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84)
2023(16740)
2022(14357)
2021(13481)
2020(11277)
2019(26174)
2018(26032)
2017(50839)
2016(27391)
2015(30769)
2014(30614)
2013(30023)
2012(27321)
2011(24328)
2010(24172)
2009(21751)
2008(20791)
2007(17961)
2006(15184)
2005(12804)
作者
(76489)
(63795)
(63279)
(60387)
(40652)
(30672)
(28847)
(25064)
(24233)
(22613)
(21796)
(21337)
(20288)
(19821)
(19811)
(19327)
(19064)
(18973)
(18225)
(18214)
(15647)
(15470)
(15443)
(14602)
(14203)
(14144)
(14009)
(13945)
(12799)
(12670)
学科
(109478)
经济(109367)
管理(77193)
(75033)
(61878)
企业(61878)
方法(53568)
数学(47077)
数学方法(46286)
(30141)
(26820)
中国(26494)
业经(24884)
(23076)
地方(23027)
农业(20432)
理论(19078)
(18325)
(18321)
贸易(18315)
技术(18058)
(17751)
(17230)
财务(17144)
财务管理(17108)
(16866)
企业财务(16158)
环境(16053)
(14689)
(14595)
机构
学院(378917)
大学(378658)
管理(152888)
(147605)
经济(144457)
理学(134256)
理学院(132794)
管理学(130071)
管理学院(129392)
研究(120565)
中国(87525)
(79331)
科学(76654)
(65556)
(60442)
(58702)
业大(58434)
中心(55845)
研究所(54099)
财经(53836)
(53291)
(49936)
师范(49442)
(49133)
北京(49118)
农业(47517)
(44625)
经济学(44503)
(44036)
技术(40702)
基金
项目(270634)
科学(213478)
基金(196641)
研究(196092)
(171419)
国家(170034)
科学基金(147355)
社会(122919)
社会科(116513)
社会科学(116483)
(106371)
基金项目(104752)
自然(97648)
自然科(95424)
自然科学(95401)
自然科学基金(93646)
教育(90953)
(89315)
资助(81492)
编号(80082)
成果(63132)
重点(60118)
(59206)
(57288)
(56464)
课题(54474)
创新(52648)
科研(51988)
教育部(50955)
大学(50576)
期刊
(152308)
经济(152308)
研究(104151)
中国(66133)
学报(60246)
科学(55706)
管理(54657)
(54050)
(49943)
大学(46298)
学学(43626)
教育(42010)
农业(37805)
技术(35187)
(27112)
金融(27112)
业经(26689)
财经(25187)
经济研究(24759)
(21589)
问题(20168)
图书(19621)
(19521)
科技(18679)
技术经济(18320)
(18177)
统计(17693)
理论(17060)
资源(16875)
商业(16802)
共检索到526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祥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度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多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扩散;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核心企业一般不会改变生产区位,通常会发生配套企业向周边邻近地区转移的的空间连续性扩散;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具有一定的倾向,核心企业可能会迁移,并引起配套企业集体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扩散;关联度低、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倾向最强,区位迁移通常会跨越较大的空间维度。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军岐  
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从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从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模式,最终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向产业外扩散,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的可行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姚飞  黄修杰  马力  储霞玲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广东陈村花卉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网络进行分析,对其网络密度、平均距离等指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集群产学研发育不明显,集群内企业的技术获取多依赖于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对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依赖性强,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获取成本,行业协会在技术扩散中的作用不明显;地缘关系是技术扩散网络形成的社会基础,技术溢出是技术扩散网络形成的直接原因。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处于核心位置,其次是外资企业,而本地中小企业和传统种植户处于边缘位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晓丹  
本文结合国内外政策及经济环境变化,分析了广东省正在实施的"双转移"和"双提升"战略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理论依据,认为"双转移"和"双提升"是符合时代背景和市场规律的制度设计,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两个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而循环促进模式不失为一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广东省情的的制度设计。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核心原则,即作为广东发达地区的珠三角要以"双提升"为重点,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而作为欠发达的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要重点实施"双转移"战略,尽快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实现内生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育填  李文涛  柳林  
企业迁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大量的企业迁移活动将重构区域产业空间格局。通过梳理企业迁移机理的相关研究,构建综合成本最小的企业迁移决策行为规则,提出基于智能体和GIS集成的企业迁移决策模型,对企业迁移现象进行模拟,并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模拟珠三角地区企业向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迁移的产业空间变化格局。模拟结果的空间格局和实际情况较为接近,企业迁移的趋势具有梯度性和等级性,临近珠三角地区的区县和省内市辖区是企业迁移首选的区位,粤北山区等区县承接企业迁移潜力最差。运用智能体建模的思想来分析企业迁移的空间决策行为,能为模拟企业迁移的空间格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于合理引导企业迁移和制定产业转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景荣  
