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9)
- 2023(17274)
- 2022(14940)
- 2021(14078)
- 2020(11694)
- 2019(26776)
- 2018(26486)
- 2017(51071)
- 2016(27328)
- 2015(30724)
- 2014(30014)
- 2013(29101)
- 2012(26340)
- 2011(23378)
- 2010(23394)
- 2009(21505)
- 2008(19840)
- 2007(17208)
- 2006(14832)
- 2005(12649)
- 学科
- 济(101618)
- 经济(101509)
- 管理(78264)
- 业(75488)
- 企(64402)
- 企业(64402)
- 方法(48400)
- 数学(41728)
- 数学方法(41130)
- 中国(31967)
- 融(28649)
- 金融(28645)
- 财(28458)
- 农(27241)
- 银(27010)
- 银行(26976)
- 行(25944)
- 业经(24175)
- 地方(22153)
- 制(21084)
- 贸(20474)
- 贸易(20460)
- 学(19969)
- 易(19927)
- 理论(19493)
- 务(19199)
- 财务(19117)
- 财务管理(19077)
- 农业(18387)
- 企业财务(18060)
- 机构
- 学院(366994)
- 大学(364758)
- 管理(147471)
- 济(144662)
- 经济(141476)
- 理学(128279)
- 理学院(126950)
- 管理学(124654)
- 管理学院(123992)
- 研究(115801)
- 中国(91737)
- 京(75343)
- 科学(70093)
- 财(66631)
- 中心(55620)
- 所(55163)
- 财经(54208)
- 农(53402)
- 业大(52283)
- 江(51431)
- 研究所(50507)
- 经(49310)
- 范(47795)
- 师范(47359)
- 北京(46786)
- 经济学(43365)
- 州(43152)
- 院(42834)
- 农业(41647)
- 财经大学(40626)
- 基金
- 项目(256133)
- 科学(201839)
- 研究(190715)
- 基金(185184)
- 家(159447)
- 国家(158100)
- 科学基金(137375)
- 社会(119431)
- 社会科(113261)
- 社会科学(113230)
- 省(100649)
- 基金项目(98234)
- 教育(88863)
- 自然(88713)
- 自然科(86669)
- 自然科学(86651)
- 自然科学基金(85038)
- 划(84097)
- 编号(79706)
- 资助(75841)
- 成果(63603)
- 重点(57007)
- 部(56084)
- 发(54505)
- 课题(54137)
- 创(53994)
- 创新(50234)
- 项目编号(49748)
- 科研(48988)
- 教育部(48842)
- 期刊
- 济(151140)
- 经济(151140)
- 研究(104681)
- 中国(65993)
- 学报(53371)
- 管理(53255)
- 财(50754)
- 科学(49769)
- 农(47991)
- 教育(42623)
- 融(42329)
- 金融(42329)
- 大学(41423)
- 学学(38980)
- 技术(33055)
- 农业(33032)
- 业经(26203)
- 财经(25334)
- 经济研究(24598)
- 经(21642)
- 问题(19338)
- 图书(19126)
- 理论(18011)
- 科技(16859)
- 业(16845)
- 商业(16824)
- 实践(16624)
- 践(16624)
- 技术经济(16475)
- 现代(16223)
共检索到526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保庆 李忠民
文章首先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战略语境下剖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文章一方面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会促进中国金融业由目前"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是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必然选择。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优劣势 上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陆红军
金融主导全球化的趋势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博弈历来是大国崛起与博弈的制高点。全球化战略新思维应成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明确的定位思路,同时,借助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紧构建主动金融战略与策略,尽快完成从被动金融向主动金融的转型;最后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中心网络体系。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主动金融 网络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何光辉
如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国内城市群升级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两个战略的整合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城市群战略在中国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尽管不同的城市群战略会得出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但多金融中心论不适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战略才符合我国城市群发展方向,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二者整合,确保它们之间的合力真正形成。
关键词:
城市群 国际金融中心 战略整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旭路
本文围绕北京市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问题,针对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将北京与其他国际金融城市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北京凭借其丰沛信息资源以及储备大量高层次研究人员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已经具备了成为金融中心的潜质;同时为了避免金融中心的重复建设问题,文章从国际、国内以及市内金融功能区三个角度,对北京市未来金融中心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地理学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集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经过“八五”和“九五”两个五年的发展 ,上海国内金融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这表明上海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展望未来 ,上海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为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认为 ,切实可行的战略是“国内金融中心发展 +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 :发展国内金融中心是为了增强它的筹资功能 ;建立名义隔离性金融中心是为了突出上海的国际资金交易功能。
关键词:
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 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课题组 王欣欣
本课题遵循结合中国国情、灵活借鉴国际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提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应设定如下战略:以长三角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大陆经济为依托,以人民币产品中心尤其是固定收益产品中心为突破口,逐步推进人民币的结算、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实现,使上海从国内金融中心加速迈向亚太区域金融中心,最终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浩余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建设,对于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评估与分析得到的结论证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正处于由国内中心金融到区域(APEC)金融中心转变的阶段。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金融集聚优势不明显,制度与政策的限制重重,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若不在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改善,将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集聚度 回归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瑛
GFCI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近年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一直备受各界尤其是国际金融界的关注。最新GFCI排名显示:上海依然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得到长足发展,还需经历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
GFCI 国际金融中心 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静
本文对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瑞士、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并使用案例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主要有如下五点:(1)相对于单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实力因素,区域经济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具有更好的解释力;(2)海港与时区因素对国际金融中心兴衰而言,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3)基础设施与制度是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4)战争是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5)区域内巨额的或(长期持续的)资金供给或需求,是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充要条件。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突出了金融中心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经济这一结论。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侯经川 吕想 严玉丽
建设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外证券交易系统的发展动态和上海证券交易系统的建设成就;然后,从交易处理系统、交易系统后台、网络设施以及市场参与者这4个方面,对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优化上海证券交易系统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