文研究为提高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严佳佳 何梅蓉
本文从公众预期视角出发,构建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异质性模型,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美国货币政策划分为宽松和紧缩两个时期,运用SVAR模型比较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溢出效应的差异,并探讨公众预期对外部冲击的缓解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美国宽松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冲击在持续时间和振幅方面都存在异质性;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存在先行效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和消化时间均强于经济周期;公众预期对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
公众预期 溢出效应 金融周期 经济周期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韧 贾文浩 朱远
数字金融业务发展既源自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也根植于特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以货币政策环境变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2011—2020年我国3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集,基于文本词频方法系统梳理了货币政策调控对于数字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调控对于国内数字金融业务发展具有明显的逆周期影响,且对不同类型数字金融业务的实际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也会对数字金融业务的周期性特征施加显著影响,同时其影响也具有时间和地区层面的异质性。由此,推动国内数字金融业务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应从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的补充和替代效应出发,营造与之匹配的货币政策环境,还应完善现有货币政策框架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数字金融业务和区域金融环境约束打造针对性的数字金融发展战略。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熊华平 张颖
基于城市等级分类的视角,选用我国100个主要城市样本,通过建立VAR模型,探究货币政策工具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动态影响的差异。以期为货币政策精准调控房价提供参考,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林朝颖 黄志刚 何乐融 吴施娟
宏观货币政策选择须建立在微观企业行为的正确理解之上。本文从风险维度研究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企业传导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省份的风险传导效应均存在差异;利率对不同经济区域以及不同省份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存款准备金率。本研究结论在宏观层面可为央行制定区域货币政策提供思路,在微观层面可为企业选择投资区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风险传导 区域效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徐振鑫
本文通过构建HAVAR模型,尝试将我国省级房地产市场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区域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传统宏观VAR模型和HAVAR模型中房地产住宅价格和房地产住宅投资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情况。模型脉冲响应结果显示:HAVAR模型在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上与传统宏观VAR模型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证明了区域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具有重要影响。短期来看,中央银行在调控房地产住宅价格和房地产住宅投资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区域异质性对货币政策总体效率的影响。长期来看,区域异质性会导致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下降,中央银行应重视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综合运用贷款价值比、债务收入比等工具对房地产信贷市场进行逆周期调节。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 货币政策 区域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玮 王洪卫
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区域性市场。文章通过建立PVAR(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测度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动态影响的异同。实证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受数量型工具冲击后向稳态收敛的速度慢于中部;数量型工具对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的累积效应最为显著,价格型工具对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的累积效应最大;东、中部地区房地产市场上主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M0,西部地区则以信贷为主导型政策工具。
关键词:
房价 货币政策 PVAR模型 区域异质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宋旺 钟正生
早在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之时,他就指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可以大于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本文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也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顾海峰 周亚伟
本文通过构建二元所有制结构下公司股价异质性的生成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二元所有制结构下货币政策环境对公司股价异质性的助推效应;在此基础上,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中国证券市场月度数据,对二元所有制结构下货币政策环境对公司股价异质性的长期和短期助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元所有制结构是公司股价异质性生成的根本原因,货币政策环境已成为公司股价异质性的外部助推器。作为货币政策环境重要替代变量的货币供给量,对公司股价异质性存在显著的长期和短期助推效应,但是作为货币政策环境另一替代变量的利率,对公司股价异质性的长期和短期助推效应均不显著。对于事先设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动短...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百胜 葛凌清
文章理论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与渠道,并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中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在实际GDP、通货膨胀、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方面的溢出效应。理论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存在汇率、信贷、信心、财富和资产组合再平衡等5种传导渠道。实证结果表明,面对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正向冲击,3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GDP、货币供应量响应方向保持一致性,但响应程度存在差异,而通货膨胀、短期名义利率在响应方向和程度上均存在异质性;面对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正向冲击,3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名义利率、实际GDP响应方向保持一致性,但在各期响应程度上存在差异性,而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既呈现响应方向的不一致性,又呈现响应程度的差异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强
利用动态因子模型得出核心通货膨胀率和宏观共同因子之后,分别针对CPI、核心通货膨胀率和CPI分类指数构建了包含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共同因子的FA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货币政策工具对各个变量影响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首先,与VAR模型相比,FAVAR模型在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中更有效。其次,与CPI相比,货币当局更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率。再者,CPI分类指数对货币供给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存在差异性。因此,货币当局为了使调控价格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关注货币政策对CPI分类指数影响的异质性特征。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乔晗 孔存玉 肖红叶
货币政策不仅是应对突发冲击、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经济复苏的政策工具,而且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效。通过将异质性家庭和货币政策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考察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发现,降息不仅能够促进李嘉图和经验规则式家庭的消费和就业,而且有助于降低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与不考虑不平等因素的货币政策规则相比,考虑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的拓展规则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显著降低。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规则时,不仅应当考虑家庭的异质性,而且应当考虑可能的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