论文针对现有扩散模式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技术系统本身 ,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技术受方 (传统企业 )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技术发展状态的数量经济模型 ,用它阐明了在扩散的动力、条件、过程及终结等不同阶段中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赵凯  颜究生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可以总结为四点:销售市场、产业关联、生产资料、政策环境。依据这四个因素建立产业转移的推拉力模型,结合广东省高碳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产业关联因素以及将政策优惠局限在碳税的情况下,如果能根据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制定差异化的碳税税率,使待转移企业少交的碳税足以弥补迁入迁出地之间的运输成本,就能有效地推动高碳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根年  许紫岳  张杰  
尽管人们对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并藉此实现东中西部地区间协调发展充满期待,然而在学术界对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中国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活动(从业劳动力、固定资产)和产业规模(总产值)数据,借鉴物理学重心测定方法,获取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重心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直观反映中国制造业产业重心变迁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迹象;采用制造业总产值份额/劳动力份额比指标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检验观察期内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有利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改进的动力支撑;进而从异质性大国区间工业化发展进程...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祥  郭惠武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产业扩散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通常发生低端工序转移式扩散,并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连续性;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较多表现为产业链的整体迁移,通常会跨越一定的空间维度;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高产业的扩散倾向最强,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跳跃性,最有可能发生跨省区的产业迁移。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祥  
对广东省内企业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直角转轴法方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可归结为投资软环境、原材料与市场、区域政策、集体行动与社会特征、产业关联与知识外溢、区位与基础设施等7个要素禀赋因子。同时,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显示,区域政策、区位与基础设施、要素禀赋等3个因子的重要性因企业投资规模的不同存在差异;投资软环境、区位与基础设施、要素禀赋等3个因子的重要性因企业的产业类型不同存在差异;而区位与基础设施因素对主要出口和非出口企业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对各地如何有效推进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扬  徐现祥  舒元  
本文通过对2000~2007年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实际人均GDP的总体差异和各市38个二位码工业行业的集聚度测算发现,2005年左右省内各市实际人均GDP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在广东省内经济差距的缩小的同时,2005年左右广东省的工业集聚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广东省城市间的产业空间转移是引起省内人均GDP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其中,高耗能行业与劳均资本存量较低的传统制造行业转移态势明显。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省内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邝国良  方少帆  
目前我国存在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政府强势介入型、混合型和完全市场主导型三种模式。不同产业集群模式下 ,政府干预程度、市场完善程度、集群内的竞争情况、技术进步资源和技术需求强度等都存在不同 ,并且导致了各自的技术扩散机制也有所不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敬定乾  何伟  赵晓全  杨皎  
研究目的:研究工业地价对工业扩散的影响作用变化及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的空间影响差异。研究方法:基于成绵乐发展带2008—2017年工业用地出让信息,利用工业地价变动指数与工业扩散规模指数来量化工业地价变动和工业扩散规模变化,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工业地价变化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规模的空间影响。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工业扩散具有显著的空间和时间差异;(2)工业地价变动指数是影响工业扩散的重要因素,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3)工业地价变动指数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具有明显的行业和空间差异。研究结论:基于工业地价对工业扩散和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地价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文武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1990~2011年分行业和区域的Ellision-Glaeser指数系统考察中国产业转移与扩散趋势的现实规律。结果表明,以2004年为界,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基本趋势。规模经济效应强,资本密集度高和技术含量丰富行业的产业集聚度持续提高,而消费导向性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2002年开始最早出现扩散趋势。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但近年来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省份产业集聚度有所下降,中部省份和个别西部省份集聚度逐渐上升,部分行业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祥  
遵循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路径,对国内外学者就产业扩散所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涉及产业扩散的动因、机制和经济后果。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